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财经年会2023丨从“开门红”到“马拉松”保险业变局中再出发

2023-11-22 10:33:55 和讯网  吴静草

  编者按: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经济如何应不断出现的新困难、新挑战,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经济增长的信心之源在何处?为此,和讯网特别策划本专题,跟踪产业新形态,发掘产业新趋势,呈现新质生产力。

  2023年12月2日,和讯财经年会即将召开,本次年会将邀请各界有识之士,围绕“寻找中国经济的信心之源”这一话题,共同探索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密码。

  曾几何时,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充足的人口红利,保险业在“铺量增长”式的操作中一路高歌猛进、快速扩张。然而,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和行业环境发生变化,保险业也告别了曾经的高光时刻,遭遇转型的压力与困境。

  尤其2020年以来,在疫情反复和经济下行的双重打击下,保险业处境更加艰难,原本被高增长掩盖掉的矛盾和问题暴露无遗。2022年行业总保费首次“三连降”,资产和负债两端承压;传统“开门红”式的大进大出暴露不可持续性,企业流动性承压、声誉风险上升。

  今年上半年,预定利率3.5%产品“停售潮”拉动寿险保费飙升,但仍未打破盈利难题。下半年,监管频频出手为行业发展纠偏,保险业正逐渐由大进大出的“开门红”转向更有韧性和耐力的“马拉松”。

  观察:保费端重回高增长

  随着疫情影响渐退和宏观经济复苏,寿险业终于在2023年迎来久违的高增长。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保险业原保费收入4.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98%。

  而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的五大上市险企,前9月寿险保费也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人保寿险原保费收入同比增幅高达10.7%,太保寿险、平安人寿、中国人寿(601628)和新华保险(601336)也分别增长7.9%、7.7%、4.5%和3.7%。

  五大上市险企旗下寿险公司前9月原保费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险企保费收入公告)(数据来源:险企保费收入公告)

  虽然自7月寿险新老产品切换后,各险企保费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新华保险9月单月保费同比降幅接近10%,但行业仍看好寿险业增长。

  信达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舫朝认为,9月保费下滑主要是由于7月底预定利率切换调整完成,8、9月仍处于开门红活动准备和稳固人力的时间段,且8、9月为传统销售淡季,保费占比全年有限。当前保险负债端仍持续展现出企稳复苏的积极信号,渠道人力、新单保费、新业务价值等核心指标有望持续回暖。

  保费增长的背后,是银保渠道回归和个险渠道转型后产能的提升。近年来,随着个险渠道深度调整叠加低利率的市场环境,银保渠道重新回到头部险企的战略视野,成为驱动保费规模增长的利器。险企中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银保渠道的新单保费增幅约为40%。其中,中国平安(601318)和中国人寿的同比增速更是超过100%。

  不仅银保渠道,头部险企个险渠道的新单保费也都保持了正增长。经过三年改革,尽管代理人数量仍在下滑,但下降幅度已经明显趋缓,人均月收入和产能也在提升。以中国平安(601318)为例,中国平安上半年代理人渠道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94.3%,月均收入突破万元。

  难题:“增收不增利”状态持续

  不过,负债端保费的回暖并没有带来整体业绩的提升。从最近披露的三季报数据看,五大上市险企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全部负增长,下滑幅度在5%-50%之间。

  五大上市险企2023年前三季度盈利情况

注:除中国人寿外,均为新准则口径(数据来源:险企2023年三季度报告)注:除中国人寿外,均为新准则口径(数据来源:险企2023年三季度报告)

  造成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投资端的显著波动,这也反映在险企的投资收益率上。今年前三季度,公布投资收益率的四家上市险企总投资收益率、净投资率均不高于4%;除中国平安外,其余三家的总投资收益已不足3%。

  四家上市险企2023年前三季度投资收益情况

注:除中国人寿外,均为新准则口径;中国太保投资收益率未年化考虑(数据来源:险企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注:除中国人寿外,均为新准则口径;中国太保投资收益率未年化考虑(数据来源:险企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

  对于投资收益下滑,中国人寿副总裁刘晖表示,今年投资环境复杂多变,前三季度股票市场持续波动,结构分化较为明显,导致公司权益投资同比下滑。同时,叠加低利率环境下固收类资产收益下行,导致公司今年整体投资收益承压,这也是保险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其次,险企利润承压还与银保渠道的重新崛起有关。

  近两年,受低利率市场环境、个险渠道转型调整等影响,不少险企纷纷发力银保渠道,甚至将其视为转型突围的关键。上半年,部分险企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比已超90%,有头部险企银保渠道收入增幅超300%。

  尽管银保渠道表现亮眼,但存在产品结构单一、价值率低,渠道手续费较高等问题,导致保险产品利润被大幅压缩,甚至出现保费增长无法弥补成本和风险的情况。

  业内交流数据显示,仅今年前4个月,人身险公司银保渠道的手续费支出同比增长已超43%。而除了保险机构向银行支付的“大账”外,还有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收取的“小账”、回扣问题,也变相提高了手续费。

  监管也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8月下旬,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对银行保险渠道佣金进行约束,要求各公司通过银行代理销售的产品,在产品备案时,应在产品精算报告中明确说明费用假设、费用结构,并列示佣金上限,即要求银保渠道佣金费用“报行合一”。

  政策出台两月后,银保渠道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约30%,曾经“以高手续费换取保费规模”的粗放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破局:新增长动能显现

  如今,寿险业正步入转型调整的深水期,负债端成本高企,投资端效益承压,利差损的风险始终如影随形,持续盈利的能力遭遇考验。

  不过,变革之机蓄发展之势,在市场环境向好回暖、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之时,也正是险企大展拳脚、探索发展的好时机。未来,新增长动能如何培育?哪些赛道蕴藏发展机遇?

  养老金融无疑是最具想象力的场景。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预计到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随着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国家战略、时代命题,养老服务领域政策有望持续加码,保险业也将在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中释放出更大活力。

  2022年11月,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人员在年轻时为养老做好储备。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36个先行城市(地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已达4030万人。

  就产品来看,中国银保信10月26日更新的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显示,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数量已增至22家公司的93款产品,产品类型涉及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年金险、两全险和税延养老险。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主角”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也在试点两年多后迎来常态化运营。10月下旬,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促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决定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转为正常业务,符合条件的人身险企均可经营。未来,将有更多险企进入该领域,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也将迎来大扩容。

  在养老金市场,虽有银行、基金、券商信托等混业竞争,但保险业在该领域一直深度耕耘,其独有的风险补偿功能,更是构筑了保险业的竞争优势。当然,要想在养老金融市场上保持长期竞争力,还需要在构建养老生态圈方面持续发力,比如养老与健康的结合、账户和产品的结合,资金端和资产端的结合等。

  此外,随着健康险深化转型的持续推进,健康管理也有望成为险企盈利的第二增长曲线。

  商业医保是解决居民医疗支出压力的出口,但长期以来在医保支出中只作为补充性角色。从近年来险企的产品结构变化与新业务价值率持续下降可以看出,商业医保对居民的吸引力有限,产品形态需要创新。而整合“保险+医疗”产业链则其提供了创新思路,保险结合健康医疗管理服务,有望双向赋能为险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华创证券在研报中表示,疫情防控优化背景下,居民自主健康管理意识提升,有望促进保障类产品销售。消费者教育到位后供需双管齐下或将突破转型瓶颈期,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量。

  信心:保险市场未来可期

  保险资金运用是险企的利润来源,也是实现负债匹配、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稳步增长,保险资金应用规模也持续扩张。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达27.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8%。资产配置上,债券、银行存款等固收类资产占比54.1%;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12.8%。

  基于保险资金规模大、久期长,追求稳健回报的投资属性,险企的资产配置始终保持着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多元化配置的结构。以固收类为主的资产配置策略,使得我国险企投资端表现更多依赖于国债利率的走势。长远来看,世界经济处于下行周期,长端利率面临下行压力。

  今年三季度,我国债券利率低位波动,中枢进一步下行,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压力持续;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由年初的2.8%降至2.7%左右,而险企内部在进行内含价值测算时,设定的长期投资回报假设一般在5%左右,相差较大。

  对此,业内普遍认为,随着利率中枢下行,债券等固收类资产的收益将承压,为提高收益,险企未来需逐步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

  可喜的是,今年以来,监管对险资入市频频吹送“暖风”,从差异化调节险企最低资本要求、下调风险因子,到建立三年长周期考核机制,为保险资金的运用带来了更多的形式和更大的想象空间。

  例如,今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下调险企多项股票及股权资产相关风险因子,助力险企在不增加资本占用的情况下,加大权益类相关资产的配置。

  人保财险总裁于泽以公司投资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为例,调整落实后,最低资本将下降16亿元左右,有利于人保财险进一步加大对沪深300指数成份股、REITs、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股权的投资,持续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紧接着,财政部10月末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宣布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实施三年长周期考核,防止险企因单纯考核年度目标,出现突增业绩、忽视风险的短期行为,鼓励其进行长期投资、稳定投资、价值投资。

  站在2023年的岁尾,我国金融领域最高规格的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度召开,要求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未来,在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进程中,保险业重任在肩、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徐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