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重庆正加速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在新时代的进程中,铜梁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处处见新,拳拳有力。
今(13)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铜梁区委书记谭庆围绕“改革突破 创新赋能 打造成渝中部产业新高地”作介绍,铜梁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万隆、铜梁区委副书记周永刚、铜梁区政府新闻发言人廖强出席发布会。
关键词一:新型储能
铜梁区抓住实现“双碳”目标机遇,锁定新型储能主攻方向,奋力打造“百G储能,千亿产值”。
铜梁成功引进总投资130亿元海辰储能重庆基地,布局全市首个锂电储能整装项目,建设56GWh新一代储能锂电池及22GWh储能模组,创造了百亿级工业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次年投产的“铜梁速度”。
铜梁工业园区全景。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截至2024年6月,全区新型储能实现产值39.8亿元、增长71.6%,拉动工业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
关键词二:科技创新
近年来,铜梁区牢固树立“创新第一动力、科技第一生产力”理念,围绕全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今,铜梁区正在努力打造川渝地区“产业+科创”的双轮驱动重要增长极和重要的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道路上阔步前行。
谭庆表示,铜梁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发展空间,是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我们坚持首抓工业、重抓制造业,确立‘2+4’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打造新型储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摩托车2大主导产业,升级打造机电设备、智能家居、合成材料、冷链食品等4大特色产业。”
海辰储能重庆基地车间内机器人正在工作。华龙网记者 张佳雯 摄
谭庆向记者介绍,新型储能是铜梁最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总投资130亿元的海辰储能重庆基地是全市首个新型储能整装项目,其拳头产品是新一代储能锂电池和储能模组,目前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一批上下游项目成功落户,10平方公里新型储能产业园初具规模,正努力打造西部新型储能产业新高地。
今年1至8月,铜梁全区新培育科技型企业200家,与2022年、2023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56%、18%,总量达到1385家。
关键词三:巴岳农庄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铜梁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巴岳农庄介绍展厅。华龙网记者 张佳雯 摄
对于网友关心的“巴岳农庄”,周永刚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巴岳农庄”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由3镇6村扩面至13镇59村,走出了一条符合铜梁实际的乡村振兴新路径。2024年上半年,试点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114%、经营性收益增长92%。
据悉,铜梁通过“巴岳农庄”强村富民形式,统一平整土地、种源种子、技术标准、农资供应、产品品牌、市场销售,因地制宜推广“水稻+鱼虾蛙”“水稻+秋冬菜”“水稻+油菜”等综合种养发展模式,高质、高效发展乡村产业,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让农民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上半年,全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9743.58万元、经营性收益2885.37万元,所有村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其中“巴岳农庄”47个试点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114%、经营性收益增长92%。
关键词四:巴川共坊
巴川共坊是铜梁区深化“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基层治理现代化集成改革。
2023年,铜梁区建成10个“巴川共坊”示范小区,并在全区城镇社区网格(小区)中全面推广。
周永刚表示,自2023年“巴川共坊”实施以来,社区网格员及时发现、有效解决问题3106件,邻里之间更加和谐,群众生活更加美满。
目前“巴川共坊”已成为具有铜梁辨识度和一定影响力的基层治理品牌。
少云镇少云村三层房院子“铜心小院”。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据介绍,铜梁区通过建立“四方碰头会”“五色服务”“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公共服务阵地共享”“哨点风险感知快享”等服务群众“五项机制”,创新治理方式,努力实现街坊党支部服务阵地全覆盖、社区治理全覆盖、业主委员会全覆盖、老旧小区基本物业服务全覆盖、街坊党支部志愿服务队伍全覆盖等“五个全覆盖”,不断推动网格管理服务群众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
关键词五:周末到铜梁
近年来,铜梁区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突破口,以打造文旅胜地为目标,坚持把文旅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唱响“周末到铜梁”文旅品牌,持续擦亮“活力龙乡·美好铜梁”城市新名片。
铜梁美景。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很多人到铜梁,就是奔着铜梁龙来的。”万隆介绍,铜梁龙舞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被誉为“中华第一龙”。除此以外,1500年的安居古城依山为城、傍水而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非遗旅游景区。休闲垂钓、烧烤露营、湿地越野、龙舟竞渡,让人们流连忘返,“可以说,每一次来铜的‘寻龙’之旅都会有新的惊喜。”
接下来,铜梁将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周边“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龙文化旅游名城,进一步扩大世界级IP影响力。
【免责声明】【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