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丰收在望。在河南省博爱县北部的“半架”“花果山”,李子、山楂、早熟苹果等各类果子先后成熟、进入采摘售卖期,初秋的热浪夹杂着沁人的果香,一派丰收景象。
“这两天我们正在售卖的是早熟苹果,共2000斤,不到2天就会销售一空,‘半架’山现在是远近闻名的‘花果山’,不用打广告,朋友圈一发,焦作、郑州等地的老顾客就大批来采购了。”8月9日,博爱县下期城村党总支书记王圈发了一条短视频。
为什么是“半架”“花果山”?
因为这座山名字就叫“半架山”,位于博爱县北部太行山,鸿昌街道下期城村。
“半架山”是一座什么山?
几年前是石山、荒山,如今,是种植15万棵、3500亩各类果树的“花果山”。春季满山花、夏季满山绿、秋季满山果、冬季人劳作。
从荒山、石山到如今花果满山,下期城村用行动书写了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从荒山到绿山
2018年以前,半架山以采矿为主业,生态破坏严重。村党总支书记王圈看着满目疮痍的荒山心疼不已,如何将发展拖累变成发展优势,王圈和村“两委”陷入沉思。
当听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后,王圈瞬间被点醒,仿佛找到了打开大山的钥匙。2018年底,该村召开了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绿化荒山半架山!
2019年初春,王圈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开始垫石修路、覆土种树,修复半架山的战斗正式打响了
“第一步是修路、垫土,那时候这半架山还是光秃秃的没土,我们就拉土,当时拉土就拉了8000汽车,也拉开了我们村治理半架山的大幕,没水,我们买了5辆水车,每车能运10吨水,后来县国土局给我们打了2眼带喷灌的水井,解决了我们的用水问题。就这样,首批11万余棵果树浇水有了保障。”回忆当时的场景,王圈历历在目。
党员带头,群众拥护,打深井,修盘山路,到灵宝、郑州、山东烟台、滨州等地学习果树种植管理技术……克服灌溉、运输、果树选育等一个又一个难题。全村4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150余名党员自发上山,村民热心追随,顶酷暑、冒严寒,清理杂物、整理梯田,誓将荒山变绿山。
此后,村里又利用扶贫、国土等项目资金,在半山腰打了两口490米的深井,修复8公里长的引丹工程转山渠河道,在麻结谷堆、炮楼山等处修建4座蓄水池,拓荒近200公顷、培土造田60余公顷,种植各种树木20万余棵,其中包含了15万棵各种果树,柏树、女贞树5万棵,开垦荒山2500余亩,造田1400余亩。
从绿山到金山
如今的半架山上,集种植、采摘、贮存、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围绕技术引进、完善配套、延长产业链三个环节,引进资金1200万元,实施项目10个;安装了4套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为200公顷果园提供灌溉用水;建设了2座900平方米保鲜库,用于贮存应季水果。去年11月,中央电视台《生财有道》栏目还专门进行了报道。
为方便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下期城村在半架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设置卫生保洁、果树修剪、除草等岗位100余个,人均月收入不低于2000元。
半架山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成了村里的“绿色银行”。2020年以来,每年先后为村集体带来50万、100万、150万元的收入,今年进入盛果期,预计将能带来近200万元收入。
集体的收入必须用在村集体、用在群众上,据王圈介绍,近年来他们建广场、修道路,改善学校环境,发展村办企业,村里浇地、收割种植、化肥、幼儿教育、新农合等全免费,村民享受了集体发展的红利。
荒山变了青山,青山变了“金山”。博爱县下期城村走的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路,而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兴村富民之路。 (琚姣姣 刘瑞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