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首届科创文化节,一起向科学say嗨!

2024-05-30 16:01:44 财经市场周刊 

今天是5月30日,也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为了迎接这个科技工作者的节日,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简称科创中心),以星辰为笔,科学为墨,精心织绘出一封致未来的科技情书——首届科创文化节系列活动已陆续展开,成功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公众与科技的桥梁。

科创文化节启幕的首场活动——“国际光日”专场活动,带领公众走进了科创中心极端光学技术与仪器全国实验室。在那里,小朋友们用显微镜观察各色细胞结构、亲手体验光学小实验……这份体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好奇与探索的种子,点亮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之光。科创文化节的灿烂星光,就此拉开序幕。

5月28日,首次科创公众开放日正式来袭。这一天,科创中心向所有人打开怀抱,无需预约,即可入园,没有门槛,没有界限。无论是科研路上的科技工作者、怀揣梦想的青年学子,还是对科技抱有无限遐想的普通民众,都能够轻松入园,沉浸式体验科研空间、与科学大咖面对面、感受科技创新的无限魅力……

星光活动 ①

循新启航 向质而行

这堂科学有观院士大师课带大家揭秘现代“炼金术”,解谜未来新能源

白驹、赤乌、金乌、火轮……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太阳的称呼,大诗人屈原更是把太阳称为“东君”,在他眼中,太阳就是一个温文尔雅、守时如信的君子。不论是夸父追日,还是后羿射日,中国文化都和太阳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何利用太阳能(000591)?古人有他们的智慧。

阳燧取火,就是利用铜镜生火,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有这样的应用。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时间走到现在,在追求绿色、可持续的今天,我们不禁发问:除了温暖人间烟火,太阳能还能如何化身为驱动未来的新质生产力?

如果想把太阳转变成能源,除了变成火,还有什么形式?

5月28日,浙江省科技馆“科学有观”走进了科创大讲堂。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在现场深入浅出地和大家分享了太阳能与光伏相关的科普知识。

太阳能光伏:把太阳能直接变成电能

活动一开始,杨德仁院士告诉大家,大概有50%的太阳能可以穿透大气层来到我们地球,而这些能量,只要万分之一,就相当于人现在一年的能源消耗量。

太阳能可以转变成热能,我们前面说的阳燧取火就是这个原理。那么,科学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真正利用太阳能呢?1767年,瑞士科学家发明了集热器,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太阳能可以用来加热。

一百年以后,1878年,有一个印度人发明了太阳灶,可以烧饭烧水,这是到现在为止还在造福人类的一个发明。1891年,美国科学家设计了太阳能热水器,现在我们还可以在很多地方的屋顶上看到太阳能热水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

那么,如何把太阳能转变成电能呢?杨德仁院士告诉大家,一开始,科学家发明的方法是先把太阳能先转变成热能,再转变成机械能,最后再转变成电能,这中间的每道过程都会有能量的损耗。

那有没有可能直接把太阳变成电能?

答案就是太阳能光伏。

科学的发展常常迸发在新鲜的念头中。1839年,一个19岁的法国青年在他爸爸的实验室做物理实验时,发现了光伏效应。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光可以转变成电。

1954年,威克尔在玻璃上沉积硫化镉薄膜,制成了太阳能电池。当时的华盛顿邮报说,这个发明将会改变世界。

不过世界还没改变,最先发生改变的是航天领域。

人类开始利用太阳能做航天器的发电设备,将卫星送上了太空。太阳能成了这些航天器的心脏,“可以这样说,没有太阳能光伏,就没有现在的卫星,没有现在的航天站。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也会停留在梦想的边缘。”

光伏产业链:一年装机量等于九个三峡大坝

接着,杨德仁院士给大家介绍了光伏电池的产业链,从微小的硅石出发,最终蜕变成硅太阳电池,就好像“点石成金”的现代炼金术。

这场科学分享的开头,浙江省科技馆先带来了科普剧《钱学森》的表演,生动再现了一代科学家的坚韧与奉献,展现了科学家精神。而现在,我国科学家也在包括新能源等的新质生产力赛道上奋力奔跑。

谈及我国光伏产业的飞跃式发展,杨德仁院士难掩自豪之情。他告诉大家,我国去年安装的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了21630万千瓦。这是什么概念?我们知道三峡大坝的装机容量是2250万千瓦,也就是说我们去年一年的装机量就相当于九个三峡大坝!这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标志着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跑在全球能源变革的前列。

如今,太阳能光伏已经成为中国最强的高科技产业,杨德仁院士也给出了积极的展望,“未来,光伏产业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蓝海,等待着我们以创新为帆,乘风破浪,向着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未来进发。”

在浙江省科技馆也能解锁和能源有关的展项,浙江省科技馆的能源剧场渐进式地描绘了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能源的历程;核能发电模型真实再现核能发电的整个流程;还有机器人表演台,等待好奇的你来探秘啦。

星光活动 ②

2024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杭州市主场活动

浙江大学杭州科创中心首届科创文化节正式启动

5月28日,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杭州市主场活动也在科创中心水博园区举行,活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为主题,并同步举行了“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首届科创文化节”启动仪式。

杭州市科协、市科技局联合开展“六大板块”系列活动。5月以来,杭州相继开展各种科技工作者活动,如市农业农村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志愿服务行、科学榜YOUNG、青年talk show、院士进校园、中外专家对话等,形成全国科技活动周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联动的良好氛围。

活动期间还为第一批“杭州市新质生产力科普馆”群落举行了授牌仪式,共有27家单位获得该称号。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等10家企业代表上台接牌。

星光活动 ③

科创市集精彩纷呈

汇集生活中的科技与狠活儿

活动主会场外,一场汇集了生活中的“科技与狠活儿”的科创集市·科技潮趣展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的科技创新成就被集中展示,吃喝玩乐一应俱全,二十余个参展摊位供大家游览体验。现场还设置了打卡集章活动,集齐八个章便可领取一个科创中心定制版环保手袋。

科技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来自萧山的杭州佳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展台上,摆放着一捆捆鲜嫩欲滴的芦笋,比日常市面上常见的粗壮不少。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蔬菜标准园创建单位、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佳惠农业建有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主要从事芦笋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育成芦笋新品种“佳芦1号”、“佳芦2号”,2023年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佳芦2号”春笋散头高度平均达到了50.7厘米,单笋重28.6克(28厘米),科技的力量让更多优质的农产品(000061)得以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助力营养健康的高品质生活。

姿态优美的各式植物花卉为生活带来美的享受,这其中也不乏科技的参与。浙江省园林植物与花卉研究所,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专业研究所之一,主要开展花卉苗木与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以及花卉苗木与中药材抗逆机制、花期调控、种苗繁育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等工作。他们的展位被清新的植物所占据了,叶片颜色别致的秋海棠、优雅高挑的百子莲,让人想要立马抱一盆回家。

石墨烯或许是一种你有所耳闻又不太熟悉的新材料,在高烯科技的展位,你可以直观地看到从单层氧化石墨烯浆料到石墨烯纤维、纱线,再到石墨烯远红外光波毯、石墨烯多功能袜等应用产品的全链条展示。

杭州脑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脑科学学术及临床平台研发的科技公司。展位没有实体的产品展示,通过展板和册子的介绍可以了解到,他们所做的“多模态脑影像一站式解码平台(INSEPARA)”,是专为脑科学信号解码设计的一站式研究分析平台。该平台可以一键到底解码脑疾病患者的异常功能神经环路,帮助医生及相关科研工作者解决脑疾病的相关临床及科研难题。

星光活动 ④

主题科学秀嗨翻现场

互动实验在欢笑中学知识

傍晚时分,浙江省科技馆的老师们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科学秀。开场的科普剧《钱学森》,鲜活展现了钱学森的爱国之心、求真之志、奉献之情。掷地有声的话语,将时间的齿轮倒转至百年之前,引得观众心潮澎湃,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紧接着,台上演员们摇身一变,成为了穿着印花白大褂的“阿毛老师”和“小雨叔叔”,带领着现场的小朋友们一起做起了趣味科学小实验。这次的主题是“大气压”,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件,展示了大气压的无处不在。两个紧紧吸在一起的马桶塞,两位小朋友在两头用力拔,塞子没开,倒是马桶塞的棍子脱开了,引得现场观众一阵大笑。

随后,科技馆的老师们拿出了一个缩小版的马德堡半球。两个抽真空的铁球,牢牢地贴在了一起。历史上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了16匹马,这次则让台下的十几位小朋友上台,分成两边,进行了一次拔河比赛。在大家的努力中,两个半球也没有分开,收获又一阵的欢声笑语。

阿毛老师还展示了手吸易拉罐的“绝技”,一个易拉罐不够,首尾相连的二十个易拉罐,看着可是有点难度。阿毛老师站在梯子上,把长长的一串易拉罐使劲往手掌按压,成功吸了起来,小朋友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

二年级的许洱小朋友上台参与了互动,他说,这次的科学实验很好玩,他还联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和大气压有关的现象,比如吸管插入水中,堵住上面的口子,可以将一段水提起来。生动活泼的小游戏让小朋友们在玩中体会科学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起追“新” 精彩不停

当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接棒” “六一”国际儿童节,将擦出怎样的火花?科创文化节期间,科创中心的科技工作者们也将走出实验室,来到广大青少年儿童身边,为他们送上精彩的科普大礼——新质生产力青年说、“芯”奇之旅研学活动、“筑梦童心 科普同行”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等等也将持续开展。

让我们以星辰为誓,以智慧为舟,启航吧!首届科创文化节等待着每一位好奇者的到来,共赴这场科技与文化的浪漫之约。

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科创中心首届科创文化节主要围绕一个

问:请您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创办首届科创文化节的初衷是什么?

答:作为市校战略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创中心坚持把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坚持两翼齐飞、同频共振。在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我们首次打造了面向全社会公众的大型科学嘉年华活动——科创文化节。科创文化节注重科学与文化、艺术与生活的充分融合,致力于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科学活动,不断创新科学内容艺术表达形式,输出优质的科学内容作品,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成果,与科学家面对面,营造科学氛围,服务科学教育,厚植科学文化。

问:本届科创文化节以嗨,科学!——循新启航 向新而行 一起追新为主题,这个主题背后有何深意?如何体现在文化节的各项活动中?

答:科创中心首届科创文化节主要围绕一个“新”字,即聚焦新质生产力这个关键词,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鲜活的展示、妙趣横生的分享,让新质生产力这一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带来“循新启航、向新而行、一起追新”三大板块,汇聚了极端光学技术与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集成电路创新平台、浙江省科技馆等20多家科创中心内外优质科技科普力量,共带来了40多项展品、3场节目和一系列科技实践活动等,吸引了近千名公众走进现场,120.9万公众线上隔空参与,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盛宴。

问:我们注意到这次科创文化节特别强调了公众开放的理念,您认为这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学普及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答:在本次科创文化节中,我们特别设置了一个科创公众开放日,不设门禁、全开放、免预约,向全体社会公众敞开科学的怀抱。此外,在国际光日这一天,我们也是邀请了100多组家庭进入园区,科研人员通过现场演示与互动,结合主题科普报告、实验室参观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光学在工程、环境、航空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激发了公众对于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兴趣和理解,让科学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田生根发芽。

问:展望未来,科创中心有哪些新的发展规划或重点研究方向?

答:接下来,科创中心将继续以微纳尺度为核心,聚焦集成电路、合成生物与新材料、高端仪器与装备等领域攻坚克难,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实现科技发展重大突破、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成改革、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聚势发力。(都市快报·橙柿互动记者 翁丹妮、方玉倩)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周文凯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