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黄洁夫:希望到2023年中国能成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国

2020-11-20 14:28:03 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今天(11月20日),2020器官移植科学论坛(TSS)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黄洁夫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快速发展,但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希望到2023年,我国能成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国。

在论坛上,TSS联席主席Shiro Takahara、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石炳毅做了题为《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的发展现状》汇报,介绍了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从2015年到2018年,我国器官捐献年增长率达20%-34%,2018年,中国大陆器官捐献达6302例,居世界第二位,百万人口捐献率上升至4.53,共进行器官移植20201例,居全球第二位。

TSS是国家器官移植协会授权并合办的国际性学术论坛,本次论坛是第三届TSS,也是国际器官移植协会在中国大陆举办的首次学术会议,由国际器官移植协会(TTS)、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北京医学会、北京健康促进会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办。

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黄洁夫在论坛上致辞。图源:北京朝阳医院

“器官移植医院、医生、协调员数量不够 需逐步增加”

新京报:我国目前器官移植的情况怎么样?

黄洁夫: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相比,器官移植的数量和资源还是不够的。现在,我国能开展器官移植的医院有173家,而需求是300家;能做心肺移植的医院太少了,大量患者等待移植。与此同时,大量器官被浪费,2018年,我们有6302例器官捐献,其中心脏移植不到500例,肺移植才400例左右;器官捐献协调员,全国一共2500多人,这个数字也不够。

新京报:什么样的规模是合理的?

黄洁夫:美国每年开展器官移植三万多例,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这个数字应当增加到一年五万例,希望到2023年,我国能成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国。

新京报:怎么达到这个目标?

黄洁夫:必须培养更多的医生、逐步增加更多可以开展器官移植的医院,这些医院应当以器官捐献为导向、以器官移植质量为导向;器官移植协调人的队伍要扩充,达到5000人;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社会救助和帮扶体系,需要一个独立的OPO系统,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

近年来我国器官捐献数量变化图表。资料图

新京报:你在会上有提到,近两年要对整个器官移植的体系进行整顿,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黄洁夫:整顿的内容很多。对于OPO(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s,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要对原有的框架进行整顿,要把OPO的器官获取和分配,和器官移植医院分开来,获取和移植是两个事情;在器官捐献方面,要更好地发挥红会的作用,红会的管理中心,从国家、省到地方,要和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形成合力,我们说,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没有红会的努力,就没有中国的器官捐献事业,红会非常重要,但也有一些工作需要改进,地方红会不能无作为;医疗机构也要整顿,现在开展器官移植的医院,如果不做器官捐献,要吊销他们的资质,两年之内拿到资格的,不好好做器官移植,要吊销他们的资格。

此外,我们要把对器官捐献移植中受体和捐献者家庭的人道主义救助体系建设起来,要注意这个救助体系包括受体,不光是对捐献者,必须将器官移植作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给广大群众。

新京报记者 戴轩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