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经济如何应不断出现的新困难、新挑战,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经济增长的信心之源在何处?为此,和讯网特别策划本专题,跟踪产业新形态,发掘产业新趋势,呈现新质生产力。
2023年12月2日,和讯财经年会即将召开,本次年会将邀请各界有识之士,围绕“寻找中国经济的信心之源”这一话题,共同探索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密码。
现在及未来,生物科技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重点领域,生物经济也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
麦肯锡报告预测,生物革命将在未来10~20年内产生2万亿~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影响,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医疗卫生以外的领域。
我国在“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都将生物资源列入重点研发领域。比如,在“十四五” 规划中要求,“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同时,提出至2025年我国生物经济总量力争达到22万亿元。
近在眼前的创新革命还在持续爆发。当下,ChatGPT等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交汇点日渐凸显;“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直指培育新兴和未来产业;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科学研究快速发展,成为开启下一代生物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近日,和讯网对话了华熙生物品牌与传播战略中心总经理朱思楠,试图通过观察以华熙生物为代表的生物科技领域龙头企业的长足进步,描绘出生物企业在助力我国生物技术创新崛起中的思考与求索。
华熙生物于2019年底在科创板上市。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融资火热,不论是IPO还是投融资规模都屡创新高。当时也有人曾低声警告,这是一个泡沫。转而至2022年,行业金融环境发生重大转变,融资退潮、估值下跌,资本寒冬下这一赛道洗牌加速。2023年,生物科技行业仍在徘徊,美股生物科技裁员、企业破产现象愈发频繁,行业仍在放缓周期中寻求重置与新生。
周期影响下震荡前行,华熙生物2022年总营收63.59亿元,净利润9.70亿元;2023年第三季度,总营收42.21亿,净利润5.14亿元。
尽管面临挑战,安永在“超越边界2023”的生物科技行业报告中表示,生物科技公司仍可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及产品组合的重要性来保持中长期向好前景。
22年筚路蓝缕,华熙生物带领国内透明质酸产业从山东走向了世界,现已迭代升级为合成生物技术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和生物材料全产业链平台型公司。
作为老派科技企业,华熙生物坚守研发创新与产品品质的基因历久弥新,但其也有着与前沿科技共舞的敏锐认知。如面对在行业普及开来的ChatGPT等AI智能工具,华熙生物表示在公司内部结合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也进行了相关尝试,目前仍在探索中。此外,也针对这方面的内容开展相应的员工培训,希望进一步开拓员工的视野,提升创新意识,让员工更好的了解这些新技术,用好这些新的工具。
挖掘新质生产力 华熙生物的两个关键词
Q:作为生物科技行业的领导者,华熙生物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A: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有两个关键的词。
一个是“新”。作为一家生物科技企业,必须要具备原创的、新的技术,要能够源源不断的创新、创造,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
另一个是“生产力”,创新也好、创造也罢,不能够只停留在研发成果或者论文、专利,必须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转化成生产力,才能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Q:未来,华熙生物会在哪些方面继续挖掘“新质生产力”?
A:在“新”这方面,华熙生物的“新质生产力”将聚焦在合成生物领域。依托合成生物技术,去获得更多的有益于人类生命健康的物质和生物材料。
在“生产力”方面,华熙生物作为一家生物制造企业,要更好的去发挥“产”的优势,打通产学研,不断推动行业研发成果的产业转化、市场转化。现在华熙生物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与20多家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放缓周期中 如何深耕“慢变量”行业?
Q:资料显示,2023年成为美股biotech破产公司创纪录的年份,截至9月末,已经有28家生物技术公司破产。您如何看待这一轮破产浪潮?生物科技行业的竞争是否会加剧?
A:这一轮生物科技公司破产的浪潮实际上是在近年疫情和经济走势下的行业优胜劣汰。与此同时,美国企业近来破产较多,还有个原因是这些企业没有找到成熟的产业模式,美国biotech公司更多的优势极中在前端的菌种构建,在中试转化甚至到产业和市场转化时存在短板,这也是美国近些年关注到并想改变自己产业空心化的印照。
所以这更加应该引起中国企业的注意,就是要想让整个产业发展好,必须从前端到后端都培养起我们的产业能力和优势,互相配套,互相支持,在整个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加大竞争优势。
经过这一轮洗牌,行业的集中度更高,具有创新能力、危机应对能力、综合能力、长远发展能力的优秀的生物科技头部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Q:企业彼此间的竞争优势将取决于哪些方面?
A:生物科技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据不同的细分赛道和聚焦领域不同,取决于多个方面。
我们认为有几个方面比较重要,一是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特别是原创技术的能力;二是产业转化方面的能力,创新不能只是停留在研发阶段,还要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才能转化成生产力;三是综合运营能力,包括供应链的管理、企业的管理、数字化的运营、资源的整合、市场的推广、品牌建设等等。
Q:生物科技产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华熙生物如何看待这个产业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A:生物科技是人类面向未来的五大科技之首,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蕴含巨大机遇。首先是市场机遇,生物科技在衣食住行医用的各个领域中应用广泛,拥有万亿级、十万亿级的市场空间;第二是战略机遇,生物科技是战略性产业,是全球各国竞争焦点,已经有一系列政策出台支持推动生物科技、生物经济的发展。第三是可持续发展机遇,生物科技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命健康、全球绿色低碳具备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也为行业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可能。
当然,生物科技产业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生物科技的创新是“慢变量”,需要长期的、大量的研发投入,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面临技术可行性、市场接受度、竞争激烈等方面的挑战。同时,目前我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口。此外,生物科技领域还涉及法规政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挑战等等。
Q:2023年即将结束,您如何看待生物科技行业在资本市场、消费市场等方面近一年的表现?
A:在资本市场上,不少生物科技公司成功IPO,或在资本市场获得高额融资,投资者也对于生物科技板块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而在消费市场上,随着健康需求的日益提升及年轻一代消费群的崛起,对人类健康有益,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推动生物科技消费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在医药、护肤品等领域中表现明显。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目前生物科技行业也依旧面临信心不足、受宏观环境冲击、消费需求疲软等状况。
生物科技行业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行业,长远来看我们十分有信心,生物科技行业将展现出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
抵御风险冲击 如何驾驭复杂之路?
Q:资料显示,华熙生物的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一直稳居行业前列,如何做到的?华熙生物如何释放研发人员的生产力?
A:华熙生物成立20多年来,一直以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的底层根基,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我们的企业发展逻辑是“科学->技术->产品->品牌”。正是基于对科研的重视,在企业发展逻辑的战略指导下,我们才能够保持多年持续不断的较高的研发投入,并不断产出科研成果。
在释放研发人员生产力方面,华熙生物采用的是“内源+外源”的研发模式。对内,建立了多个“研发工作室”,每个研发工作室均具备不同的研发方向,覆盖技术及业务关键领域,以此激发研发人员的内驱力和创新性。对外,我们和哈佛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江南大学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的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成立创新中心,开拓研发人员的视野和创造力,避免闭门造车。
Q:华熙生物是如何考虑前沿创新和业务基本面这两者间的平衡?
A:华熙生物内部有一棵产业生命树,最底层的树根聚焦的是六大类生物活性物质,树干是基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以合成生物创新驱动的研发平台,中试转化平台,最上面的树冠是B-B、B-B-C、B-C业务。
无论是现在的主营业务,亦或是未来的创新业务,都是从华熙生物的根部生长出来的,我们的根基不变,核心发展逻辑不变,都是以六大类物质为根基,进行0-1的物质发现、1-10-100的成果转化、100-1000-10000的产业壮大。在生命树内的业务华熙生物自己做,生命树之外的但在我们产业链上的,通过赋能行业、与头部企业合作开发。这样就能够保证华熙生物业务发展的平衡,使得业务一直沿着华熙生物的预期及发展轨道发展延伸。
下一代生物经济突破口 探索合成生物新道路
Q:行业正在寻求新动能以滋养新增长势能,华熙生物的新增长曲线是什么?
A:华熙生物是一家合成生物创新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生物材料全产业链平台公司。我们新的增长曲线一定是基于合成生物技术,获得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及这些物质所带来的广阔的市场及行业前景。
Q: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科学研究领域孕育新的变革,据Frost & Sullivan推算,预计到2027年,合成生物行业全球市场规模达387.3亿美元。目前,华熙生物已在功能糖、氨基酸、蛋白质、多肽、核苷酸和天然活性化合物等六大类物质方面进行了广泛布局。如何实现“从有到好”?其中的重要驱动力是什么?
A:合成生物是重要驱动力。合成生物技术能够改变传统的动植物提取、化学合成的生产方式。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我们能够以更高效、更加低碳环保的路径获得各种物质,创新更多的生物活性物的原料,服务于人类的生命健康,帮助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长度。
Q:回顾华熙生物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许多业内人士解读,这与公司定位调整之下带来的业务战略转变相关,其背后的逻辑是为了加快完成从to B到to C的转向。请问华熙生物业务战略是否与上述所描述的那样,有所调整?
A:华熙生物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企业的业务发展是从B-B、到B-B-C、再到B-C,这是一个全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的过程,不能视为业务转型或者转向。
不同的业务承载着不同的战略角色。生物活性物原料B-B业务是深度,是一直向下扎根的基础业务;医疗终端B-B-C是高度,代表华熙生物技术的最高水平;消费终端B-C是广度,代表我们所面临的广阔的消费市场。几大业务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共同组成华熙生物的业务模式。
布局一级市场 赋能行业可持续发展
Q:近年来,CVC成为大部分科技巨头的标配。这些产业资本亲自下场在一级市场布局,以壮大自身的同时赋能行业可持续发展。资料显示,华熙生物于2015年就进军创投领域,近两年在出资、布局上更加密集、多元,比如发布CVC战略、出资GP,还以个人名义向高校捐赠股权。于近日,华熙生物与汇誉投资共同成立“汇誉投资”,总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是一支专注于生命科学及大健康的产业投资基金。在此背景下,华熙生物启动CVC战略布局一级市场的打算是什么?
A:投资合成生物CVC基金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作为行业龙头、行业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华熙生物必须承担引领行业发展的责任,以己之力,不断推动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此举也是为公司未来发展进行储备,服务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因此华熙生物投资合成生物CVC基金,通过资本赋能产业链上下游,赋能生物经济。我们不做多元化投资,重点聚焦以合成生物为支撑的创业型企业,打造产业生态。
Q:除了资金之外,华熙生物还能贡献什么?如何与初创企业形成更深的协同作用?
A:除了资金之外,华熙生物还通过这一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我们的优势,实现三大赋能。
一是研发赋能,依托华熙生物在产学研共创、六大研发平台方面的优势,帮助初创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二是中试赋能,华熙生物拥有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可帮助初创企业进行科研成果的快速产业转化;
三是市场赋能,依托华熙生物在终端产品、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和基础,帮助初创企业进行终端产品开发及商业化。同时,发掘有创造力的企业和人才,结合企业需要,在各个关键节点进行赋能,最终实现协同发展。
Q:对于当前寻求发展的生物科技公司,华熙生物对它们有什么建议?
A:首先是要坚定不移的根植研发,把基础研究做深做透,加大原始技术的创新,真正在底层掌握竞争的优势。
其次是要重视产业转化,真正发挥中国企业在制造业、供应链方面的优势,让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第三是不能忽视品牌建设,中国的生物科技企业要做出自己的民族品牌,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第四是大家要互相协同发展,不要恶性循环的竞争,互相发挥优势,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协同。
Q:日前,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向山东大学捐赠约481.68万股,对价总市值超4亿元,用于支持山东大学医学教育与科技事业发展。
A:这次的捐赠属于董事长的个人行为。主要是为了纪念“中国透明质酸之父”山东大学张天民教授,因为华熙生物及中国透明质酸产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张天民教授对于透明质酸研究的开创性探索。
同时,此次捐赠也是为了激励今天的学生一代,支持中国青年在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可以沉下心来,为中国的生物产业发展贡献出真正的“硬核科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