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尕怂做民谣,“飞”多远都扎根在西北黄土地|专访

2021-08-12 10:51:49 新京报 

视频听张尕怂哼唱。新京报动新闻 制作

张尕怂出生于甘肃白银靖远县内的一座小村庄,张尕怂的父亲善唱秦腔,叔叔作为当地乐师,对三弦、板胡等各种民间乐器更是信手拈来,在家族的影响下,张尕怂自幼便会跟着大人们,在庙会上一起唱社火(西北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小曲,进而西北民间音乐的基因便渐渐融入了他的血液。

成年后,张尕怂为了这些西北民间音乐而苦苦“寻根”。每年会花上两到三个月去采风,在田间地头捕捉那些从泥土、大自然和真实的生活细节中发出来的声音。逢农历四月初八,他都会前往宁夏临夏松鸣岩参加“花儿会”,上百万人在山头即兴演唱,张尕怂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他拜访民间艺术家学三弦、秦琴,搜集散落民间的小调,现如今这些都早已成为张尕怂民间音乐创作之路上的宝贵“财富”。

那些年他的主要生活来源全靠“巡演”,他“民谣流窜犯”的外号便源于一年巡演能跑遍全国103个城市。2020年,疫情刚暴发的那段日子,他在个人社交平台上传了几首自己写的歌,一时间慰藉了许多隔离时期情绪低落的人们。其中《早知道在家待这么久》用西北方言诙谐幽默地调侃憋闷无奈的隔离日常;《甘肃有个大夫叫霞霞》则讲述的是姑姑援鄂的真实故事。也正因为这两首作品的出现,让张尕怂着实大火了一回。今年,张尕怂与“新乐府民乐氣氛组”首次合作,更是开启了民谣在路上系列之《张老汉脱贫记》全国巡演,最近的一场演出将是在8月28日兰州的甘肃大剧院。在巡演途中,新京报记者遇见张尕怂,好好与这位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西北民谣音乐人聊了聊,又唱了唱。

张尕怂。受访者供图

父辈的哼唱是最初的“民谣

花衬衫,圆墨镜,小毡帽与绣花布鞋……这身装扮基本成为张尕怂无论在台上还是日常中的衣着标配。将时针拨回到《张老汉脱贫记》北京站现场,这是该系列演出继成都、杭州、上海之后的第四站巡演,也是该系列演出首次走进大剧场。

这是一场不一样的“演唱会”。每首歌演唱之前,张尕怂都会以脱口秀的形式与现场观众聊天,从批判“彩礼习俗”的《请嫁给爱情,而不是彩礼》,到“劝人戒赌致富”的《赌博害人》,少不了催人泪下的《姐姐》与“骚情味”十足的《谈恋爱》等代表作。整场演出选取的十余首作品,无一不展现乡村生活的各式形态,张尕怂仅用自己手中的“三弦”,便勾勒出了发生在那片黄土地之上,乡间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带有地区特征的众生相。

这场“新乐府民乐氣氛组”与张尕怂的合作,观众也犹如“拆盲盒”一般,他们在民乐演奏间,串联了很多经典音乐片段,有心的观众还能从中发现贝多芬的《欢乐颂》与电影《教父》原声音乐等名曲旋律。

《张老汉脱贫记》北京站现场。受访者供图

17岁以前,张尕怂一直生活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一座名为“山头村”的村子里,那个村庄里住着一百多户人家,一千多口人,由于地处偏远,因此交通也不便利。若想去县城,村口每天只有一趟车,错过就得在干旱的“原上”走上一个多小时。提及童年时光,张尕怂的眼中总是放着光,最令他难忘的情景便是在天气晴朗的夜晚,站在“原上”的土桥远望白银市里的点点灯光。那时候“小尕怂”年纪尚小还走不出去,但这个孩子心底早已埋下了梦想,“小时候我曾经做过一个梦,自己站在土桥之上朝着那片灯光飞了出去”。那时他怎么也想不到,长大后自己“飞翔”的距离,要比那个梦还要高还要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山头村”的壮年们纷纷走出村庄建设城市,如今想起父辈们,张尕怂认为,他们要比现在的自己厉害得多。父辈们走出农村,在城市里盖起了高楼大厦,但最终他们又都选择回到了农村生活。有趣的是,回村后,他们学起城里人的打扮,站在村里的十字路口哼着当年的流行歌曲。虽然时隔很多年之后才发现,父辈们那时唱的歌词都是错误的,但那些旋律对于儿时的张尕怂而言,便是最初的“民谣”。

上中学之前因为地区闭塞,张尕怂听到的音乐,都是在外流行好多年才传到他家乡的,如《流浪歌》《纤夫的爱》等这样的“流行”音乐。直到有一天乡里转来了一名插班生,让张尕怂首次听到了摇滚乐,犹如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音乐之门。回想当年首次听到摇滚乐的感觉,张尕怂形容,就像被一棍子打蒙了一般,以至于从那时候开始自己的学习都变好了。“那是一段现在回想起来非常魔幻的时光,你走不出去却能遥望城区的灯光,你与世隔绝却能听到不一样的摇滚乐,我的心一下子被打开了。我坚信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有一些事情在等着我去做,有一种使命感在催促着我快点长大,像那个梦,想飞向更远的地方。”

黄土地、民间艺人是灵感源泉

张尕怂的音乐基因里有着浓郁的西北元素。受访者供图

张尕怂“飞”出的第一站便是“长沙”,那年他考上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带着音乐梦,张尕怂也有了自己的小乐队。上大学的前两年,张尕怂几乎忘记了西北音乐与民间小调的存在,混迹在同龄人里,总想玩些新潮的音乐。直到一天乐队在排练,儿时熟悉的旋律又重新敲打着张尕怂的心,从那以后他像着了魔一样,开始“网络采风”,寻遍各种民间小调素材。“那种感觉像是一场大梦过后,整个人苏醒了过来,心里一下子很踏实。”

随后的日子里,张尕怂逐渐发现仅靠“网络采风”已不能满足自己,要找到西北民间音乐的根,还需回到它们的诞生地去。从2008年开始,张尕怂每年游走在西北村落寻找拜访了数百位民间艺人,收集了大量快要遗失的西北花儿、小调、小曲儿、社火、贤孝、秦腔、陕北民歌等三十种曲风、成千首民间歌谣和曲艺。

张尕怂跑去宁夏临夏松鸣岩“花儿会”,在这里他结识了花儿歌手尕马龙,张尕怂也上了学艺第一课:自信。在青海湟中县,张尕怂寻访到了传授他三弦技艺的盲艺人刘延彪,张尕怂觉得刘延彪说出来的话,弹出来的曲,有着神仙一般的状态,“如今我唱的很多美妙曲调,都是当年刘延彪唱给我的。我不断地跟他学习,不断地去拜访,他对我从来没有说不想唱了或者不唱了,几乎倾其所有。”除了刘延彪之外,定西的魏文清不爱与人交往,但唱起歌来,张尕怂说自己的心能瞬间融化掉。武威的冯杰元,唱凉州小调,性格孤傲,但他拿起三弦,就像换了一个人,还有冯杰元的姑姑“说话都像唱歌”的冯兰芳,这些人都深深影响着张尕怂的音乐之路。

疫情隔离生活的创作走红出圈

2021年张尕怂与巡演合作的音乐人ikarushaka在老家。在疫情隔离期间,他就是在老家创作出多首出圈的作品。图来自受访者微博

回顾这些年的创作之路,张尕怂形容自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这个“巨人”就是自己的家乡,那片他从小就想飞出去的“山头村”,而也只有回到西北那片土地上,张尕怂的创作灵感才能被激发出来。他每年春节回家都会写很多作品,因此2020年疫情被困在老家期间,创作灵感爆发,张尕怂先后写了十余首歌,其中就包括红遍网络的《早知道在家待那么久》与《甘肃有个大夫叫霞霞》。

如果说《甘肃有个大夫叫霞霞》是张尕怂以自己姑姑为原型,是有意识的创作,那么《早知道在家待那么久》的走红,张尕怂则认为纯属无意识。那段时间因为疫情,村里封了路,家里原本为春节准备的充足食材,过了大年初八也已所剩无几,妹妹带着抱怨的口吻随口说了一句“早知道在家待这么久,咱们应该多买点菜”让张尕怂产生了创作动机,他借用了西北民间曲调《仓啷啷令》写成了《早知道在家待那么久》,像从前一样,无意识地用手机录成视频传到了网络,未料想这首作品转发量瞬间破五万,还冲上了热搜榜。张尕怂特意将这条视频拿到妈妈面前,告诉了她这首歌受欢迎的程度,但妈妈根本不懂什么叫“热搜”,连声说三个“好!好!好!”就又干农活去了。

2020年对于张尕怂而言,一切的热度都是“过眼云烟”,音乐人的创作永远是第一位。早在2019年,十三月文化创始人卢中强便在北京的“江湖”酒吧听了张尕怂的专场演出,他身上呈现的西北游吟诗人般的神秘状态吸引了卢中强,随后不久,“十三月”签下了张尕怂。从最早合作的苏阳到山人乐队,再到张尕怂,在方言歌唱的音乐人里,卢中强这次又得到了一块宝。

创作开始进入“跨界”

《张老汉脱贫记》北京站现场。张尕怂近几年开始了多种跨界合作。受访者供图

2020年可以算是张尕怂与“十三月”深度融合的第一年,除了自己的作品在网络意外破圈之外,他坦言,卢中强传递给他的跨界合作想法很重要,直接让他在音乐创作方面打开一条全新思路。在相继与评弹演奏家袁佳颖跨界合作乱弹系列《乱弹·塞北江南》、与黄觉合作电子乐《乱弹·Mandrill@尕铺子》等单曲作品之后,个人专辑《土潮·张尕怂》中的作品《张先生一个人》更是在西北民谣里注入了爵士乐的律动。

去年,为表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实践者,张尕怂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选为“乡村振兴人物”。在策划今年张尕怂 “民谣在路上”系列巡演主题时,卢中强结合“乡村振兴人物”这一身份,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个巡演主题《张老汉脱贫记》,这一想法让张尕怂一下子找到了新的动力, “老卢他太懂我了!我甚至连明年巡演名都想好了,就叫《张老汉扶贫记》。”

2018年,十三月旗下厂牌新乐府联手中国唱片集团推出“国乐复兴计划”,本着用“世界音乐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原则,以跨界融合方式让中国民族乐器焕发出新生机、新曲风。十三月文化创始人卢中强一直以来有一个梦想,便是用中国民乐取代西洋电音吉他组乐队。此次“新乐府民乐氣氛组”作为国乐复兴计划重要的一环,集体亮相“民谣在路上”系列演出之《张老汉脱贫记》,大胆去掉了“吉他贝斯鼓”的乐队传统编制,只剩下了吉他,取而代之的是一帮亦庄亦谐、技术顶尖的年轻民乐手。

新京报记者 刘臻 实习生 聂馨熠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吴兴发

(责任编辑:董云龙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