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志愿服务当成“买卖”

2023-12-07 14:15:00 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有报道发现,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志愿服务时长被明码标价当成了商品“买卖”,有的打出了“298元一个项目,可积累8小时志愿服务时长”等广告,还有的晒出成功操作累计时长的截图,来标榜自己真实可信。

志愿服务好经”被念歪了

这种商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有人瞄准了中小学生的“刚需”。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志愿服务应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因此,40小时的志愿服务成了高中学生的一项“硬要求”。而在一些地方,志愿服务时长还和中小学生评优评奖、入团入党等事项息息相关。【详细】

有的家长并不想让孩子真正参加志愿服务,而是意图通过购买志愿服务时长来完成学校的综合评价,某些不法机构和商家也“嗅”到了这个商机,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志愿服务的“好经”显然被一些人念歪了。【详细】

为“志愿时数”挤一挤水分

志愿服务,诚信为先。买卖志愿服务时长,本身就是破坏诚信的行为,不仅与志愿服务精神背道而驰,而且破坏了整个志愿服务的环境和秩序。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意在增强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服务时长或许可以“买到”,但责任感、同情心等却无法被明码标价。【详细】

同时也要看到,并非所有的“走捷径”都源于恶意,在教育系统内落实志愿时数这一考核指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层层摊派、责任推诿、走形式走过场等问题。有的中学生“不会找”“找不到”参与机会,或是缺乏相关技能和参与的条件。部分高校则存在“用志愿服务时数绑定学生工作以提高参与率”等现象,亦是把这份好的资源放错了地方。为“志愿时数”挤一挤水分,不能只靠协会的呼吁和家长、学生的自觉,还须在资质认证、时长录入等环节从严把关。【详细】

防止志愿服务流于形式

无论如何,都不能放任志愿服务时长被贩卖。相关网络平台要强化对发布内容的监管,不给类似的非法交易留下生存空间;志愿服务组织要加强对相关服务过程的审核,防止志愿服务流于形式;家长也要端正态度和认知,避免给孩子错误的引导和示范。志愿服务,没有捷径可走。【详细】

此外,还需要有关部门和各大高校、中小学校进行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要求,建立更加多元灵活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不应简单地把“时长”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要注重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从而让学生真正有所劳、有所获,让志愿服务回归教育初心。【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南方日报、红网、羊城晚报)

V视角:

@SuperBoy007:杜绝志愿服务“商业化”,从身边做起。

@峖杺:对于“花钱买志愿服务时长”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采取措施。志愿服务应该是自愿、无偿、奉献的行为,而不是为了获取报酬或者满足某种利益。

@先先嘎朕:大学中有的志愿活动也流于形式了。

@哲思心:既然是志愿,为啥要强制要求?应该在制定方案的时候考虑实际情况。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志愿服务”也是“自愿服务”,应当是高尚的、无私的,而不是“应付差事”,甚至沦为某些不法人员的“生财之道”。避免志愿服务充斥“铜臭味”,需要有关部门、志愿服务组织和学校等各方合力严加审核管理,纠正不正之风。同时,针对一些学生和家长“非自愿”“被迫走形式”的情况,也要进一步调查研究,优化志愿服务评价标准,让志愿服务回归纯粹。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责任编辑:董萍萍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