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吸引外资……作为每年中国两会后聚焦经济发展与合作、最受关注的国际会议之一,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上,对中国经济相关话题的讨论不出意料地成为众多议题中的重头戏。
在与会的全球知名政要、学者和商界精英看来,在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走向创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是当今中国经济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发展高新技术。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国内外资本一起推动新质生产力提升,中国仍将是全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
创新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面临多重挑战、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如何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在3月27日上午举办的“‘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引领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聚焦四大关键词,热议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支撑和技术创新。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介绍,2024年春运40天跨区域流动84亿人次,大范围人员和货物流动,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体量,但同时也体现了背后巨大的能源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也提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是推动整个人类发展进程的关键,也是第一动力。当下,芯片、人工智能领域都是创新的焦点,未来,大数据、大模型发展的第一约束条件是芯片,第二即是能源,因此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基础支撑。
从供给端来看,李扬表示,中国的路网规模和高速铁路规模均排名世界第一,而这样一个庞大的交通设施发展离不开创新,也需要融合发展。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全数字化操作屏等技术产品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展望未来,李扬强调,将围绕绿色、数智、创新、融合的发展路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高翔也认为,未来的能源不仅要高效,经济更要绿色。无论是“双碳”政策还是“零碳”背景,都对能源科技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压力,因此创新成为关键。为了支撑未来能源的开辟转型、交通转型和产业转型,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政策顾问扎法尔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1976年。他表示,中国在能源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绿色发展成就显著,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能确保绿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这一经验值得全世界学习。他还强调,中国人应该为自己几十年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中国不仅为自身创造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还给全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高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在今年中国两会上备受热议的“新质生产力”,无疑也是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最受嘉宾和媒体关注的热词之一。
在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所长巴巴耶夫看来,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其中的关键是为中国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总体上非常发达,中国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的领导者之一,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技术、电动汽车等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未来生产力提升的驱动力。加强对相关技术的研究,然后推动它们的应用。对新质生产力的关注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动力和新的刺激。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董事长宋海良说:“我所理解的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发挥引领作用。”他表示,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实现科技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应该体现在新质生产力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上,进而围绕着新质生产力和新兴产业来进行创新。宋海良透露,作为能源与基建企业,中国能源集团去年共投入约138亿元用于创新研发。
新质生产力将带来何种颠覆性改变,人工智能技术企业有着自己的理解与预判。小i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袁辉表示,中国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人和生产物料之间的关系,已不是简单的利用物料变化进而产生工具的问题,而是工具正在迅速改变人。如当下被广泛关注的人工智能,投入世界所有算力也不能满足其需求,它的算力一定会奔向量子计算,从能源角度讲一定会带来核聚变。
利用国内外资本提升新质生产力
202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出现下降,随之而来的还有对“外资逃离中国”等问题的担忧。在“减少贸易碎片化”分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回答北京商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吸引FDI(对外直接投资)下降的确值得关注,因为过去在发展中国家中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与过去相比,2023年是下降的。同时也要看到,全世界的对外投资是下降的,因为全世界的经济增长在放缓。经济增长放缓,投资机会就会减少,对中国的投资也会减少。
林毅夫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他说到,看任何问题都必须有结构的视角。过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很有竞争力,有很多外国资本投入中国,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来对外出口。现在全球贸易在下降,经济增长率在下降,机会减少,吸引的外国投资也会少。更何况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工资越来越高,已不存在比较优势。部分产业过去吸引外资,现在会转移到工资比较低的地方,像越南、柬埔寨、墨西哥。在全球投资放缓的情况下,那部分投资会进入一些国家,有的国家吸引外资便会增长。
“对中国来说,我们要继续发展,要进行产业升级,这时候我们会投资到技术含量更强的产业。这样的结构调整是正常的。”林毅夫说,这一方面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大家都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结构调整的必要。只要做好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利用国内资本、国外资本一起推动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提升,相信中国还是可以在相对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快速的发展。
“我相信中国还是全世界发展主要动力来源,中国有能力、有可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30%左右的贡献。”林毅夫说。
京报集团记者 白波 吴娜 北京商报记者 王晓然 李海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