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彬 应习文「中国民生银行(600016)研究院,温彬系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9期
2023年3月物价数据和金融数据已经公布,但呈现出的信号却不尽相同。面对金融数据的高增长,CPI和PPI同比涨幅均出现回落,其中CPI创18个月以来新低,PPI连续6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引发了“当前是否陷入通缩”的讨论。除了采用CPI、PPI对通胀进行判断外,还可以通过GDP平减指数进行更全面的价格观察。通过对历史上(类)通缩时点的GDP平减指数与当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经济仍属于“低通胀”而非通缩。
平减指数:定义与最新数据
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除以实际GDP的商,可以衡量生产法计算下的GDP中各行业的价格情况。相比之下,CPI仅衡量最终消费的价格,PPI仅衡量工业品出厂价格,因此GDP平减指数能更全面衡量全社会经济活动的价格变化(甚至包括一部分资产价格变化),也可用于判断通缩与否。
2023年4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结果,由此可以测算GDP生产法下各细分行业的平减指数同比增速,从而判断各行业的同比价格变化。从各分项来看,当前我国价格出现所谓“通缩”的领域主要是在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平减指数同比下降1.82%,建筑业同比下降0.67%,此外,还有服务业中的信息软件业同比下降0.74%。其余行业平减指数均为同比上涨。整体经济的GDP平减指数同比上涨0.45%,较2022第四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
历史回顾:与平减指数下降的三个时段比较
以连续两个季度GDP平减指数同比负增长作为判断依据,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30多年的历史,我国存在通缩特点的时段主要包括亚洲金融危机期间(1998年第二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期间(2009年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以及2015年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期间(2015年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此外,在2020年第二季度疫情期间,我国GDP平减指数同比也出现了下降,但未连续两个季度。
围绕以上时间段,我们将GDP按生产法分解为第一产业(主要为农业)、第二产业(分为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分为金融业、房地产业、实体服务业,其中实体服务业的口径为剔除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第三产业),分别计算各时间段各行业增加值平减指数的季度平均增速。
一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外部冲击,GDP增速也由危机前的10%以上回落至7%左右。同时,GDP平减指数也出现了连续7个季度的同比下降。从各行业看,农业、工业、建筑业、金融业的平减指数均出现了同比下降,不过实体服务业与房地产业价格表现仍为上涨。整体特点体现为“通缩范围广但核心需求稳”。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受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由2007~2008年的过热迅速转为趋冷,2009年第二、第三季度GDP平减指数出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的同比下降。从范围看,价格下降现象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工业领域,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平减指数仍在上涨,特别是房地产业在宽松政策刺激下再次转为上涨。整体特点体现为“生产部门通缩与资产价格上涨的分化”。
三是2015年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期间。2015年下半年开始我国股票市场由于过度杠杆问题出现流动性紧张,导致股票价格大幅下跌,整体经济受到一定冲击,但GDP平减指数下降幅度较低,两个季度平均降幅为0.3%,价格下降仍然集中在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整体特点为“生产部门通缩与资产价格泡沫破裂”。
四是最近的两个季度。2022年第四季度与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平减指数分别同比上涨0.05%与0.45%,平均小幅上涨0.24%。与上述前三个时间段相比,这两个季度并未出现整体价格的负增长。工业行业平减指数平均下降1.7%,虽然处在收缩区间,但相较前三个时间段4%~6%的收缩尺度依然较小。建筑业平减指数平均下降2.1%,但实际上2023年第一季度降幅已收窄至0.7%。同时,其余行业的平减指数均未进入下降区间,其中实体服务业的平均平减指数为1.6%,比1999年和2015年时间段略低,但从趋势看仍在回暖。
佐证指标:GDP与M2增速缺口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提出,分析通货紧缩要特别强调“两个特征、一个伴随”,即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增长下降,并伴随着经济衰退。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GDP与M2增速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直接比较,所以我们采用GDP、M2同比增速与长期趋势的差(分别代表产出缺口与货币缺口)作为判断依据,其中长期趋势采用HP滤波法测算。
以产出缺口来衡量,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增长压力最大,平均缺口达到-3.43%,其次为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达到-0.53%,而2015年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期间整体经济的波动压力较小,缺口仅为-0.09%。而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在逐步增强,经测算,2022年第四季度与2023年第一季度的产出缺口分别为-1.37%和0.38%,特别是第一季度缺口已转正(意为增速高于长期趋势)。
从货币缺口来衡量,历史上我国三个具有通缩特点时间段的货币增速均高于长期趋势,特别是2009年通缩期间,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以及银行业配套信贷的投放,M2增速高于长期趋势达6.28个百分点。相比之下,近两个季度以来,我国M2虽然增速提升,但仅高于长期趋势0.64个百分点。
主要结论:当前并不满足通缩定义
结合GDP平减指数与佐证指标综合判断,我们认为,1998~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通缩时间较长,范围较广,经济增长出现了一定缺口,基本符合通缩的定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通缩主要出现在生产领域,且伴随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但产出缺口较大,且核心服务业的价格表现偏弱,因此可以鉴定为较为短暂的通缩。
2015年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期间,我国通缩压力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同时伴随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但考虑到基本产出缺口很小,核心服务业的价格表现相对稳定,因此可以鉴定为短暂的类通缩(存在一定通缩特征但并非通缩)。
当前我国经济处在复苏阶段,2023年第一季度产出缺口已经回正,除了工业和建筑业出现价格下降压力外,整体经济和其他领域均未出现平减指数的整体下降,因此当前经济所处阶段应属于“低通胀”而非通缩。■
(责任编辑 贾瑛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