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2024年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位居全球第11位

2024-12-13 22:04:11 财经网 

12月13日,“《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在论坛上表示,产业科技创新是为促进产业发展而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包括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活动,它的目的是高质量发展和兼顾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水平安全和产业韧性。

王志勤结合自己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工作实践与经验提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形成“1+6”的能力,“1”指的是贯穿整个体系的战略布局引导能力,“6”分别为关键技术的供给能力、企业科研的创新能力、创新网络的构建能力、创新服务支撑能力、资源要素利用能力、开放合作引领能力这6大方面。

王志勤同时指出,近年来,我国顺利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2024年,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位居全球第11位。

不过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王志勤提出了她的一些建议和思考:第一,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第二,顺应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趋势,加快建设和优化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流产业集群,建设富有活力的产业科技创新网络;第三,引导金融服务创新;最后还要加强国际创新合作。

以下是发言实录:

王志勤:各位来宾,大家好,很荣幸参加今天的会议,刚才也学习了很多。我今天向大家汇报一下关于如何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和思考。

对产业科技创新这个概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我们认为它是为促进产业发展而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包括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活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是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以问题和目标导向来更加清晰的牵引创新的发展模式,我们认为它也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一大模式和落脚点,和我们过去完全自由式的创新有一定的不同。目前来看,以产业带动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会进一步影响到未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我们理了这么一个体系的认识,产业科技创新的目的是高质量发展和兼顾在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水平安全和产业韧性。创新的主体更多的体现于以企业为主体或者企业牵头形成的相应的科研化的集群。在要素上,包括技术、人才、资金、数据。也包含了服务的支撑,如一些相关的服务机构和平台。还包含创新环境,它以制度和政策作为基础。从整个体系的能力来看,我们形成了“1+6”的能力,“1”指的是贯穿整个体系的战略布局引导能力,“6”具体包括关键技术创新的供给、企业科研的创新能力、创新网络的构建能力、创新服务支撑能力、资源要素利用能力、开放合作引领能力这几个要素。

近年来,我国顺利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经过这几年的突破,我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2024年,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位居全球第11位。近几年我们在重点领域实现了很多突破,包括C919、智能网联汽车、5G等一系列领域。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刚才陈学冬院士特别提到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从0到1、从无到有这样一个阶段的创新还是有所滞后的。从中观的角度来看,我们整个的研发投入比例、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还是比较低的。最后,从微观来看,落在企业层面,我们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仍然不足。根据我国部分领域世界性品牌排名情况分析,我们在信息电子这个领域还是有一些相关的世界级品牌,但是在医药、航天航空等等还是非常缺乏的,总体来看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我一直从事移动通信相关工作,在此以移动通信这个领域的一些实践谈一些体会。移动通信,手机要实现全球漫游,国际标准、国际产业生态对产业发展特别关键,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实现了从3G的突破、4G的同步以及5G的引领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由政府通过政策和战略的牵引,在政府指导下有一个产业推进组来协同产业链各方包括国内外的主要企业,打造全产业链和全创新链实现产业化体系的创新,特别是在初期的战略研究,总体组织、技术标准、产品研发、应用与国际合作等方面。

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代技术我们都会有一个技术征集和培育的过程,包括很多高校和企业一起面向新一代技术进行很多创新的征集和评估,形成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技术投入到国际标准中,最终形成国际标准和相应的专利。可以看到通过这样一个发展过程,4G、5G技术能力逐渐的提升,文稿、标准、专利的数量一直稳居全球第一,同时和国际产业一道积极推动全球统一的5G国际标准。产业是主体,有竞争力的产业是我们的目标,我国基站设备、终端都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50%以上,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我们在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全产业链的韧性。这也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竞争力的体现。

移动通信整个的创新产业链非常长且相互牵引,从关键技术到标准到产业到最终的规模应用,我们还打造了很多不同阶段的创新平台,比如最开始的时候建立的推进组、专家组实现了对关键技术的征集以及在标准过程中以企业为前台、高校为后台的前后台的标准推进机制。在产品研发阶段,我们有工作组以中国的大市场来牵引制定产品的路标,形成产业链协同的技术试验,也是很有中国特色的模式,以整机带动芯片和仪器仪表短板弱项,实现快速的产品研发和技术迭代。最后的商业应用方面,也是以中国移动等企业牵头打造的GTI国际产业联盟来推动技术产业和应用的全球化发展,所以创新平台在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政策和环境的变化,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发放频率,要有业务牌照的发放,这些资源也决定了整个产业发展的节奏和它的技术发展方向。基于国家政策的牵引,我们国家5G建设采取了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构建了全球最大最先进的5G网络,为数字中国建设奠定了基础。应用是大家非常关注的方向,在5G应用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过和全球的发展相比我们也有一些经验和探索。比如面向垂直市场的过程中,多个部委之间形成了很多联合推进的技术政策、试点示范、联合征集,如5G应用“扬帆计划”等等。在打造一些共性技术的同时,也实现了一业一策,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同时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同,因地制宜地打造各个地区比较有特色的应用,也是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大市场大应用场景优势。很多地方政府开放了很多应用的场景来牵引产业的发展。

5G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融合创新过程,它要实现通信和IT、数据和工业OT的发展。很多垂直行业的需求是我们真正需要面向和解决的,所以在这个融合应用发展中,一方面5G自身从供给侧不断的提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行业的牵引形成很多融合性的产品形态、新型网络架构部署以及形成综合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中既是和多个行业的融合,也是资源要素的进一步集聚和凝聚创新,从而实现化学反应的过程。

最后一个要素就是开放合作。移动通信产业是一个国际属性非常强的产业,我们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逐步走向国际的过程,3G的时候我们国家自己提出了一套技术标准,重点在中国实现了商业应用;4G的时候我们主动提出了一套和国际融合的技术方案,实现了主动融入国际;在5G实力进一步增强,某种程度上我们引导了国际的发展。从移动通信自身创新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要走国际化道路的经验。当然现在面对着比较复杂的环境,在逐渐进入到6G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地理解和坚持开放与创新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坚持的发展方向。

从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市场和政府两方面很好的协同发力的发展,具体来看就是三个方向,一是通过构建和进一步壮大整个创新网络,加强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二是在资源的角度来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三是在国际化方面进一步开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

最后,我还有一些建议。

第一,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总体来看,我们认为企业对于科技创新,既是“出题人”又兼具“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要进一步支持企业参与科技创新,首先,在制度层面,进一步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创新决策;在项目与资金层面,支持企业进一步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其次,在激励层面,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普惠性政策手段,对企业创新和技术改进予以更大支持。

第二,顺应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趋势,加快建设和优化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流产业集群,建设富有活力的产业科技创新网络。进一步优化产业科技创新的平台,和地方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通过我们现在已经逐步建立的科技园区构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做牵引,实现产业化和企业化的发展。

第三,引导金融服务创新。从金融服务的角度来看,大家也提得比较多了,从国家的角度特别提倡要引导风投的投早投小投创新的趋势,加大基金,包括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的支持引导力度。在信贷方面,希望支持金融机构对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贷服务。

最后就是,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我们希望支持国际平台充分发挥作用,包括国际的科技组织、产业联盟等等,建立一批国际产业的科技合作项目,实现这样一个牵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产业的联动,特别是通过标准实现互认,形成更好的产业生态和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在人才引进、金融开放、投资准入等方面不断创新,对接国际,实现高水平的开放。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