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的《2023北京大学学生阅读报告》显示,《毛泽东选集》位居2023年北大图书馆外借书榜单首位。
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吸引客商纷纷驻足。
历史的细节,时常内有乾坤。在浅阅读、快节奏当道的今天,政治“大部头”依然流行。可见,感悟思想伟力,筑牢信仰之基,依然是许多人的精神追求。
从嘉兴南湖的一叶扁舟,到乘风破浪的中国号巨轮,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无数人在问,为什么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人为什么能?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总有人争相阅读领导人的著作,仔细体味信仰如何改变现实。
树立信仰不易,坚守信仰更难。如何锤炼锻造坚定的信仰信念,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重温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的过程,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
(一)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于个人而言,信仰是精神之钙,左右人的灵魂,激发人的斗志,指导人的行动。特别是面对历史的十字路口,信仰能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主体性、创造性、自觉性,凝聚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回望百余年前,中国人是带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耻辱进入20世纪的。彼时,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北洋军阀的混战再次让人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乱世之中,各种“主义”此起彼伏,各种“方案”前赴后继,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组织政党,时代舞台上的政党团体数目一度高达300多个。然而,这些探索基本都以失败收场。事实证明,仁人志士想要救国救民,必须跳出旧的车辙。然而,新的方向在哪儿?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它让有识之士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这里头,就包括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等三篇文章,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就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信仰进入中国。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一群来自全国各地、平均年龄仅28岁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秘密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正式成立。
那时候整个中国,有四万万人,中共党员仅有50多个,但他们却立下了一个超越世人想象宏愿:救国救天下,解放四万万同胞,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的信仰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二)
信仰的星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百余年间,为了理想,靠着信仰,无数共产党人活成了一座丰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信仰让共产党人不畏千刀万剐、不怕千难万险。1927年4月,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面对反动派的刽子手,李大钊高呼“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英勇就义;1928年3月,湖北汉口余记里刑场,面对敌人的生死威胁,夏明翰挥笔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壮烈牺牲;1935年1月,方志敏不幸被俘,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严刑拷打的恫吓,他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据统计,从1921年到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牺牲的烈士,有名可查的就达370万人。正是这些历史天空中闪耀的辰星,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信仰,为今日中国之崛起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信仰让共产党人不畏帝国主义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敢教日月换新天”。何泽慧突破性别障碍,坚持投入到能够服务战争的弹道学研究中,她直白地说“那时候就是为国家”;刘宝珺听闻国家建设需要地质人才就立刻报考了清华大学的地质专业,因为“我们必须关心中国的前途,大家都在思考要投身到哪一领域救国”;陈清如本可选择更轻松职业道路,但他选择了“灰头土脸”的“煤炭人生”,他说“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每个人都忘我地勤奋工作,希望为国家强盛出份力”……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信仰支撑着无数劳动者,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换来了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国防工业和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之初,信仰让共产党人敢于“大包干”,敢砸“大锅饭”,既“摸着石头过河”,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978年,时为南京大学哲学系老师的胡福明认为“有责任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而斗争”,成为《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1979年,袁庚成为蛇口工业区的创始人,在码头工程中率先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无数领域的改革弄潮儿,在摸爬滚打中驱动着改革与发展的滚滚车轮,铺展开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就了一次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浩荡进军。
新时代以来,信仰让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黄文秀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面对别人的不解,黄文秀说:“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有什么理由不来呢?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使命。”钟南山建议公众“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他说:“我们应该对人民的健康负责,我们应该为人民的健康而战斗。”从战疫情、斗洪峰,到化危机、应变局,一个个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把信仰变成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换来老百姓(603883)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百余年来,信仰之光引领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历史和实践有力证明,信仰是融于灵魂的血脉基因,也是奋发笃行的内在动力。一个政党有了理想信仰,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三)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行进的中国,如今正站在一个更为复杂的关键节点,正呼唤9900多万共产党员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
从外在环境看,世界已经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不断抬头,“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必须在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中开好“顶风船”,必须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新发展。
从内在需求看,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未知挑战等待着我们。
从思潮挑战看,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坚守与解构、担当与逃避、奋进与堕落,交织碰撞在所难免。“信仰缺失”屡遭诟病,甚至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让中国社会悄然发生从理想主义到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大转变。不乏一些人开始拒绝“宏大叙事”,认为今天是一个“小时代”,这种解构,对冲着主流价值观的号召力。
河入峡谷、风过隘口,尤须以精神对决、用信仰较量。纵观中外历史上诸多政党的沉浮兴衰,莫不如此。比如,苏共在20万党员时建国、200万党员时卫国、2000万党员时亡国,与其信仰动摇不无关系。也正是着眼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更加重视信仰教育。
一方面,内部发力,一以贯之地拧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淬炼政治上的坚定。一方面,外部约束,通过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的制度,及时巩固思想建设的成效,护航思想建设的开展。一内一外、内外合力,持续敦促着每位党员思想上返璞归真,党性上固本培元。
有谚语说得好,“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决定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从来不是时间长短,而是一股精气神。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抬望眼,目标如灯塔,指引新航程。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作为大时代的亲历者,让我们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担起时代使命,在新征程上创造更骄人的成绩。(于北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