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大运河沿岸风光。图/视觉中国
3月19日,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市民在骑行道上骑行。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1月25日,通州区运河文化广场上,市民观赏舞狮表演。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从遗址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到古建筑、古村镇、古技艺,再到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不管是曾经散落在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还是城市发展中新建的文化设施,都随着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或越发明亮,或即将闪耀,串起一条河,滋润一城人。
自去年7月面向全球征集文物,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距离揭开面纱又近了一步。与此同时,首都博物馆藏品部负责人冯好的日常工作也增添了新内容。
“东馆目前正在做装修、机电安装。文物征集持续进行,馆内展陈的设计方案也在推进中。”冯好介绍,近期,博物馆获赠的石雕镇水兽和明代拓片,丰富了京杭大运河开凿、管理的历史细节。今年底,镇水兽、拓片将在大运河旁这座被称为“运河之舟”的博物馆中与公众见面,讲述千百年来北京与大运河的故事。
视线抬高,跟随大运河穿行北京,一处处文化遗产点缀在82公里的河段,与拔地而起的大运河博物馆一起,串点成线,古今辉映,形成大运河文化带,见证千年运河的新生。运河文物的故事早已定格,运河文化的故事仍在延续。早早地,赵义强就接到了在博物馆开馆仪式上演出的邀请,“年底的剪彩仪式,我们将表演运河船工号子。”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人文的运河:沉寂的非遗活起来
“远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条船啊,高高燃灯塔啊……嗨呀喔呀!”3月3日,北京市通州区文化馆的排练厅内,一个10人组成的表演队,正上演着豪迈的运河号子。
这次表演只有一个目的,帮助北京城市学院的学生拍作业。虽然是一次简单的拍摄,这个平均年龄近70岁的表演队却专程赶来,一遍又一遍地配合演出。队员们的想法是一致的,“能让多一个人关注运河号子,我们就乐意”。
运河号子与漕运船工的劳作相伴相随。自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以后,漕运物资大量供应北京。到明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除了粮食等日常物资,营建紫禁城需要的木材、石头、城砖等一系列的建筑材料,也通过大运河运抵北京。
因此,曾经的北运河上,千帆相接。“漕运昼夜不停,运河号子连天”,船工喊唱着运河号子,指引着漕船起锚、立桅、摇橹,一派繁盛景象。而随着北运河漕运功能的消失,运河号子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现如今,运河号子还能被听到,离不开一个人的坚守。79岁的常富尧在运河号子表演队中担任领号人的角色,一身红色的演出服显得热烈又出众。36年前,正是在文化馆工作的他骑着自行车,一支钢笔、一个暖水壶、一台老式录音机,从东南向西北沿着北运河,几乎走遍两岸村庄。最终,10个种类22首运河号子的曲谱流传下来。
随着2006年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推进,运河号子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如今,除了演出、交流机会增多,曾经唯一的传承人赵义强已经在北京的数十所中小学教授运河号子。
与此同时,“燕京八绝”、北京建筑彩绘、古字画装裱修复等宫廷技艺,“兔儿爷”、“面人郎”、运河龙灯等市井娱乐项目,这些运河沿线共同构成北京人文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乘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东风,或融合创新,或化身文创产品,以新潮的面貌向公众传达运河文化。
历史的运河:文物的保护样态更多元
大运河文化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文化多样性。流动的运河带动南北、中外的经贸、人员往来,在这年年月月的交流中,沉淀出多元的京味儿文化。除了丰富的非遗,运河的千年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水利工程史。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中国大运河遗产河道全长1000多公里,北京段82公里,占比不到1/10,但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同年8月,北京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
“从物质文化遗存来说,大运河北京段沿线的水利工程设施,由于服务于首都,所以它的标准是最高的,工程技术含量也是最高的,对于首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说,有重要的标准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王铭指出。
提到京杭大运河的源头,很多人认为是通惠河。事实上,位于昌平的白浮泉可以被追溯为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起点。由此,水源被引至什刹海,经通惠河,与北运河联通。
2018年10月,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建成开放,这是首都核心区唯一一处城市湿地。同年底,公园北侧的郭守敬纪念馆在经过近两年的闭馆提升之后重新开放。正是郭守敬受命主持修建了通惠河,自昌平白浮村神山泉引水,弥合了运河与都城的断点。
白浮村神山泉就是如今的白浮泉遗址。2018年,白浮泉遗址迎来新生机遇。根据《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经过腾退、搬迁,昌平在此规划建设了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
视线从白浮泉移开,跟随大运河北京段,沿线50余处闸、桥梁、古遗址、古建筑等遗产点位,随着北京市的摸底、修缮,逐渐成为“文化明珠”,被大众看见。
活力的运河: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在大运河文史专家任德永看来,如何活化利用是最难的,“保护传承需要专业的规划和修缮,硬件完善后怎么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从而活化利用,这都需要下足功夫。”如何让大运河不仅仅是人文之河、历史之河,还是一条缤纷的活力之河,北京作出了探索实践。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中,以北运河为依托的生态文明带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核心带,与大运河文化带交织。文化旅游,是大运河文化带活化利用的有力抓手,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三大功能定位之一。
在这里,向着北京东部首个5A级景区迈进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正迎来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的体验。在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的背景下,通州将北运河沿线的4座公园串联起来,形成有历史、有文化、有生态、有活力的10余公里景观带。
景区北部的“三庙一塔”去年9月完成文物修缮及旅游配套升级改造,向公众开放。
逛完燃灯塔景区,沿河至二号码头,乘坐仿古游船顺流而下,河西岸的运河商务区正承载着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建设使命,依照规划渐次推进。几年间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倒映在大运河宽阔的河面上,成为运河文化发展史上崭新的一笔。
在景区南部,规划面积超11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于2020年9月与公众见面。这是一座运用近自然的生态修复方式,在充分挖掘原址工业遗产价值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公园,开园第一年就已实现碳中和。这其中,最值得期待的当属坐落于绿心公园西北侧的“三大文化设施”——博物馆、歌剧院、图书馆。
缤纷的运河不只在城市副中心。如今,北京市文旅局已在沿线7区打造了“运河慢游,回望历史话千年”“古韵新风,运河之滨品文化”等10余条运河主题精品旅游线路,通过大运河文化带统筹各区文化旅游资源,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生态的运河:是运河文化的基础,也是百姓生活本身
不管是人文的、历史的运河,还是活力的运河,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扩张,作为城区排水河道的北运河,水质逐渐恶化。通州区水务局副局长刘振锋介绍,从1998年到2022年,北运河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如今,北运河已发现水生动物60余种,其中不乏一些高氧鱼类。“高氧鱼一般存活在Ⅲ类水中,这说明北运河局部的水质已经非常好了。”
在西海子公园遛弯的崔女士提起这几年的变化,异常高兴。“天气一暖和,你到北关闸那块儿水面看看,各种水鸟飞得那叫一个欢啊,不少人扛着专业相机拍照。”
同样高兴的还有租住在朝阳区亮马河附近的魏欣。亮马河是大运河文化带的一部分,自2019年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治理实施以来,她见证着这里一点点变美、变时尚。2022年9月,亮马河实现从三环路到红领巾湖6公里旅游通航。朝阳区水务局规划建设科科长马海涛介绍,预计今年5月将全面实现亮马河18公里滨水绿道贯通。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础是生态,群众感知最明显的也是生态。近年来,北京从河道治理、生态修复两大方面发力,持续推进生态之河建设。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已对大运河北京段涉及的断面实施全面监测,主要河段水质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共有的运河:不只是流动的水,是中国大运河文化
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第一次有了真正的物理连接。日前,京杭大运河2023年全线贯通补水工作启动,今年将延长全线通水时间。
2022年6月24日,载着市民、建设者的通州、香河船只相向而行,缓缓驶过北运河杨洼船闸,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通航。这意味着北京首次出现了省际航道和省际水上旅游运输。
千年大运河,纵贯京津冀,保护大运河是沿线地区的共同责任。通过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协同增效方面亦作出示范。
除了京津冀,作为京杭大运河两端的城市,北京、杭州两地因河相通。自2019年起,两地建立了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机制。立足京杭、辐射流域,京杭对话集政产学研成果发布、文化交融、文旅推介等于一体,集中展示“运河复兴”。
然而,北京的使命不止于此。“北京的大运河可以向世界之河的方向迈进。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地位,是运河沿线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王铭认为。
从遗址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到古建筑、古村镇、古技艺,再到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不管是曾经散落在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还是城市发展中新建的文化设施,都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段的建设,或越发明亮,或即将闪耀,串起一条河,滋润一城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