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发射,也是美国接下来一系列雄心勃勃载人航天项目的先声,包括提速至2024年的载人登月。
新京报讯(记者 倪伟)时隔9年,美国航天员再次从本土起飞。
北京时间5月31日3点22分(美国东部时间5月30日15点22分),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经过3天前的推迟,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航天员罗伯特·贝肯和道格拉斯·赫利乘坐“载人龙”(Crew Dragon)飞船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
这是一次全新的旅程,首次承担载人任务的火箭与飞船,让美国重获载人航天能力。自从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美国失去载人工具,之后9年,航天员均借助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去往国际空间站。
9年过去,世界航天格局已经与往日不同。此次任务也预示着多重变化,最重要的是,私营航天企业终于跨入载人航天领域。首个完成这一创举的企业,不出意外,仍是步伐最快的SpaceX。
此次发射,也是美国接下来一系列雄心勃勃载人航天项目的先声,包括提速至2024年的载人登月。
两个时代的更迭:从航天飞机到龙飞船
道格拉斯·赫利,这位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战斗机飞行员,既是上一个时代的送别者,也是新时代的启幕人。
2011年7月8日,赫利与另外3名同事共同乘坐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前往国际空间站实施补给任务。这是航天飞机历史上的最后一次飞行,30年里航天飞机飞行135次,既获得过无数荣光,也留下了挑战者号与哥伦比亚号失事的悲怆。
自此以后,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告别太空。
如今,“老司机”赫利再次出山,参与美国重启载人航天后的第一次飞行任务,一个人将两个时代衔接了起来。在亚特兰蒂斯号里,赫利的角色是指挥官,此次任务中他的角色是掌控与发射、着陆、回收有关的操作。
任务中另一位航天员罗伯特·贝肯,也是经验丰富的前航天飞机乘员,曾于2008年和2010年两次执行太空任务。他在太空中停留了708个小时以上,并6次实施太空行走,共计超过37个小时。贝肯此次负责交会对接、解除对接以及飞船与空间站处于对接状态期间的各项工作。
一切顺利的话,“载人龙”载着两人飞行19个小时以后,将与空间站对接,两人随后进入空间站。此次任务中的“载人龙”可以与空间站合体运行110天左右,而NASA要求“载人龙”能在轨运行至少210天。
“载人龙”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效果图。图/NASA
两名航天员何时返回还不能确定。从最初7天短暂试飞任务,升级为30至119天正式任务,目前看来从一个月到四个月都有可能,NASA至今没有给出最后时限。
“NASA也有点左右为难。”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说,一方面飞船受其半包围体装式太阳能(000591,股吧)电池板使用寿命限制,这种曲面电池板因受热不均可能造成性能衰减,从而影响飞船停靠空间站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空间站目前只有一名美国航天员,而要完成的任务很多,所以NASA希望刚去的两名航天员可以工作久一点,帮助完成一些复杂的出舱作业任务。
任务结束后,飞船将搭载航天员自动脱离空间站,再入地球大气层,在佛罗里达大西洋(600558,股吧)海岸附近溅落海中,被SpaceX的救援船打捞。
这一切流程,都在去年3月的第一次验证任务中预演过了。当时,“载人龙”完成无人往返国际空间站,成为首个自动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美国载人飞船。
“载人龙”: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诞生
此次任务是“载人龙”飞船第二次验证任务,也是最后一项主要试验任务。试验成功后,“载人龙”将拿到NASA的“牌照”,未来执行运送航天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的任务。
利用迄今最安全、最先进的系统之一,SpaceX正率先帮助美国恢复载人航天能力。
从外观来看,与以往全球各类飞船相比,“载人龙”充满科幻感,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产物。
“载人龙”外观,为乘员舱和非密封舱两舱式设计,充满科幻感。图/SpaceX官网
庞之浩认为,“载人龙”的设计理念非常具有未来感,改变了以往载人飞船“重功能,轻设计,无美感”的通病。例如,“载人龙”比货运龙飞船更苗条圆润,设计有4扇舷窗,大幅扩展了航天员视野,航天员出入飞船的进出臂也更加现代和科幻。
飞船内部设计也十分简洁,庞之浩感觉“与特斯拉汽车内部设计很相似”。整个乘员舱看起来就像一辆豪华轿车,一共有7个真皮斗式座椅,上层4个下层3个,采用碳纤维和阿尔坎塔拉织物材料。
连航天员的航天服,也不再是以往臃肿的模样。航天服以白色为主调,配搭黑灰色,苗条贴身,更像是一套赛车服。据悉,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专门从好莱坞请来服装设计大师Jose Fernandez设计了航天服的外观,后者曾为蝙蝠侠等超级英雄设计服装。
更具革命性的变化在于飞船使用了大量新技术和新材料。庞之浩介绍,“载人龙”是一艘完全自动驾驶的宇宙飞船,可以实现全程自动化飞控、全自动对接空间站、全自动应急处理各项预案等,也可以切换到人工操控,受到总部飞行控制中心监控。
相比以往的载人航天器,“载人龙”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其操控台由3块可移动的大型液晶触摸控制屏组成,是驾驶控制的关键,操作过程与使用iPad接近。航天服上的手套兼容触摸屏,航天员戴着手套就可以操作。
庞之浩认为,“载人龙”的最大特点当属首创的新型发射逃逸系统。以往载人飞船都使用逃逸塔作为救援手段,而猎鹰9号发射“载人龙”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飞船将利用自身8台“超级天龙座”发动机系统进行发射逃逸。
这种集成式发射逃逸方案的好处在于,飞船具备全程逃逸能力。也就是说,如果采用传统逃逸塔方案,飞船只有在点火后短暂时间内才能弹射逃生,再升高就无法自救了。而“载人龙”发射期间如果遇险,发动机将立即启动,将飞船推离火箭,抵达安全地带降落,即在上升阶段任何时刻都能逃逸。
今年1月19日,“载人龙”飞船完成了发射中逃逸试验,为“载人龙”首次真人秀做完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铺垫。
载人航天复苏,NASA瞄准2024年登月
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如何再次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一直是个尴尬的问题。
9年里,美国只能依靠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送航天员往返空间站。不过,俄罗斯的“船票”价格一路飞涨,单人舱位费已破纪录地高达近9000万美元,15年间几乎飙升400%。
NASA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7月,美国航天局为美国与伙伴国航天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累计购买了联盟号飞船70个座位,总金额达39亿美元。
美国其实从未放弃重新研发自己的天地往返载人工具。在航天飞机退役前的2010年,NASA就投资了5000万美元,激励蓝色起源、波音等数家私营航天企业加入商业载人航天计划,开发载人运输系统。2011年,SpaceX也加入进来,NASA向4家公司授予近2.7亿美元经费支持。
2014年,NASA最终选定波音与SpaceX,总共授予68亿美元的订单,用以研发载人航天运输系统。两家公司分别研制出了“星级航船(CST-100 Starliner)和“载人龙”飞船。
本土企业研发的飞船,将大大降低NASA的成本。NASA在商业载人航天计划启动之初,就给私营航天企业提出了三个要求:安全、可靠和经济。根据去年NASA发布的一份商业载人计划报告,按计划,“载人龙”飞船单个舱位费只有5500万美元,远低于俄罗斯联盟飞船目前9000万美元的价格。
节省下来的资金,NASA有着更重要的用途。
从航天飞机时代的“国有”体制转向飞船时代的“商业”模式,NASA有着自己的考量。NASA希望让私营企业接过近地轨道载人航天运输的任务, 自己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精力为深空探测任务研发更具高难度的飞船和火箭。
早在2004年,美国就提出了太空探索远景计划,计划研发一种新型的飞船,足以将航天员送往地球轨道之外的地方。这艘飞船后来被命名为“猎户座”,与之搭配的火箭是新一代重型火箭SLS(太空发射系统),这两者是NASA未来载人深空探测的主力手段。
NASA宣称,商业载人航天计划将是一个转折点,为未来载人飞向月球、火星乃至更远星球的探索奠定基础。NASA已经宣布,将在2024年让航天员重返月球,其中包括一位女性,载人登月运用的组合就是“SLS+猎户座”。
不过,“猎户座”和SLS研制进展缓慢、费用高昂,首次非载人合练已经推迟到2021年,NASA 投入的总费用逼近400亿美元。
SpaceX迈开载人航天第一步,火星计划已经启动
SpaceX能够成为NASA在商业载人航天领域的两家合作企业之一,优势非常明显。自2012年以来,SpaceX的货运龙飞船一直往返于国际空间站与地面,为空间站运输货物,迄今已经21次前往空间站。
“载人龙”的研发也是建立在货运龙飞船的基础上。“载人龙”与货运龙飞船都采用两舱式设计,只是上半部分不同,分别为乘员舱和货运舱。为实现龙飞船快速从货运舱转换成乘员舱,除了乘员逃逸系统、生命保障系统和船载控制系统等与载人有关的特设系统外,“载人龙”乘员舱和货运龙飞船的货舱在结构上几乎是相同的。
相比之下,波音的载人航天进展略显迟滞。星际航船在2019年12月进行了首次无人测试飞行,当时出了故障,没能与空间站成功对接。目前波音公司正计划自费进行第二次无人驾驶试飞,希望奋起直追,在2021年之前向空间站发射载人的星际航船。
庞之浩说,美国在近地轨道的商业载人航天计划,采用官方发包、发射商承包的商业模式,将为NASA节省大约200亿-300亿美元。所以“载人龙”此次任务如果成功,不仅是美国重启载人航天的关键一战,也将开启商业载人航天新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的野心并不比NASA小。“载人龙”仅是SpaceX载人航天计划的一小步,SpaceX更宏大的星际飞船计划(Starship)已经启动研发,其中的火箭据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超过100吨,而飞船将具备载人登陆火星的能力。
对于号称以移民火星为终极梦想的埃隆·马斯克,星船计划无疑才是更重要的任务。
新京报记者 倪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