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供图 彭春霞/制图 |
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极氪为什么要自研电池?因为电池非常重要,它是电动车的基础。极氪作为一家智能电动汽车企业,未来要想形成竞争力,必须掌握电池技术,这也是公司面向未来发展的护城河之一。”日前,在极氪汽车全球首款量产800V磷酸铁锂超快充电池——金砖电池发布仪式后的专访环节,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首席执行官(CEO)安聪慧回应了近期市场关切问题。
据悉,为保障电池的性能,极氪不仅对电池进行自主研发,更对电池进行自主生产。无独有偶,近期,广汽埃安旗下的因湃电池工厂也正式竣工,并同步发布了“弹匣电池”的2.0版本——P58微晶超能电池。此外,吉利汽车、广汽集团(601238)之外,长安汽车(000625)、长城汽车(601633)等车企也在自研电池。
动力电池产业重资产、技术革新快,单一项目动辄耗资百亿元,车企为何要亲自下场造电池?全产业链布局的趋势对电池行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是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话题。
全产业链布局成趋势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不仅关乎着车辆的续航表现,也直接牵涉着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从成本上来看,电池系统是新能源汽车成本最高的部件,动力电池的成本约占汽车总成本的40%~60%。在锂电价格飙涨的2022年,很多整车企的高管直言:“车企在给电池企业打工。”
为了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到自研电池的行列中。这当中,长城汽车对电池业务的布局较早,2018年就成立了蜂巢能源。目前,蜂巢能源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已稳居国内市场的前列,公司的产品分别供给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岚图汽车等企业。今年第三季度,有市场消息传出,蜂巢能源斩获了宝马汽车在欧洲的千亿元订单。
近期,自研自产动力电池的车企越来越多。在今年11月举办的2023广州车展上,长安汽车总裁王俊透露,未来,长安汽车将打造自研电池品牌长安“金钟罩”。该自研电池品牌将重点突破电芯技术瓶颈,一方面升级液态电池,另一方面主攻固态、半固态电池,推进全新电解质材料开发。在生产层面,长安汽车研发的首款标准电芯将在长安汽车与宁德时代(300750)合资的全球领先工厂投产下线。
12月12日,广汽埃安旗下因湃电池工厂竣工投产,P58微晶超能电芯下线。广汽埃安方面透露,目前公司已全面打通上游原材料、研发、制造、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在内的能源生态产业链布局。“因湃电池工厂将在2026年量产固态电池,且钠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等多种电池也将在这条产线上实现量产。”广汽埃安新能源总经理古惠南表示,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电池是动力来源,同时关乎生产制造成本的关键因素,这也是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的核心和取胜的关键。
吉利汽车方面持同样的观点。安聪慧表示,极氪作为一家智能电动汽车企业,要想形成竞争力,必须要把握电池这个核心关键要素,这也是极氪未来发展的护城河之一。不过,安聪慧也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即极氪布局动力电池并非一时兴起。安聪慧表示,吉利汽车从2009年就开始涉足电池技术研究,目前推出的金砖电池是历时三年打造,从上万种方案中筛选出最终形成的。对于自产电池,两年前公司才最终下定决心投资建厂,生产电池。据悉,金砖电池将会率先搭载于极氪007车型上,未来不排除供给同样采用浩瀚架构的其他兄弟品牌车企。
对于车企自研自产电池的原因,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锂价暴涨给车企带来的不安全感,把握电池产业链才能稳定供应链。有业内人士判断,全产业链布局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新趋势,车企必须对核心部件有深度布局。
真锂研究总裁助理、市场部经理王观林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车企自研自产电池,有多重原因。一方面可以通过自主研发,更好地掌握核心技术,包括电芯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等,从而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可靠性,更好地适配自身的产品,形成竞争力;另一方面,车企也可以此打通电池产业链,更好地控制成本,避免极端情况下被“卡脖子”。“当然,也不排除部分车企利用自研电池的优势,进行产品包装、品牌营销等等。”王观林判断。
除了动力电池,近年来,车企也在陆续布局芯片、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多个领域。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造车新势力均在强调技术上的全栈自研,还有更多整车企业,虽然没有实现全栈自研,但也在向全产业链布局的方向发展。
投入产出比如何权衡?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中国动力(600482)及储能电池扩产项目达113个,规划投资近9000亿元,平均单个项目投资额约80亿元。
在采访中,安聪慧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极氪的衢州极电工厂投资超过百亿元。此前,广汽埃安投资的因湃电池工厂总投资为109亿元,同样超过百亿元。动力电池产业重资产,投资回报周期长,车企为何要重资布局电池产业?其投入和产出该如何权衡?
“关于产出比,如果单纯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车企入局电池产业,显然是不划算的,投入要远远大于回报。”王观林认为,只有做到比亚迪(002594)目前的电池板块规模,车企才能有效利用规模效益降低投入成本,实现有效的投入产出平衡。此前,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曾在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中透露,长期来看,车企研发电池可以改善毛利,但短期的确很难。蔚来汽车当前的策略是把固定资产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的项目,比如自研自造电池往后推。
由此可见,受制于电池产业自身的高投入、长周期回报特点,车企在入局动力电池产业时,需要承担不小的财务风险和压力。王观林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自研自产电池,无疑会分散车企的精力,车企还需要面临电池技术革新、生产环保、市场需求以及供应链构建等风险。
种种迹象表明,车企下场做电池,似乎并不是一门非常划算的生意。尽管如此,仍然有大批车企积极涌入此赛道。业内人士判断,车企对电池板块的布局,更多的是出于对供应链风险管控和降本角度考虑的。未来,车企自研电池、整合电池厂将成为趋势。
实际上,车企自研甚至自产电池,并不是为了完全削弱动力电池企业的权重,甚至达到“去供应商”的效果,多数车企在自研自产的过程中,仍然坚持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此前,长城汽车在发布大禹电池技术时,该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就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车企自研电池并不意味着不再采用电池企业的产品,相反,车企只有自身深度理解电池技术,双方的合作才能更加顺畅,所研发的产品才能更加匹配车企的需求。
安聪慧也表示,极氪在电池方面有两条路线,一是继续使用宁德时代的电池;二是规划搭载金砖电池,这两条路线会同步推进。“宁德时代是极氪非常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未来也会一直保持合作。”安聪慧认为,对于车企而言,在电池业务上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可以实现双赢。
电池技术有望迎来革新
车企集体下场研发电池,并没有拘泥于现有的电池技术,而是着眼于对电池前瞻技术进行持续探索。
这当中,固态电池是多数车企普遍看好的电池革新路径。按照长安汽车的规划,公司将在2025年开始逐步量产应用固态电池,预计该电池产品将在2030年全面普及应用。此外,长安汽车还在开展锂硫电池、金属电池等新型电池的原型电芯设计,预计能量密度将突破1300Wh/kg~1500Wh/kg,力争在2035年实现搭载应用。
近期,广汽埃安宣布,公司实验室取得了全固态电池重要的技术突破,成功完成固态电池的界面改性技术试验验证。在试验测试中,相比常规固态电池,广汽埃安采用界面改性技术的固态电池在150周循环后容量的保持率大幅提高,超过90%,电池寿命衰减率降低50%。广汽埃安内部人士透露,公司的全固态电池产品将于2026年上车,率先应用于昊铂品牌车型上。
王观林认为,车企可以将自身对电动汽车需求的理解投入到电池技术的改进中,进而带来电池技术的整体革新。同时,传统电池企业的思维可能会限制新技术的演变,车企的思维会间接打破固有的思路创造新技术,侧面推动技术革新。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提升,车企自研电池需要不断储备新技术、新人才,并与材料供应商做好洽谈,这些需要车企灵活动态调整。”王观林也提醒,车企在投资电池产业时应该警惕可能会发生的技术性风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