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2年人类在大西洋海底发现了海洋微塑料以来,塑料问题作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寻求全面塑料污染治理方案。据联合国环境署报告,从上世纪50年代蓬勃发展以来,全球共生产了超过100亿吨的塑料,其中被废弃的约有80亿吨,而每年排放到海洋里的废弃塑料总量在1000-1700万吨之间。
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上起步早、见效多,不管从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走在世界前沿,积极履行大国责任。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球塑料公约第五次政府间谈判(INC-5),总结中国从全国层面到地方层面的塑料污染治理先进经验,与全球各地代表交流分享,2024年10月17日-18日,塑料污染治理国际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该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和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主办,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广州市摆脱塑缚环保咨询有限公司、艾伦· 麦克阿瑟基金会(英国)北京代表处和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支持。百余位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领导、专家和代表出席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国及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进展和挑战、分享最佳实践。
全球图景
2022年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计划在2024年制定塑料污染包括海洋塑料污染具有法律约束的文书,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按下了加速键。对于即将到来的全球塑料公约第五次政府间谈判(INC-5),国务院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首席科学家肖学智表示,期待会议能达成一份有雄心且切实可行的塑料公约,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更广泛的塑料污染治理全球共识。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首席科学家肖学智致辞
挪威环境署高级顾问Silje Rem强调,全球环境的首要问题便是塑料污染,在塑料全生命周期当中,有着从生产商、制造商、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者/消费者等各个群体的身影,每个环节都会面临各种挑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而围绕中国、美国、欧盟、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重点国家和经济体的塑料污染治理进展与政策、地方塑料污染治理实践、塑料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产业和社会行动、塑料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塑料污染治理技术进展和监测、塑料公约进展与展望等议题,与会专家从宏观和微观,政策和产业,企业与个人等角度切入,对塑料污染治理的现状、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中国故事
“中国的塑料污染治理成效全世界有目共睹,无论是其治理总量还是规模都是领先的。”国务院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履约三处处长孙阳昭通过一系列数据向与会的全球代表们展现了“成绩单”:
从源头减量上来看,针对外卖行业,截至2023年8月,“无需餐具”订单量超60亿单,极大地减少了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量。快递行业2020年底“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90%,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70%,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90%;
替代产品方面,2021年中国可降解塑料产业产能已达80万吨,是2019年的3倍以上;在甘肃、山东等13个重点用膜省份建设了19个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基地;
而在回收领域,目前中国从事废塑料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企业数量超过了15000家,2021本土塑料再生利用量为1900万吨,再生利用率为30.6%。
“塑料污染治理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仅需要国内外的广泛合作,也需要国内政产学研用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塑料污染治理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共同的行动。” 孙阳昭总结道。
而在各地开展的因地制宜的塑料污染治理经验报告中,海南省无疑是一个闪亮的例子。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孙善芳在致辞中表示,海南省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并建立了全链条闭环塑料污染治理制度体系。为统筹实施全省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海南省成立了27个部门参与的协调机构,并通过地方法规、地方标准、禁塑名录等方式推动治理政策切实落地。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孙善芳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强调,海南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全面禁塑三年以来,海南以地方立法破题,借助地方法规、地方标准,禁塑名录、监管体系,以及替代产品产业等一系列的举措,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地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污染治理方案,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相关省份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可,也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中国智慧海南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线上致辞
潜力方案
陶朗集团亚太区公共事务副总裁常新杰强调,塑料污染治理是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单向的线性经济会产生大规模废弃物,产生污染排放和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各种各样的危害,转型势在必行。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英国)北京代表处项目主任陈晓婷介绍,基金会与麦肯锡发布的报告《重新思考塑料的未来》显示,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被有效回收利用;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则指出,2023年中国报废的塑料达6200万吨,其中1900万吨做了回收,占31%。
在目前回收率偏低、焚烧不仅无法让塑料进入循环使用闭环更会产生额外的碳排放情况下,全球包括欧洲、中国在内都将寻找解决方案的眼光转向了重复使用这一新兴模式。“真正建立闭环应是保留材料,不管是重复使用还是再生利用,最好能够做到同级的再生利用,形成真正的闭环。”
常新杰随后介绍了瑞典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制度(注:指要求生产者对其产品从生产到废弃的全生命周期负责,特别是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处理和再循环利用。)的情况:在瑞典,一次性塑料瓶子通过押金制回收,回收率可达92%;除了饮料瓶之外的包装,包括塑料包装、纸包装,金属包装、软包装、硬包装,均在EPR相关法律规定材料的范围内。
摆脱塑缚总干事郑雪指出,目前我国快递与外卖两大领域里已经在开展包括循环快递箱、循环餐盒等重复使用的尝试,效果也是有目共睹,已成为塑料源头减量贡献最为突出的两大行业。而摆脱塑缚进行的大规模消费者对重复使用模式态度与认知调查也显示,超过80%的消费者愿意支持和使用循环产品。
青合循环经济和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蒋南青总结,循环经济是一项全面性的系统性的工作,更是锻造新质生产力、助力新兴产业转型的方式。“不只是做技术,还要做材料,要做科研,要做体系,要做各种各样的构建,所以,人才培养需要各方公众参与,需要各方努力,希望大家关注循环经济,共同携手推动这件事情的发展。”
【免责声明】【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