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面对面丨黄文涛:2024年的政策逻辑及投资机会

2024-03-12 16:48:56 和讯网  徐帅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拿出了今年中国经济政策操作路线图,其中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等新提法新措施引发广泛关注。

“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中,“稳预期”成为首要任务,决策层综合分析研判,“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该如何准确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上述提法?该如何实现一个更有含金量的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略超预期的财政政策安排有何深意?货币政策将在哪些领域提升精准有效性?A股目前表现下,决策层会从哪些方面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股市又有哪些投资机会?

为此,和讯对中信建投(601066)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进行了专访。专访中,黄文涛根据自己及其团队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结合其对中国经济领域长期实际调研分析,试图梳理出2024年宏观政策安排背后的逻辑背景,以及对今年资本市场走势的整体判断。

2021年11月起,黄文涛受聘担任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他所带领的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团队涵盖宏观、固收、政策研究、大类资产配置等领域,是目前国内最知名的总量研究团队之一。

同时,黄文涛兼任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联席负责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等职务,也曾多年荣获新财富、水晶球、金牛奖等最佳分析师。

以下为访谈内容:

 

和讯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24年财政政策安排受到广泛关注,比如超长期特别国债、4.06万亿赤字规模等指标,结合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挑战,你如何看待今年的财政计划?对于这些政策安排,您有何预期?

 

黄文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3%的赤字率,考虑到地方政府专项债和特别国债以及去年资金的结转,广义赤字较去年还是有所增加。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次增加了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安排,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从今年开始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这个是超预期的,表明中央对市场关切有了及时积极的回应。

积极的财政政策安排反映了政府对内外风险与挑战的综合考虑。从外部而言,我们面临中美博弈、一些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等,外部需求走弱;内部而言,还有房地产下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多方面挑战,因此今年的经济开局还是面临一些内外部压力,政策要对冲这些压力,也要回应市场的关切。

在这样的关键时点,政府及时推出超长期特别国债、4.06万亿的赤字规模、和3.9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财政政策实际上也是在提振信心、稳定预期,既有助于提振短期投资和消费,也有利于中长期的高质量发展。

和讯

 

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从今年开始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您觉得,“连续几年”大概会是多长?

黄文涛:这个很难准确界定。因为是本届政府确定的计划,我判断至少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会持续发行。

和讯

 

超长期特别国债可能的使用方向有哪些?

黄文涛:《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聚焦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大事难事。初步考虑,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

由此可见,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使用将集中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领域,也将集中在粮食、水利、能源电力、交通等安全能力建设方面。

比如这次报告提出“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这既属于区域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范畴,也是交通强国战略、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体现,也有利于拉动有效投资,可能是特别国债投入的重点领域。

和讯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24年的货币政策安排,您怎么看?

黄文涛:一是关于货币政策的长期逻辑。2023年5月,时任央行行长易纲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有一个演讲,分享了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些思考,他提到了中国货币政策制定者心目中的“中庸之道”,西方叫亚里士多德式哲学。他说,我在考虑利率决策时,基本上是考虑保守政策或衰减(attenuation)政策,同时考虑周期性以及跨区域。

在做利率决策时,我会考虑中国经济的现状,还会考虑周期的持续时间和进入的下一阶段。我谨慎决策,决策向周期和区域平均收缩,这意味着充分认识到货币政策的时间滞后性,也意味着向前看,并尝试提前行动和调整。

我们回顾次贷危机和新冠疫情期间,美国、日本、欧洲采取“直升机撒钱”的激进政策,但我国的政策总体上还是比较稳健、相对克制的。这反映了中国政策制定者的中庸之道。当然,我国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依然充裕丰富,空间依然巨大。

二是关于货币政策的短期目标。中国经济当前遇到了一些结构性和周期性的问题,同时伴随着房价和股票价格这两大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造成了公众的预期不够稳定。

预期不稳时,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居民不愿意买房、企业不愿意投资,不仅仅是因为利率高低,更多是预期不稳。所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阐述“稳中求进”时提到了三稳,出台的政策要“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第一个就是稳预期,放在了最前面。而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三稳”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我个人认为这个时候财政政策更为有效,需要财政来发力,但是货币政策一定要配合,需要央行提供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同时降低资金成本,以配合缓解财政压力。所以无论是流动性的量还是价都需要货币政策配合,降低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这也是当前央行正在做的正确的事情。

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因此今年的货币政策总体上是稳健偏松的,既支持经济增长,也配合财政政策。

三是关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潘功胜行长在答记者问时谈到:我们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再贷款,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作用。由此可见,央行在资产负债表管理方面也要有所作为,而且大有可为。资产负债表管理不仅可以在总量上提振内需,在结构上也可以实现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结构的目的。

和讯

 

今年1月底,您在《2024 年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复苏之路》报告中提到,对于A股来说,2024年是一个机会,有望迎来转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黄文涛:这个判断基于几个原因,首先,中国经济已经完成重启,正在步入复苏之路。比如,PPI去年七八月份以后就开始筑底回升了,我们判断今年六七月份应该大概率会转正。工业利润去年8月份开始转正,而后趋势上也在波动中不断回暖,今年会进一步改善,从生产和价格改善情况来看,全年有望修复至5%-10%之间。

从生产端来看,企业正从被动补库存转向主动补库存。我们预计到今年二季度可能营收和库存都开始向上,即主动补库存。这一转变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中微观改善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判断今年股市基本面有支撑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稳增长政策逐渐加码。去年四季度发了1万亿国债,表明决策层已经意识到在预期转弱的背景下,需要政府发力扩大内需。这些资金大部分将在今年形成实物工作量,加上今年新发的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将起到稳定经济的较大作用。

回到股市,PPI和工业利润企稳回升;人民币汇率今年也是偏稳的;中美关系在两国元首会面后较为稳定,美国今年大概率会降息,中国外部金融环境明显改善。所以我们认为股市今年的环境要比去年好很多。

此外,关于资本市场的政策,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有个新提法,“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表明中央对于资本市场还是高度重视的,对资本市场寄予很高的期待。要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离不开一流的资本市场。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房地产能否触底,以及产能利用率回落的潜在风险。

和讯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这一新提法有什么内涵和背景?

黄文涛: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指出,重视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性机制建设,至少包括“一个基石”和“五个支柱”:

“一个基石”,就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五个支柱”,第一个是更合理的资金结构;第二个是更完善的基础制度;第三个是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第四个是更优质的专业服务。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投资管理机构、会计师律师事务所、评估评级机构等,都要进一步回归本源,勤勉尽责,把功能性放在首位。第五个是更严格的监管执法。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市场要强本强基: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要严监严管:依法从严监管市场,依纪从严管理队伍。

并且他也对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关心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一一做了回应。比如他谈到,对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我们还将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硬措施,包括限制控股股东减持、实施ST风险警示等等。

还将推动有条件的公司一年多次分红,特别是鼓励春节前分红,让大家欢欢喜喜过年。要畅通出口,设置更加严格的强制退市标准,做到应退尽退。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进一步拓展多元退出渠道,也鼓励推动一些公司主动退市。

他也谈到,市场运行有其自身规律,正常情况下不应干预。但是,一旦市场严重脱离基本面,出现非理性剧烈震荡、流动性枯竭、市场恐慌、信心严重缺失等极端情形,该出手就果断出手,纠正市场失灵。

吴清主席对于“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给出了权威的解读,这也是未来监管层要重点发力的方向。相信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将更加稳定、更加透明、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和讯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提出要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然后证监会和国资委也都提到了推动对央企的市值管理考核,对于加强市值管理考核,您有何看法?怎样才能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水平?

黄文涛:监管部门对央企的监管都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监管经验的积累会逐渐地来完善监管思路和监管政策。

2022年证监会提出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以下“中特估”)。央国企的平均估值低于整体A股的平均估值。作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压舱石”,央国企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从ESG角度来看,央国企的社会责任会得到越来越的认可。当前在经济增长换挡期,央国企经营更加稳健,分红率相对较高,具有高股息低估值的特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加,今年以来央国企也有较好的市场表现。

与此同时,央国企业今年不断强化主业,提升企业质量,加强与资本市场沟通。2023年,国资委将央企考核标准由“两利四率”改为“一利五率”,中央企业价值创造导向更加鲜明,为央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2023年国 “科改行动”和“双百行动”扩围深化,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升了改革质量。2023年央国企与资本市场的沟通更加频繁,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提升。2024年央企市场管理正式纳入考核体系,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

和讯

 

具体操作上来讲,市值管理可以用的手段有哪些?

黄文涛:常用的市值管理工具有这几类。首先是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强与资本市场的沟通,向投资者展示企业的经营状况,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回应投资者的关切和问题。这有助于建立投资者信心,维护公司的市值。

其次,提高分红,提高股东回报,高股息策略在当前资本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回购、股权激励、大股东增持,在一定程度上都显示企业对未来的信心,是有效的市值管理工具。优质资产注入、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也是常用的市场管理工具。

和讯

 

对2024年股市策略,您有哪些判断?

黄文涛:我认为今年的策略主题之一是高股息,高股息其实就是一个稳健策略。第二个新质生产力所指引的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一个进取的进攻策略。

和讯

 

对于2024年GDP增长幅度定为“5%左右”这个指标,您怎么看?完成这个指标有哪些挑战?做哪些工作才能让这个指标更有含金量?

黄文涛:首先一个问题是,中国潜在增长速度到底是多少?理论上,至少未来两三年中国GDP潜在增速保持在5%左右是没有问题的。

从实际来看,我国到2035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2020年到2035年,GDP可能还需要翻一番,这样平均增长速度就不能低于4.73%。

现阶段,我国还有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需要防范化解,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要实现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把增速目标定得略高一些,这也是提振信心的需要。所以,5%的目标比较适合。

具体来看,今年基建可能会加速。出口增速有望转正,制造业的利润也在改善,今年制造业投资可能略有加速。5%的GDP目标有难度,但在政策支撑下应该能够完成。

(责任编辑:董映颉 HO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