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 从上海张江科学城路名说开去

2024-09-13 00:00:01 证券时报 

 

周春媚

一座城市如何给自己的道路命名,不仅学问颇深,背后还蕴藏着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前段时间,我去位于上海浦东区的张江科学城出差。一天晚上,我结束工作后从活动现场回酒店,路途不算太远,便决定散步回去。没想到,这个决定也开启了一段“偶遇”各国科学家的旅途。蔡伦路、张衡路、沈括路、伽利略路、哥白尼路……一个个熟悉的科学家名字跃然于每条道路的路牌上,让我在不知不觉间放慢了脚步。

直行穿过蔡伦路,想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由蔡伦改良的造纸术,让人类的思想得以记录、文明得以传承,颇有感触,同时又冒出一个想法:若蔡伦穿越至今天,不知会对电子屏幕逐渐替代纸张作何感想?右转拐进哥白尼路,感慨哥白尼当年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了“日心说”,坚持真理的勇气令人钦佩,然而仰观宇宙之大,浩瀚天地又还有多少我们未能穷尽的真理?就在这样漫无目的的思索和遐想中,我结束了一场愉快的“科学夜游”。

回来细想此事,不由赞叹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者的目光高远与良苦用心。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张江科学城的前身是1992年开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如今已是上海实现“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阵地。一座年轻的科学城,要快速地向他人展现自身的科学特征,以科学家命名道路或许是一个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法。当人们漫步于科学城的大街小巷,抬头所见的路名就像一个个“标签”,一次次强化着它的科创属性。潜移默化间,科学的氛围便日渐浓郁,创新的活力也不断积蓄。

除了强化科创属性,这些以科学家命名的道路还传递了一座城市的价值导向——重视科学、尊重人才。人类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科学家的灵感、努力与付出;一座城市要建设成科创高地,也需要聚天下之英才,并且为人才厚植成长为杰出科学家的土壤。对科学家的尊重,体现的是对个人价值的认可,这也将激励张江科学城的科研工作者以前辈为榜样,站在前人肩膀上摘取更高的科学果实。

当然,道路命名之外,更多扎实的建设工作也在开展。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张江科学城已经从一个以生产酱油、咸菜为特色的不知名小镇,摇身一变成为上海的科创名片。从中国大陆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到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再到深海大工程“海铃”计划,一批大装置、大工程在此相继落地,一座欣欣向荣的科学城拔节生长。

在产业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大潮中,科技创新在城市竞争力的较量中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倾力打造张江科学城、发力基础科学研究、布局新兴科技产业,这些面向未来的举措,无不彰显着上海的前瞻性。对科学的重视和持续投入,最终结出了累累的产业硕果。2023年,张江科学城企业总营收12500亿元,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营收4300亿元。这一亮眼的成绩单,生动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回过头来看,道路命名看似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背后却是上海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是“以科学家之名,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缩影。

不过,对于张江科学城的道路命名,我还想提出一点建议。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要服务于产业的发展,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科技与金融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前沿科学要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离不开资本的加持,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是必须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因此,光有科学家或许还不够,期待日后再次漫步于张江科学城,我们还能在街头巷尾“偶遇”到古今中外成功的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相信在资本赋能下,那时的张江科学城必将是更加活力四射的科创高地、产业高地。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郭健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