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铜梁。铜梁区委书记谭庆介绍,近年来,新型储能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既契合国家“双碳”战略,又满足能源安全需要。铜梁紧跟时代步伐,将新型储能确立为主导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升级与集群发展。
将新型储能确立为主导产业
全力打造西部新型储能产业新高地
铜梁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发展空间,是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
“我们坚持首抓工业、重抓制造业,确立‘2+4’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打造新型储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摩托车2大主导产业,升级打造机电设备、智能家居、合成材料、冷链食品等4大特色产业。”谭庆介绍,其中,新型储能是铜梁区最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总投资130亿元的海辰储能重庆基地是全市首个新型储能整装项目,其拳头产品是新一代储能锂电池和储能模组,目前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一批上下游项目成功落户,10平方公里新型储能产业园初具规模,正努力打造西部新型储能产业新高地。
海辰储能车间。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走进海辰储能重庆基地,入目即是繁忙但井然有序的车间,6条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件件314Ah储能电池产品正从生产线上下线。
据悉,海辰储能重庆基地项目作为落户重庆的首个锂电化学储能整装项目,不仅实现了铜梁百亿级工业项目零的突破,更创造了百亿级工业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次年投产的“铜梁速度”。项目一期于去年12月投产,全面达产后将具备年产56GWh新一代储能锂电池和22GWh储能模组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引进总投资200亿元的上下游项目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与补强
“铜梁速度”与“海辰速度”强强联合,在巴渝大地上演了奋进笃行的生动图景。但铜梁的步伐,并不止于此。
产城融合。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据了解,铜梁持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与补强。以海辰储能为“链主”,铜梁区精心绘制新型储能产业图谱,引进金汇能、科达、厚生、兴恒等11个、总投资200亿元的上下游项目落地建设,构建起一小时锂电“供应链圈”,千亿级储能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作为一家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推广服务的专业企业,重庆金汇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已经在电池产业链负极材料领域深耕多年。
“储能产业的四大产业链分别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我们企业是生产负极材料的,是海辰储能的上游企业。”重庆金汇能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兴全介绍,目前两家企业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每年为海辰储能提供2万余吨负极材料,随着该项目落户铜梁,配送量将逐渐加大,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富的订单。
随着能源结构从传统火力发电向再生能源、绿色能源转变,储能需求不断增加,锂电化学储能正成为行业主流技术路线,储能产业将成为新的产业“黄金赛道”。海辰项目对于吸引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虹吸效应”,将助推铜梁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2000亿级储能产业集群。
做牢政策支持的服务后盾
构建“一中心三基地多场景”发展格局
既要打造好产业链,也要构建好发展格局,这是铜梁区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的鲜明特征。
谭庆介绍,铜梁积极构建“一中心三基地多场景”发展格局。“一中心”是指围绕整装制造研发中心,加快建设10平方公里新型储能产业园。“三基地”是指布局储能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引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布局储能电池专用设备智造基地,建设一批市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布局储能产业服务基地,发展与新型储能产业相关的科创金融、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多场景”方面,聚焦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创新商业模式,建成投用储能应用场景25个,玉泉“光储充检换”一体站入选全国第四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少云村“零碳”乡村成为渝西地区最大的山地光伏发电场,淮远独立储能电站规模达10万千瓦、建成重庆最大“充电宝”。
玉泉“光储充检换”一体站。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在铜梁玉泉“光储充检换”一体站,华龙网记者看见,站内设置有直流充电桩12台,能同时为24辆车充电。与传统充电站不同的是,这里集光伏、储能、充电、检测、换电五大功能于一体,是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打造的重庆首座一体化综合站。
“大家可以打开手机导航软件,很多电车车主对充电站赞不绝口。”充电站相关负责人笑着说,随着电车越来越普遍,车主们对充电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日照充足情况下,站点每天可发电3000千瓦时,满足60台/次小型电车充电需求。从投用开始,这些清洁能源就实现了就地储存和消纳。按照光伏优先消纳、余量存入储能、充满后上网、储能夜充日放的原则,实现了最优效益利用。
一揽子投资,百亿级集群,千万人受益,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据了解,铜梁区在全市率先出台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措施。用好用活引导基金、银团贷款等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升级《支持新型储能发展八条措施》,为储能产业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比如,组建渝西储能产业产教联合体,搭建新型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硅基负极材料研究院等重点研发平台,为储能领域集聚创新创业人才1000余名。同时,支持工业企业建设“光伏+储能”设施,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电费百余万元。
【免责声明】【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