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市不等于信心市,后续政策更需果断

2024-10-09 10:37:17 和讯网  张向东

10月8日,一片期待情绪中,沪深两市再次创下3.45万亿元的成交新纪录。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报3489.78点,涨4.59%;深证成指报11495.1点,涨9.17%;创业板指报2550.28点,涨17.25%。超5000只个股上涨,券商股全部涨停。

积极一点看,当前股民入市热情高涨,流动性充分释放,资产价格迎来重估窗口期,这为繁荣股市,进一步推动并购重组、优化市值管理,大力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创造了良机。

但在基本面尚未释放根本改善信号的情况下,股市短时间内暴涨,往往意味着投机性风险的加剧。不少迹象表明,非理性因素正在累积。

最近一段时间,新开户数量不断攀高,中小散户、00后新散户大量冲入股市,券商交易系统频繁宕机,甚至有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开始使用专项贷款回购股票。但同时,机构投资者对后市的热情开始降温。10月8日,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不断下跌,一个小时内,从跌幅从7%扩大至10%;当天上午,大盘主力净流出近1800亿。不过,这依然难抑市场的热情。

A股投资者太渴望这样的行情了,毕竟压抑太久,又预期低迷。应当承认,自9月24日开启的这一轮行情,很大程度上是由来自金融部门不断释放利好政策、有意松绑、踩油门导致的。政策信号的不断加码催动了市场长期被压抑的活跃性,导致了一波看起来颇有报复色彩的持续上涨。

但情绪市不是信心市。情绪可以短时间影响市场阴晴,但无法成为上涨动力的真正支撑。成交活跃、行情上涨,是股市繁荣的基本表现,而非股市持续繁荣的根本动因。股市能否真正走向繁荣,开启慢牛通道,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因此,对于那些抱着一夜回本、短期暴富的心态冲进股市的小白散户来说,尤其需要清醒。A股对“快牛”“长牛”“慢牛”都不陌生,但对严重偏离基本面叠加非理性酿成的暴涨暴跌同样刻骨铭心。对于监管层来说,这也是应当提高警惕的时刻,一旦因缺乏长期支撑而导致的踩踏事故到来,对投资者原本就脆弱的信心而言,后果不堪设想。

要推动情绪市向信心市转变,需要尽快出台标本兼治、着眼长远的增量政策,这些政策应该不仅可以让地方看到经济发展的数据指标,更应该让企业和居民看到改革可能带来的长远红利。只有这样,才会在股市迅速反弹、流动性突然充裕的基础上,让市场更坚实的信心,形成更稳定的预期。

当前,总需求不足的基本矛盾并未改变。具体表现为居民消费不足、企业投资不足、工业部门开工率不足,甚至地方政府后续投资项目不足。要想让经济基本面企稳向好,核心是通过增量政策的杠杆,撬动从企业到个人的信心和预期,进一步带动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实现结构优化下的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货币与财政合力不足,部分资金空转,股市单方面狂奔的局面。

但与货币政策的力度以及由此催生的股市行情相比,后续财政侧的发力与市场期待尚有差距。近期经济学家们关于“10万亿投资计划”的讨论越来越多,市场期待此轮一系列增量政策操作,可以形成“起势于资本市场,回到资本市场;起始于信心与预期,回到信心与预期”的完整闭环。

目前看,财政增量政策已经有落后于市场预期的迹象。10月8日,国家发改委以“一正四副”的超高出席规格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的配套措施。尽管这场发布会在召开前被寄予很高期待,尽管在发布会上发改委也宣布了包括加快投资、城市更新、大规模设备更新等一系列增量政策,但市场反应一般。

国家发改委的这场发布会开始后不久,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不断下跌,一个小时之内,从跌幅从7%加大至10%。同时,A股大盘主力资金开始撤退。这意味着,这场发布会传递的信息,明显不及市场预期。

客观说,其中有市场情绪已经达到顶点,政策难以持续满足的原因;也有政策操作环节一些较为棘手的现实问题。

一个证明是,今天的发布会上,发改委官员表示,正同财政部按照部署抓紧研究,合力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研究开展项目审核自主权试点,尽快出台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管理的新举措。

这暗示,在地方项目的协调管理和资金使用上,财政措施的发力还存在堵点。因此,在现有专项债尚未完全发挥好作用的情况下,单纯增加国债规模,实际效果是会打折扣的。这大致类似,一辆车光有油是不行的,还需要变速箱与发动机的配合。

同时,这也提醒,在下发专项债券、增加投资项目的同时,类似“给予地方更大自主权”这类的增量财政改革措施,同样刻不容缓。只有改革才能释放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只有地方有了充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市场的活跃和预期才能自然回归。人们对其他领域增量政策的期待也是一样。

10月8日的交易结束后,已经有部分市场人士开始预测,本轮行情的第一阶段上涨接近尾声,接下来将进入个股分化阶段。

同样,市场对政策预期的边际效益也会慢慢出现递减效应。事实上,在政策与预期的赛跑中,想要完全满足民众的期待是不现实的,而且还会进一步刺激市场的非理性。有声音怀疑,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会传递的信号不及预期,可能是经济管理部门已经开始为过热的期待主动降温。日前,市场上已有消息称,金融管理部门已对商业银行进行了窗口指导,要求金融机构应当高度重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投资者保护,强化内控和合规管理,严控加杠杆。

警惕情绪市蕴藏的风险,与尽快落地更多配套性的财政增量政策并不冲突。过热的情绪需要降温,但真正着眼长远、提振信心、稳固基本面的增量政策,则需要把握时机。资本市场的繁荣固然重要,但一个更为稳固健康的市场才是行稳致远的根本。

当前,宏观政策应在保持定力的同时,尽可能积极主动作为。毕竟实体层面所面临的压力并未缓解,企业需求不足的局面并未得到改善,中小企业依然困难重重,部分行业所积累的风险矛盾并未解除,私人部门信心依旧不足,国际市场上的风险矛盾还有加剧趋势。这种情况下,宏观政策应趁势而为,及早提前谋划,果断出台实施。

从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实际看,用缺乏力度的政策频繁试探,不仅不会带来预期的向好,甚至会加剧市场的疑虑。这对于未来宏观政策的决策和出台来说,影响都是负向的。

自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股市应声而动一片涨升,市场信心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极快修复,预期回稳迹象开始显现。宏观决策部门应抓住这一机会,瞄准决定实体经济走势的根本变量,果断出击,这既是对当下市场情绪的回应,也是引导预期走向理性,引导信心走向实体基本面的最好办法。

就资本市场而言,目前出台的很多政策还带有对上一轮行情暴露的问题的纠偏色彩,政策对资本的警惕与监管之意大于鼓励。近两年来,随着强监管的推进,资本市场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与意识已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整顿,眼下,应在保持监管强度的同时,让市场主体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有更多的灵活自主性。这不仅会促进市场的理性繁荣,而且对市场主体的信心恢复,也是一种鼓励。

宏观层面也是如此。如何让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发挥出更大合力,如何让二者之间发生更好的化学反应,是当前宏观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决定当前相对灵活充裕的流动性究竟能发挥出多大的功效,更将决定能否避免货币与财政两张皮的尴尬后果。

解决这些问题,稳增长与促改革应携手并进。短期看,货币政策做先手,以股市和房地产为突破口,精准爆破,打破旧预期,提振社会普遍信心;接着财政政策应果断接力,从实体层面改善宏观基本面,充实企业和地方信心,进一步稳住社会预期,建立经济企稳回升的长期基本盘。从中长期看,对于一些关键领域、关键堵点的松绑与改革,应该趁此机会,尽早提上案头。

自9月底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增量政策,是中国经济踯躅多时后,一次略带被动性质的反攻与调整,时机正当其时,先手恰如其分,外部和市场期待依旧。

这也是一次难得的修复信心和弥合预期的时机,无论有多少顾虑,随着国庆前一周政策的开闸、股市的大涨,目前均已是箭在弦上。政策,尤其是着眼改善实体基本面的中长期政策,应当更加果断、更加主动地超前应对。

如果一系列政策最终只变成了一种对市场的试探性刺激,其对实体部门和个体投资者的预期伤害,将在日后导致更大的代价。
 

(责任编辑:徐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