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国家之间开展科技合作的复杂性陡增。在此局面下,搭建国际科技交流平台的迫切性日益上升,科学界面对面共商全球性议题的机会愈显珍贵。10月22日至24日,超过100位来自海外的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联合国官员和相关国际组织代表,通过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以下简称WSTDF 2024)主会场活动,围绕人工智能治理等一系列重要议题展开观点交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这场由中国科协发起的世界性科学论坛有哪些亮点与看点?《环球时报》记者进行了采访与梳理。
展现国际科技合作开放之姿
为汇集全球智慧,策源创新思想,搭建民间科技交流平台,中国科协于2019年发起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今年该论坛主会场活动在北京举办,主题为“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担任论坛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担任论坛常务副主席。
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各国关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学者翟一鸣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的召开,展现了国际科技合作的积极姿态,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一种期待以及可行路径。
近年来,不稳定的贸易环境和政治紧张局势,导致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前景遇阻。多位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这场论坛的召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梁怀新认为,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将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对科技合作的共识,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深入可持续发展;将加强国际社会对科技前沿问题的共同探讨;将推动国际科技领域的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将进一步向世界传达中国在科技合作领域的开放理念。
回顾过去,中国在科技领域与众多国家及国际组织开展广泛交流合作,致力于让科技更好造福全人类,向世界展示了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决心。
在去年11月召开的首届科技交流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现阶段,尤其需要让国际科技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扩大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国际朋友圈,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国际科技共同体理念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主旋律。”梁怀新说。中国举办本次论坛,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三大全球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向世界,让国际科技界更好了解、认识和理解中国的相关倡议和理念,并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加以践行,构建更为良好的国际科技合作文化氛围。
6个“I”议题反映国际关切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论坛的一大特点是聚焦主题彰显论坛意义。论坛围绕“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打造人工智能、海洋负碳、开放科学、智能制造、城市健康、灾害防治等6大主题会议,关注影响人类未来的前沿交叉科技。
具体来看,6大议题分别为:人工智能治理创新为培育科技治理生态构建国际信任基础(Intelligence);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Interdisciplinary);开放科学基础设施为迎接“科学十年”提供共享协作平台(Infrastructures);跨界资源协同整合为提升智能制造产业提供创新应用场景(Innovation);环境社会和谐共生为人类健康福祉提供良性耦合机制(Interaction);国际科技人文交流为建设更具韧性的未来提供全球化合作机遇——科学技术促进知悉风险的可持续发展(Integration)。
6个以“I”为开头的英文单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际社会以及科学界的共同关切。“它总结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和实现路径。随着这6个‘I’为代表的议题的深入探讨、形成共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合作共赢,未来国际科技的发展才能更加光明。” 翟一鸣说。
还有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本次论坛所聚焦的6个“I”议题,关注到了当前国际科技界最为关键的信任、学科交叉、基础设施、创新应用场景、和谐共生、融合发展等问题,相关议题的设置一方面体现了对当前国际科技领域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更具有前瞻性,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当前国际社会的关切、国际科技界的关切,更能够对国际科技发展和合作的未来走向产生极强的牵引和促进作用。
例如,人工智能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和社会挑战,亟需国际社会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治理合作,而本次会议将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内容,邀请国际组织代表、全球顶尖专家学者、企业领袖等交流研讨,分享最新技术风向、产业应用、场景拓展、科技治理,增进共识互信,共谋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发展未来,推动形成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合力。
“期待国与国之间的紧密协作”
事实证明,过去几届论坛已经打下了凝聚全球共识,深化国际合作的印象基础,参与本届论坛的高级别外国专家以及国际组织数量将达到近年之最,预计出席本届论坛的诺奖及相关奖项得主10余人、院士身份40余人,企业代表30余人,国际组织代表近50人。
“用中国一句老话说就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梁怀新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中国举办的这场论坛之所以受关注度如此高,根本原因在于大家都看出来到底谁在推动国际科技领域的合作,谁是真正秉持开放思维加强国际科技领域的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谁真的有可能对国际科技发展和合作的未来产生推动作用。
“这是一场及时雨,让大家看到了发展与科技合作的希望。”一位参会外国嘉宾告诉记者。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论坛设置了3场机制性国际科技交流活动。10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东盟工程师论坛上,多位中外嘉宾均向记者表达了加强科技领域合作的意愿。
“这场论坛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提供了合作与协作的机会。”菲律宾专业协会联合会主席费德里科·蒙萨达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作为工程师,他认为中国凭借先进的科学与技术,有能力在工程领域发挥带头作用,发起有助于改善社会的相关倡议,支持可持续发展。
中国铁建国际集团科技创新与数字化部总经理张红平说,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大环境下,中国始终坚定地举办这样致力于凝聚全球科学科技与发展智慧的论坛,展现出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中国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为全球科技与发展服务,致力于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作为行业内的工程师,我们也很期待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紧密协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民心相通和科技相通,打破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全球科技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