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6氪·硬氪在深圳前海召开了硬科技黄金时代大会。大会邀请了硬科技大量一线投资机构、科技公司、专家学者,共设立14个主题演讲、2个圆桌。主题涉及半导体投资、新材料投资、人民币投资、专精特新成长等多个热门赛道。
现场,竹芒科技联合创始人、COO伍艳华围绕「科技x人才」的道与术主题展开了对答分享,以下为分享内容:
36Kr:硬件创业和软件不一样,非常强调供应链、品牌、渠道,作为创业者,如何解决各个复杂的环节,有哪些故事可以分享?
伍艳华:硬件的周期跟软件不一样,涉及的环节也不一样。竹芒科技是行业唯一一家把产业链从上游做到末端的企业,这么多复杂的环节,到底怎样才能够把它做得更好,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竹芒科技于2017年成立,到现在大概7年的时间,过去产业链上这么多复杂的环节,我们是分阶段重点投入精力和资源的。
我们认为,每一个阶段只能够做好一件事。最初我们判断供应链非常重要,所以初始的前两年,几乎把所有资源都投在了供应链。当供应链初具雏形之后,渠道建设的阶段性重要程度可能变得更高了,那就陆续开始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渠道建设上。当销售队伍差不多成型,渠道也具备一定规模后,我们开始重点关注把资源投向行业内的整合,做好用户体验,打造更好品牌,从而才能实现更大的规模、市场,所以2021年并购了街电品牌。
面向未来,我们认为如果想要跑得更快,硬件的技术研发是增长的基石,到了今年我们觉得可以多产品线试跑,就把过去积攒的供应链能力、渠道能力、研发能力开始释放出来。所以,每个阶段,看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把资源和时间投入进去。
36Kr:硬氪在去年到今年观察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以前开工厂的老板后面做品牌,做得非常成功,当然也有不成功,但很多工厂公司做得挺不错。我们的结论是,供应链对于他们是天然的优势,但是对于没有开过工厂的人,怎么把握供应链呢?
伍艳华:竹芒科技团队原来不是做硬件出身的,但今天,我们的产业园区差不多有10万平米。我们就属于过去不懂工厂,也没有搞过制造,但现在既建了自己的工厂,也做出了自己的品牌。
我认为,这个过程中,关键是靠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因为行业已经积攒了大量产业链、制造业的经验,无非是需要花时间去学,以及找到行业里能带你入门的专家。
我们建工厂其实很早,大概在第三年的时候,前面的两三年就是在不停地找有经验的工厂去学习。到我们自己开始做的时候,会去找专家协助,前期的运作顺利过渡之后,剩下数字化的部分,就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在互联网方面,我们相对比较擅长,所以在与从传统制造向品牌转型的企业竞争时,我们也更有优势。
36Kr:对于媒体来说,大家很专注商战,那商业层面怎么干竞争对手,伍总从这个角度可以多分享一些小案例。
伍艳华:我们一直以来都追求极致,提到硬件产品,大家对现在市场上的共享充电宝都很了解,基本上都会配备3种充电线,但在2017年是没有的。
我们在开始设计充电宝线的时候,把它的硬度和材料都测试了很多遍,硬度从40度测试到100度,就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使用体验。对我们而言,在保证硬件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把控成本,非常关键。整个工艺制造过程的损耗,对成本也有所影响。所以,我们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找到良品率更高的材料,在质量和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
我们为了设计充电线,把供应商也卷起来了。我们觉得线的硬度差一点点,凌晨两点找供应商让他再调一调。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对产品极致追求的状态,就因为我们一直保持这个状态,就能在很多地方比竞争对手更胜一筹。
竹芒科技刚进入充电宝行业时,排在500名开外,而且也没有什么钱。竹芒之所以能在行业里突围,就是靠产品比竞争对手更好,抓住了规模化扩张的时间点和机会点。
36Kr:提起充电宝,这两年最大的感受是变贵了,你们行业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伍艳华:今年大家都提到充电宝变贵了。今年行业整体的消费,跟前面投资人介绍的一样,是呈下滑趋势,我们的感受也相对明显。以前天冷了,大家可出门、可不出门,但大多还会选择出一下门,今年天冷了以后,可出门、可不出门的,都倾向于不出门了。
对于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有不少“价格贵”的声音。事实上在消费层面,正常还在使用共享充电宝的客户,对于“贵”的感知实际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原本觉得可用可不用的那些用户,可能确实已经不怎么用了。所以,我们后续也会把产品重心做一定的调整,持续升级产品,可能在全国都会是更新版的充电宝,包括一些快充,给到用户不一样的体验。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