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发布《2023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2023年GDP增速6.0%左右 扩大内需是关键问题

2023-01-12 19:58:38 经济观察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1月12日,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发布《2023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报告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前后低中间高的倒“U”形态势,第一季度为4.2%左右,第二季度受2022年低基数的影响,增速将达到9.3%,第三季度为5.5%左右,第四季度为5.4%左右,全年GDP增速为6.0%左右。

从产业来看,报告预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为4.3%,第二产业增速为5.6%,第三产业增速为6.4%,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增速的拉动分别为3.5、1.5和1.0个百分点。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2023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全年名义增速为5.5%左右;最终消费同比名义增速为4.1%~5.0%,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进出口方面,预计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约为6.3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约0.71%;其中,出口额约为3.6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约0.24%,进口额约为2.7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34%。预计中国国际收支将总体保持平稳,经常账户呈现顺差格局,其中,货物贸易顺差约为4.8万亿人民币,服务贸易格局将持续优化,服务贸易逆差约为0.80万亿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将保持总体稳定。

此外,报告也对2023年的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做出预测,预计2023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2168元,实际增长速度为7.4%左右。在基准情景下,预计202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为6.8%。

报告还预测,2023年中国PPI和PPIRM(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呈现“U”形态势,全年分别下跌0.4%和0.2%;CPI总体温和上涨,全年上涨约1.8%,但也存在价格超预期上涨导致的波动风险。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欧美对俄制裁维持现状等基准情形下,报告预计2023年大宗商品价格将呈现高位震荡并伴随小幅回落态势。如果天气正常、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新冠疫情不再大规模暴发,且在中国粮食进口配额不出现大幅提高的情况下,2023年全年粮食将增产,其中夏粮增产,秋粮持平略增。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翠红表示,2023年粮食稳产丰收整体形势还是不错的,但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今年还会扩大大豆的种植,大豆和玉米稻谷是同时的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就会受到影响,这是一个风险。

杨翠红进一步解释,扩大大豆种植也是综合考量的结果,近年来大豆的需求不断上涨,同时考虑到国际形势,应该尽量能够扩大国内的大豆供给,这是要提早做出应对的。

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尤其是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提高,农民种粮成本也随之上涨,这对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会产生影响。” 杨翠红认为,国家的政策支持还是强有力的,可以通过提高粮食单产的水平,来稳定粮食的生产总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2023年如何切实扩大内需也是关键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表示,制约消费最重要的系数是收入,收入又跟就业休戚相关,就业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因素,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消费场景将不断恢复,包括航空、高铁、旅游、餐饮、送货的服务行业会出现全国性的提振。

李雪松认为,拉动消费还需要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第一,调整职业教育,使专业跟市场需求结合更密切;第二,扩大民营经济的信心,使得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就会扩大用工和就业,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比如与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这些发展方向相匹配的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培养才能跟得上,就可以更好地使得劳动者的潜能得到发挥,跟市场需求有效结合,这样2023年的新增就业人数就可以超过2022年;第三,对于收入差距要充分重视,虽然现在已经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但5年之内政策不减、力度不减,人力扶持也要到位,特别是对中低收入者,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对于2023年中国的投资增长潜力,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从政府投资来讲,财政政策承担起了保护市场主体的作用,让企业生产,这样才能扩大内需,财政政策里面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保障政府投资的力度不减,除了中央预算、政策性银行之外,还要通过财政贴息的办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从鼓励企业投资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在向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倾斜,比如对设备投资进行财政贴息还可以延续下来,这样能够稳定制造业投资。”祝宝良说。

祝宝良表示,2022年7月28日政治局讨论下半年经济的时候,就提出要在继续保住市场主体的同时要采取措施扩大内需,2022年下半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已经转向了既保市场主体又要稳定需求这样一个政策框架,2023年会延续这样的宏观政策框架。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