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会火炬手张晓成:投身特教29年,带特殊儿童参与冰雪运动

2022-03-04 15:41:24 新京报 

“我们的学生是一群特殊儿童,有的听不到声音,有的有智力障碍。和这些孩子相处,是一件美事而不是一件难事。选择特殊教育的同时,也选择了一种生活——用爱成就‘无碍’。”3月4日上午,在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北京平谷区特教中心党支部书记张晓成接过了冬残奥会的火炬。

张晓成说,他投身特殊教育事业二十九年,把那些特殊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见证了平谷区特教中心从无到有。同时他也关注并热爱着竞技体育,在平谷区特教中心开展特色体育运动,带领师生们成立了特奥运动队,历届学生已经在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了三百多块奖牌。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张晓成表示,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为了响应“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平谷区特教中心开始开展适合特殊儿童的冰雪特色运动,比如滑雪和旱地冰壶,这些运动也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他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健全人关注并观看冬残奥会,为我们的残疾运动员呐喊助威,形成一种残健共荣的局面。

2021年,张晓成参加北京市“三优一先”表彰大会。受访者供图

想通过火炬传递,让更多人了解特殊教育事业

新京报:你是何时得知自己成为冬残奥会火炬手的?成为火炬手后做了哪些准备?

张晓成:去年年底,平谷区委组织部通知我成为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火炬手候选人,出于保密需要,我没跟家人说这个好消息。今年1月,我的火炬手资格确认,我特别激动,这既是一个荣誉也是一份责任。能够参与冬残奥会的火炬传递,这也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我以及平谷区特教中心教育成果的认可。我想通过火炬传递,让更多人了解特殊教育事业,加入到支持和帮助特殊儿童的队伍中来。

为了火炬传递,我加强体育锻炼,日常坚持游泳和跑步,想在火炬传递过程中跑出最好的精神风貌。同时我还在学习冬残奥会的理念和火炬传递的知识,领略奥林匹克精神。

新京报:你对即将举办的冬残奥会有何期待?有哪些想看的项目吗?

张晓成: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双奥之城,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冬奥会,我期待接下来能看到一场精彩纷呈的冬残奥会。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健全人关注并观看冬残奥会,为我们的残疾运动员呐喊助威,形成一种残健共荣的局面。

我最喜欢的冬季运动项目是冰壶,期待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们能在冬残奥会取得佳绩。三年前,我们平谷区特教中心就开始推广旱地冰壶这项运动了。旱地冰壶是个很适合特殊儿童的运动,原因有三个:一是这项运动不需要激烈的身体对抗,是在平地上进行,安全性高;二是没有激烈的跑跳,易于掌握,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不高;三是对场地要求不高,不需要花大成本去找高质量的冰面。在推广过程中,旱地冰壶也确实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新京报:在平谷区特教中心,孩子们是如何开展体育运动的?

张晓成:日常体育锻炼这方面,我们根据残障儿童的身体情况,开展了早操、课间操和体育课。每天上午大概有二十到三十分钟的课间操活动,下午各个班开展体育活动,主要是跳绳和足球。每周还有至少三节体育课,住校的学生也可以参加早操。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孩子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进行体育锻炼。

开展特色体育是我们学校的传统,这些年我们开展了游泳、篮球、轮滑、乒乓球等运动,成立了各个项目的校队,参加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拿过三百多块奖牌,成绩斐然,我们也会把这种传统保持下去。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为了响应“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我们还开展了冰雪特色运动,比如滑雪和旱地冰壶。一到冬天,每周区教委都会组织我们学校的滑雪队去平谷区的渔阳滑雪场练习一天,现在孩子们滑雪滑得比我还好。

新京报:在特殊儿童中开展特色体育运动,如何保证他们的安全?

张晓成: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安全,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给参加特色体育运动的孩子们买了保险,并选取安全性较高的项目,比如滑雪这种速度较快的极限运动,我们会带着孩子们尽量在较为平缓的地带滑,避免上难度较大的陡坡,同时也要把运动的动作拆解学习,避免因为基本功不扎实出现安全隐患。还要给孩子穿好护具,比如滑雪的时候,头盔、护肘、护腕,这些都不能少。到现在为止,我们开展冰雪特色运动还没出现过孩子受伤的情况。

新京报:在特殊儿童中开展特色体育运动,遇到了哪些困难,怎么克服的?

张晓成:在特殊儿童中开展特色体育运动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孩子们的协调性较差,对很多运动也不感兴趣;学校的体育设施也有限,我们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身体情况了如指掌,根据条件为孩子们选择适合他们的运动。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实施融合体育教育模式。所谓融合体育教育,就是我们和普教学校合作,共享普教学校的专业教练和体育场地,让一个健全儿童和一个残障儿童手拉手,共同参与一项体育运动,从而提高残障儿童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融合与共享,这其实也是冬残奥会的理念之一。同时我们也要动员家长,让家长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孩子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

投身特殊教育事业,一干就是二十九年

新京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特殊教育事业?为什么要投身这个领域?

张晓成:1991年,我服从组织安排,被调到当时的平谷区黄松峪中心校工作。通过黄松峪中心校特教班,我接触到了残障儿童。1994年平谷区成立特教中心,我报名到特教中心工作,一直到现在。当时我觉得特殊教育较为薄弱,残障儿童需要关爱,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来传递爱,于是我欣然投身于特殊教育事业中,这一干就是二十九年。

新京报:目前特殊教育事业存在着哪些难点?

张晓成:在平谷区特教中心,很多特殊儿童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他们的家长对特殊教育知识了解也有限,很难接受孩子在认知、理解、语言、动作等方面存在障碍,孩子自身的障碍也使他们往往无法实现家长的期待。有些家长还会对孩子有一些错误的引导,导致孩子出现难以改正的行为或情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教育资源和特殊儿童的现状不匹配,现在我们的生源以智力障碍儿童为主,但是很多教材教具不适合他们使用。许多老师也是从普教学校调入到特教学校,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新京报:学校有哪些发展计划?

张晓成:学校将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现在我们给每个班都划分了一块自己的田地,准备种一些蔬菜瓜果,让学生们尝试学习种植养殖技术。还要加强学校的科研能力,现在老师们都积极申报课题,从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文体活动和职业劳动技能等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研究,在科研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另外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我们想让孩子们都能接触到信息技术,尝试使用信息技术。

新京报:在办学方面,平谷区特教中心还有哪些特色?

张晓成:我曾经总结了一个办学宗旨,就是“能自理会生活,有技能可就业”,这十二个字我始终挂在办公室里。根据特殊儿童不同时期的身体发展情况,我们也设立了不同的技能发展阶段。首先孩子们要能够生活自理,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职业技能,争取就业。

新京报:孩子们毕业后的去向是哪里?

张晓成:孩子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具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大部分会去往政府办的各个职业康复站或者温馨家园。在这些地方,他们会继续学习一些劳动技能,比如说做手工、做家政等等,然后利用这些技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也有一些孩子,会回到家里和父母一起从事种植养殖业,给家里的小生意帮帮忙,也算是分担一部分家庭责任。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实习生 汤赛坤

编辑 刘倩

校对 李立军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