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吴瞬 卓泳
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再创新高。数据显示,2024年其交易金额超过404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仅为261.87亿美元。但这一蓬勃增长的交易态势却引发一些担忧:有观点认为,其间可能有创新药企迫于融资压力“贱卖”在研管线产品,相当于“卖青苗”,不利于中国创新药企的长远健康发展。
担忧背后,是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复杂的发展态势与多方因素的交织。第一,证明中国的医药创新能力得到国际认可;第二,折射出创新药企在发展过程中融资不畅;第三,由于缺少本土大型跨国药企,很多国内创新药企只能与欧美跨国药企合作。
多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坦言,对于大部分尚处于成长期的中国创新药企,目前不具备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注册审批、全球销售等全链条的掌控能力,通过对外授权,不失为现阶段中国创新药企借船出海的一道“良方”。
对外授权交易攀升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24年11月18日,2024年国产创新药达成对外授权(license out)交易数量71笔(2023年同期61笔),同比增长16%;涉及总金额达404.54亿美元(2023年同期261.87亿美元),同比大幅提升54%。
对此,成都先导董事长李进认为,这两年中国公司对外授权交易“量价齐升”,这是过去10至20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不懈努力的成果,一些项目开始“开花结果”,释放出积极信号。“买方通常都是一些海外大型公司或投资机构,他们愿意投入真金白银,这不仅彰显了对中国企业创新成果的认可,也反映出中国产品具有广阔的商业潜力,能够满足其需求。”
李进表示,一些中小型生物医药公司通过对外授权,交给一个有全球布局能力的国际合作伙伴进行临床试验、产品申报、产品销售,是一件好事。在这一过程中,公司获得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回报,还能获得面对国际市场的产品开发、临床试验审批审评、上市许可申请、生产销售方面的经验。
从事疫苗研发的欧林生物,目前已有部分产品的国际区域市场销售权益对外授权,其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总监孟俊表示,进行对外授权的出发点是考虑中长期扩大产品销售,分担产能,以及支撑品牌国际化建设,扩大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创新药企“借船出海”
在目前公开的绝大部分创新药企的对外授权协议中,可以明显观察到一个共通点——“大中华区除外”,即仅授权外资药企在海外市场经营开发的权益,而大中华区的经营、销售依然还是保留在中国创新药企手中。
因此,“卖青苗”实际上是中国创新药企在当前阶段出海的一个双赢选择。
“一些巨头也不可能支持所有产品在全球区域销售,都是有选择性的:比如一些区域一定要有自己的销售团队和生产基地;一些区域找渠道、找代理商销售就可以。虽然目前部分中国公司对海外注册、申报越来越有经验,但要完成全球的销售、临床试验仍有很大挑战。”李进表示。
蓝海资本创始合伙人兼CEO杨锋认为,“很多中国医药企业一开始就定位全球发展,与境外大药企合作是进入欧美市场的途径,这种强强联合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像瑞博生物等企业,与跨国药企合作,披露的总里程碑达几十亿美元,首付几千万美元,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部分企业通过“卖青苗”实现了出海战略。LongRiver江远投资合伙人李佳安举例说,“我们投资的安锐生物,去年完成两笔超15亿美元的海外交易,支撑了公司未来创新产品的推进,给Biotech发展带来启发。”这表明,“卖青苗”可以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找到自身定位,获得发展资源。
李佳安还提到,目前除海外授权外,一个进阶版的合作方式是NewCo模式,即双方合作创立一个新公司。LongRiver江远投资近期参与两家新药Newco的投资。Newco模式采用“资产交易+权益交易”,为生物科技出海提供新路径。
融资难题下的自救与突围
虽然对外授权一方面是行业的普遍商业行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中国创新药企开启“借船出海”之路,但本次争议的背后也显示出市场对创新药企融资环境的担忧。过去两年,一级市场的生物科技、创新药投资遭遇重重难题。
杨锋坦言,“过去几年,国内融资呈现断崖式下跌,目前依然难言乐观”,融资难成为药企出售管线资产的关键因素之一,资金短缺,企业难以维持研发与生产,将部分前期研发成果出售也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
创东方投资合伙人卢刚表示,“2021年以前,生物医药投融资火热,部分企业估值存在较大泡沫,近两年来,一级市场在逐步去泡沫化,部分企业面临融资倒挂现象。”
事实上,在部分人士看来,“卖青苗”本身并无问题,但如果一些创新药企并非主动选择,更多是在行业环境下的无奈之举,就要引起一定重视。
对此,卢刚强调,“如果企业‘卖青苗’后,新的管线不能很好地替代,将会出现较大程度的断层,对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和融资带来挑战。”这可能导致企业研发能力下降,人才流失,行业蛋糕变小,最终影响中国创新药的整体发展。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卢刚提到,“过去十年,企业凭创新或fast—follow(快速追踪新药的模式)管线就能获投资青睐,但现在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业要求更高,fast—follow的故事已行不通,企业需真正创新开发全球领先靶点及组合并解决临床诉求。”他认为,药企应进行有竞争力的创新研发,避免同质化内卷的重复投入,让产品价值真正体现。同时,国家需出台政策鼓励股权及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激励资本给予创新药企理性评估和支持。
李进和杨锋都提到医保限价等政策因素对创新药融资乃至整个行业发展的影响:“过去对创新药限价比例大,打击企业积极性和投资人信心,企业难以弥补高风险研发投入。”
在分析人士看来,要推动中国创新药行业健康发展,创新药企需提升创新能力,资本需理性投入,政策需精准扶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国创新药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