2023年ChatGPT热浪席卷而来,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影视行业也掀起了一轮轮AI热潮。影视公司的AI策略都有什么特点?智能化生产技术将让影视链条上的公司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引导行业在变革中寻找新的机遇,电影产业白皮书《强影之路》如约而至,该IP已延续七年。《2023强影之路》由每日经济新闻和万达电影(002739)联合出品,11月3日在第36届中国电影(600977)金鸡奖“5G数智新时代元宇宙发展论坛”上隆重发布。这是“强影之路”IP第四次在金鸡奖发布,也是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第三次作为独家特约合作伙伴,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11月3日,《2023强影之路》在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5G数智新时代元宇宙发展论坛”上隆重发布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任仲伦,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沈文海,每日经济新闻董事长刘学东(闻达),万达电影执行总裁陈洪涛一同上台,联合发布了《2023强影之路》。
每日经济新闻董事长刘学东(闻达)介绍《2023强影之路》内容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2023强影之路》白皮书显示,AI重置影人创作,内容生产从制作变为智作。当AI填补了技术的沟渠后,AGI(智能化生产)的魔盒有望被彻底打开。
降本增效之外,影视公司“卷”上数字人
AI能帮电影写剧本、剪视频、做特效……当内容供给发生变异后,行业玩家最为敏感。
《2023强影之路》显示,光线传媒(300251)率先将AI应用在动画电影,预计制作周期效率提升30%;博纳影业紧跟技术脚步,在古装动作电影《传说》中利用AI技术还原年轻的成龙饰演的古代将军征战沙场的战争场面;上海电影用IP连接AI,打开电影产业天花板;华策影视(300133)积极自研“影视剧本智能创作系统”等大模型项目。
图片来源:《2023强影之路》
“想想40年前,我们最疯狂的想象也无法与今天相比。”曾在微软、新闻集团、万达等担任高管的高群耀,不仅驻守过好莱坞,还见证了近年IT、传媒、互联网的融合。在他看来,技术发展到今天,“特别是AI的出现,对电影行业的冲击,几乎是一点空隙都没有,像发大水一样直接冲进来”。
AIGC的技术革新让影视作品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据《2023强影之路》,阅文集团的漫改效率提升20%,翻译成本降至1%;光线传媒的动画电影则提高了30%的制作效率。
图片来源:《2023强影之路》
从“文生图”到“Al孙燕姿”等大批虚拟艺人的到来,助力AI产业的应用加速落地。
《2023强影之路》指出,影视公司在虚拟人探索方面,各有特色。欢瑞世纪(000892)为热门剧《莲花楼》打造的数字人李莲花等,被首次应用于影视剧集宣发;芒果超媒(300413)为节目《全员加速中2023》打造数字孪生,希望将观众带入元宇宙;中国移动咪咕以电影《749局》中演员王俊凯饰演的少年马山为开发蓝本,创造了“马山数智人”。
图片来源:《2023强影之路》
为何影视公司都在热情拥抱科技?一览科技CEO罗江春认为,相比此前元宇宙等概念,AIGC的出现让AI离落地更近,技术也更扎实。“AI不是今年才有的,大模型也不是今年才有的,今年的革命性爆发是因为底座逻辑发生了变化,像之前的AlphaGo都不是深层次的,不能像人一样快速适应变化。AIGC让你看到真正的东西了,适应力超强。”
高群耀则指出,今年各大影视公司均对AIGC表达出浓厚兴趣的背后,“将重置影视创作,促使电影产业从传统制作跨越到科技智作阶段”。
科技让内容生成不再局限于小范围
技术变革不仅推动影视内容创新,也成了当前爱优腾芒等视频平台的新变量。
你与百度合作,接入百度“文心一言”,探索AIGC技术在内容搜索、小说创作等业务领域的应用;我就去自研AIGC赋能内容创作,从生产端、内容端等方面探索业务模式的创新……爱优腾芒等视频平台已然意识到,要提高自身盈利能力,除了继续精细化运营、深耕会员经济外,还得借助AI等新技术,拓展更多视频内容的商业化空间。
图片来源:《2023强影之路》
据《2023强影之路》,爱奇艺通过AI来辅助剧本评估,提速经典老片修复;阿里大文娱将技术化、数字化、智能化视为影视工业化的三驾马车;腾讯视频把科技作为平台的基础能力;背靠芒果超媒的芒果TV则从内容到艺人再到平台“全员加速”科技转型。
图片来源:《2023强影之路》
阿里大文娱CTO郑勇认为,相比工业、医疗、科学,生成式AI在文娱行业率先落地并融入了生产,“生成式AI正在颠覆数字娱乐行业,整个内容行业也将迎来巨变”。
罗江春介绍,目前在影视产业链上,AI在编剧和创意图片方面应用较广。“剧本方面,人工极限一天也就是1万字,但AI可能5分钟就能写完。创意图更是高效,有了故事大纲,原来需要2周才能产出的画面,用AI几分钟就可以,还能不断生成、尝试。”
参与影视宣发、制作的短视频平台也不甘示弱,抖音、快手均研发了大模型,分别为AI对话产品“豆包”和“快手AI对话”。
英特尔Habana labs中国区总经理于明扬表示,大模型对影视内容制作的最大助力是,“我们可以用更高效手段生成内容,而且这种内容的生成不仅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它的内容生成已从最早的原创到了内容的渲染、加工,以及内容传播、保护,还包括我们未来对于内容更广泛的思考”。
图片来源:《2023强影之路》
行业在等一个“Killer AI”出现
AI等高科技,在给影视产业带来无限机遇和想象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阵痛和挑战。高群耀、罗江春等业内人士指出,AI恐会造成内容情感表达缺失、创作能力受限、演员失业等风险,也会导致编剧罢工、人才流失等问题。
《2023强影之路》显示,多数影视公司在今年上半年AI声量较大,但下半年无相关动作,落地案例更是稀少。对此,一位从业者指出,科技热潮中,很多上市公司有借此炒作股价的可能,但“落地案例少也和影视本身制作周期长有关”。
当高科技助力影视内容的生产更加便捷后,好作品可能会被大量稀释。高群耀表示,今天冒出了AI,“内容生产不再是‘你’‘我’,AIGC将生产出更加丰富、多元且有的放矢的内容。所以我们整个内容生产,成了PGC+UGC+AIGC,这将导致我们的内容多得像海洋一样,那么这个时候,创作者还能否鹤立鸡群?”
图片来源:《2023强影之路》
科技颠覆的不只是内容创作,电影放映端——影院也将遭遇“阵痛”。“传统实体影院会面临巨大压力,如座位利用率下降等问题。”高群耀表示,过去人们在影院观看电影,如今可以在手机、电视或VR/AR
设备上进行消费。“传统的电影院模式将不再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观众已经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观看电影,并以个人喜好为主导。”
不论怎样的高科技注入影视,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竞争和比拼。
图片来源:《2023强影之路》
高群耀认为,这对国内影视公司、影人来讲,也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因为好莱坞传统商业大片的高光时刻已成为历史,在新技术的变革下,电影产业的商业模式和内容形态都会被颠覆。从业者不用悲观,只是不能再套着原来的模式看明天,环境变了、工具变了,我们得应变。”高群耀说。
罗江春称,目前影视公司使用AI更多的是在尝鲜,“现在缺乏优秀的‘killer AI’”。但他建议影视公司一定要用,“这种产品越用越好,因为AI最需要的是数据反馈,你告诉我什么是好的。现在100家中可能有99家觉得不行,但总会有一家去做,那这一家可能3年~5年以后就会很厉害。”
每日经济新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