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证券法新规通过,注册制真的来了!

2019-12-29 16:45:15 和讯名家 

  这个周末的消息,还真的是劲爆,周六早上的会议,流出的消息每一条都堪称劲爆。

  最重要的消息,一个是银行存量贷款向LPR转型,另一个是证券法新规的落实,这两个都非常重要,非常占篇幅,所以打算分成两篇文章来解读。

  虽然银行存量贷款转型比证券法新规还要重要,但今天先说证券法新规修订的事情,明天我们说银行存量贷款的事情,因为周一还会开盘,所以先说证券法的事情。

  那么证券法新规的事情,分成两部分,前面资讯,基本上大家看新闻都能够了解到,不过作为铺垫,还是必须的,后面是我自己的看法。

  新的证券法将在2020年3月1号正式执行,这个日期,大家注意下。

  证券法新规,除了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重点我总结了下,有三个。

  第一个就是全面推动注册制,注册制的事情从预热到现在正式敲定推行,时间跨度也算比较大了,市场有充分的接受时间。

  大会通过了注册制的法案,新规落实后,将不再依照过去的核准制,而施行注册制,由上交所和深交所核定审批。取消原有的审核委员会制度。

  简单地说,就是原本由ZJH审核会员会审核通过,上市,现在变成由上交所深交所这些结构来审核了。

  注册制的落地,宏观上来看,会简化企业上市流程,使得企业上市流程简化,必然的结果是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上市公司行列。从宏观角度来说,会让金融资本市场更好地履行其本质功能。

  这个市场有预期的,也预热了很久,所以这个落地其实还是预期内的。

  第二项就比较冷了,可以说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就是上市资格或者说标准,从原本的“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变更为“有持续经营能力”。

  这一项非常的重要,可以说注册制的核心,就是这个了,晚点我会用非常大的篇幅,去解读这个内容。

  新证券法法案的第三条,就是注册制的配套措施之一,就是信息披露和违规处罚。

  在证券法新规中专门设立针对信息披露的规定,并特别设立了单独章节。

  根据证券时报报道的消息,证券法新规中,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报送相关报告或履行信息披露义务,除了责令改正和警告,同时会处以50万以上、五百万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和20万以上、200万以下的罚款。

  信息披露义务人报送的报告或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警告并给予1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罚款。

  欺诈发行、尚未发行证券的,要给与发行人200万以上、2000万以下的罚款,已经发行证券的,处非法所募集资金净额10%以上、1倍以下的罚款。

  其他的包括证券从业人员不得以自身或者化名、亲属账户等各种方式参与市场,以及投资者保护,维权这些,大家听得多了,我也就不多说啥了。

  那么重点,就该是如何去理解新规里说的这三个方向了从次要的开始说吧。

  一、违规、犯规成本提高了

  上市公司原本在信批方面违规或者犯规,能够处以的顶格处罚,也就是60万,比较好的例子,就是康美药业。

  ZJH认定康美药业虚增营业收入逾200亿元,虚增货币资金887亿元,因此对康美药业执行信批违规的定格处罚,60万元,同时对马兴田等22名当事人予以行政处罚,并对6名当事人采取证券市场进入措施。

  康美药业的事件,当时闹的沸沸扬扬,但以这样的结果落定,尽管挂了st,但也难免显得虎头蛇尾,但根据法律法规来定的话,确实是做到了顶格处罚了。

  那么新规落实后,如果依照新规的判罚,顶格是1000万,并对主要责任人进行行政追责和处罚,比顶格60万的罚款,要大得多,当然,对于这样的恶性事件和影响来说,依然偏小,但这毕竟不是封建时代,而是法治社会,动不动就满门抄斩诛九族的事儿毕竟还是不行的。

  那么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的成本确实是提高的,但对于违法违规带来的收益来说,是否能够形成有效威慑,这个还需要看后面的实际观察吧。

  二、全力推行注册制

  这事儿不是很重要吗?为什么排在第二?慢慢讲就好了。

  如果在过去,那么注册制,显然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过去审批流程十分的繁杂,琐碎,周期也很长。

  这就造成了A股的上市公司,壳资源异常紧俏,借壳上市的热潮持续不断。

  明知道某些上市公司业绩极差,盈利能力欠佳,而且挂着st或者干脆挂着星st,照样有大把的资金趋之若鹜,原因就是因为即便这家上市公司极为垃圾,但壳值钱,在A股上市公司退市寥寥无几的情况下,炒壳资源,也成为了一种在过去盛行的潮流。

  那么注册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会变得非常有冲击力,因为随着注册制的普及,壳不值钱了,因为上市公司,随着IPO加速和现在注册制的确切落实,不再是稀缺资源。

  不管是为了解决IPO堰塞湖的问题也好,还是为了注册制预热也好。

  从2018到2019,我们经历了一个IPO加速期,从不超过2000家上市公司,到现在超过3600家上市公司,我们只花了几年时间,这样的IPO发行速度,是媲美注册制实际落实后的状况的,毕竟IPO速度这么快,即便施行注册制的成熟市场,也是比较罕见的。

  所以经历了为了解决IPO堰塞湖而加速IPO的2018和2019,其实注册制的冲击,正在被消化。

  正因为注册制,使得A股壳资源不再紧俏,所以大量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丧失的A股上市公司,才出现仙股化,没有成交量,跟跌不跟涨,或者偶尔有资本炒作,诈尸暴起,然后坑完一拨投资者之后固态萌发,继续仙股化。

  从历尽千辛万苦一壳难求,到注册制落实后上市难度降低,壳正在越来越不值钱。

  但这一点,我们已经用了两年的时间去消化,所以注册制真正落实后,对市场的冲击会小很多,因为资本早就站好队了。

  三、证券法新规中最重要的重点

  不得不说,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配合注册制的是注册制审核机制,就是审核标准。

  审核标准从原来的拥有持续盈利能力变更为拥有持续经营能力,这里划上重点。

  这句话,非常值得思量,也是最重要的精华。

  解释有两种,执行的标准也有两种,但同样是注册制,不同的执行标准,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那么长期关注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经常会说局势面的东西。

  眼下全球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债务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剧增。

  如果是高配版的话,这样的标准,就意味着,即便在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过程中,注册制机制下,放行入场的上市公司,必须要有自己的行业壁垒,生存优势,和资金以及资源储备,只有这样的标准作为前提,才算拥有持续经营能力。

  因为考虑到了未来大环境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拥有维持企业生存的能力。

  如果是这么去执行注册制机制下“拥有持续经营能力”这个审核标准。

  可以想象的是,A股要走牛了。

  因为注册制,扩大MSCI容积,扩大A股市场自身容积,扩大对外金融开放,种种种种,都说明高层正在越来越重视A股,试图做大做强A股的意图还是非常明显的。

  但A股从过去几年,经历了很多,重视程度也不低,外资来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什么没有托起这个市场?

  过去几年的A股市场是什么样的?银行,保险,白马,在外资高强度流入的基础上,强行掰弯了A股市场原有的节奏,让A股的市场环境开始向业务元素单一,行情聚合化较高的金融、家电、医疗、医药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倾斜,最终使得资本凝聚度得到非常大的提高。

  这是公式化的回答,通俗的讲,业务能力单一,背后是财务结构简单,较为透明,财务炸雷作假的可能性不说没有,但相对概率较低。

  行业聚合化程度高,说明行业内形成了一个或者几个龙头企业,占据了该行业的大部分利润和市场占有率,除非整个行业崩塌,否则龙头企业生存压力较小。

  换句话说,就是业绩增速稳定,且财务相对透明。

  为什么A股这几年起来的除了白马,少部分绩优股,大多数的个股没起来,没起来的个股,说明自身业绩不行,主营业务不强势。

  所以即便有着MSCI扩容,外资增量,高层的关注意志和决心,这两年起来的,也只有白马和少部分绩优股。

  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选择的余地不大,虽然A股从2015年高位到2019跌了四年,但估值系统依然不合理。

  大量上市公司的估值,尽管股价下跌了四年,但由于盈利能力减弱或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完全丧失,导致微薄的盈利和庞大的市值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价值空洞和估值陷阱。

  而且,在我们要越来越习惯经济中位数增长的长期趋势下,市场自身,就会完成自我筛选和淘汰的过程,大量在经济高增速情况下能够盈利的上市公司,在中速甚至低速增长的大趋势下,就能难活的跟过去一样滋润了,甚至难以存活。

  所谓经济,就是由千千万万的企业,上市或者非上市公司,综合的衡量指数,经济下行压力大,就意味着企业生存环境,收到了挑战,和高增速时,大量的资本,资源冲刺市场间,谁都能吃饱的情况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吃不饱甚至活不好,以及活不下去的挑战。

  本土市场的场外增量并不明显,因为白马很贵,白马之外的市场很危险,动不动就踩雷。

  而如果注册之后,按照高配的标准去执行,那么就意味着每一个放行的新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构架都比较稳定,行业地位较好,资本充沛,即便在不顺利的环境下,也能够保持较好的企业生存能力。

  这样的公司,在资本寒冬和资本荒并存的周期,都是优质的公司,那么基本可以确认,每一个上市公司,除非上市估值就给的特别高,否则每一个上市都面临大量的资本追捧,且有赚钱效应,吸引场外增量资本入场,一起做大A股这个蛋糕,分分钟的事情。

  这个市场,从来就不缺钱,否则哪来中国那么高的房价?

  缺的是信心和理由而已。

  那么届时A股的市场结构会得到优化,赚钱效应也会得到优化,钱自然就来了,股市,自然也就起来了,万一楼市因为资产价格问题出现动荡,资本接引和容纳的去处也就有了,从A股扩容,MSCI扩容,加大外资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等诸多措施来看,A股目前不管最后行不行,最起码决策层是有着这样的打算的,做成一个以防万一的后手。

  所以市场结构优化,组成市场的上市公司质量和结构得到注册制的改善,决策层意志,和资本形成共振,A股的牛将指日可待,不会太远。

  这是高配的方案,届时即便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不改且全球债务问题压力依旧,A股在净化后的环境中,依然有几率形成全球资本的避风港,从而吸纳海外和本土资金入场,形成长牛。

  到时候只要在应对债务问题上处理的恰当,以及在应对地产泡沫有可能的破裂时,做好资本引流和导向的同时,维持金融资本市场稳定和走强,还是有希望成功的,完成资本高度聚合在房地产领域,向高度聚合到金融资本市场的过度,房价软着陆。

  那么所谓的“赌场”向着“市场”转变,并非齐人说梦式的异想天开。

  但有高配,就有低配,从过去几年的变化来看,不管是解决IPO堰塞湖也好,还是退出科创板也好。

  似乎并没有看到有太多的迹象表明,放行入市的上市公司,在质量上,对比原先的上市公司有明显的提高。

  而一旦在质量上无法确保,那么注册制的核心意义,也就变样了。

  审核标准高配的情况下,A股会变成造血机器,抽血,但也能因为新纳入的企业具备优质造血能力,在吸收投资者资本的同时,也能通过新规落地后的上市公司分红机制,对投资者进行反哺。

  那么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当口,资产荒是最头疼的问题,把具有优质造血盈利能力的企业通过注册制的方式引入A股,这样的公司多了,自然A股也就强了,自然能吸引场外资本入场,做大做强A股,那么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都在被经济下行和债务危机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净化后的A股自然就天然具备吸纳外资的能力,资本聚集后,A股成为国际资本避风港不是天方夜谭。

  但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如果在注册制这个放行标准,是低配的,也就是纳入标准,是能够活着就行,那么现有的A股上市公司,也鲜有活不下去倒闭的。

  那么战略目的,就从做大做强A股,变成了保就业,两者虽然看似都是上市,但实际上,意义完全不同,形成的后果也完全不一样。

  只是维持企业生存,造血能力是其次。那就把A股变成了单纯支持企业融资的一个血牛,而且低配的标准,意味着放行门槛较低,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摇身一变变成上市公司,但低配的,就意味着真正能够在逆势中为投资者造血的上市公司,仍然是沙里淘金。

  因为这意味着,强调金融市场为实体融资和服务,将会是重中之重的话题,而不是做大做强A股本身为第一要务,两者之间,有本质性的不同。

  即便配合注册制同步进行的退市清退机制,能做到的,也不过是换一批没有造血反哺能力的上市公司,从血池抽血,仍然改不了大环境。

  这样的情况是比较悲观的,即便外资持续流入,买的,依然还会是少部分绩优股,在大环境考验越来越大的未来,即便是有着高层预期,能够改变的,也有限,更别说达成与预期中那样的良性循环了。

  到时候能够变化的,也仅有指数,因为不管是高配还是低配,券商们都会因为上市公司审批和保荐业务增多,而赚得彭满钵满。

  而且无论是高配还是低配的情况,券商都是稳赚不赔。

  新规落实后将全面推动注册制的消息出来后,也就给了年末行情中,证券板块资本高度聚合,凝聚力这么强的原因,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可证券,白马和少部分绩优股的起来了,最乐观的局面,也就是2017年下半年,白马和少部分绩优股的行情,指数也会起,但大部分的人在指数上行到3600的过程里面,一部分不赚,一部分反亏。

  所以新规出来了,注册制出来了,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的是按照高配执行,还是按照低配执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最后说一句,如果没有按照高配的情况,形成A股市场的良性循环,那么全球债务压力与日剧增的未来,A股是难能独善其身的!

  具体按什么标准来执行,看届时的通过质量和数量,就可见一斑了。

  会不会另一个科创板的开端,质量,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只是按照过去两年的放行标准来看,很可能不会是高配。

  如果按低配来看,对现有市场的冲击来看,对券商是正面最多的,而大多数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缺失,减弱甚至完全丧失的上市公司,会是致命的,因为他们最大的筹码,也就是壳资源,正在加速贬值。

  在注册制还没有正式上马的现在,虽然市场还没有完善的退市机制,但资金已经提前用脚投票和站队,让业绩优秀的上市公司上天,妖股化,让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差的上市公司下地,仙股化。

  而如果放行机制是低配的,未来这样的情况,还会加剧,而高配的情况下,优质新血液的流入,同样会加剧市场资本竞争的同时,加剧市场的淘汰进程。

  而如果是这样,注册制带来的预热,也许会让市场走强,但因此值得关注的点,除了绩优股,大概也只有券商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杨沈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