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9月中旬公安部公布破获跨省地沟油大案已有一个月的时间,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透露,目前征集到的5种地沟油检测方法特异性不强,有关部门将再向社会公开征集方法。[详细]
2009年,“300万吨"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报道就曾引起轩然大波。时间过去了两年,中国“地沟油”第一案得以侦破,“地沟油”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详细]
□ 原料:餐厨垃圾 又脏又臭 掏捞地沟油本来是一种环保的“循环经济”,可以用作生产生物柴油、肥皂等化工品的原料。而近年来,地沟油价格飙升,从2000元每吨涨到5000元每吨,但是还是收不到。[详细]
□ 生产:分工严格 行动诡秘 在宁海县看守所里,面对记者的提问,格林公司总经理柳某依然言辞闪烁“我们把从各地收购来的地沟油进行脱色、脱脂、脱酸、脱臭,准备生产生物柴油和脂肪酸。”柳说。[详细]
□ 销售:牟取暴利 假冒名牌 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副局长王伟标介绍,犯罪嫌疑人为避讳地沟油这一“不雅”称谓,对深加工时的油称为“毛油”,出厂后称为“红油”,销售时称为“米糠油”“棉籽油”;应付政府监管部门时,则称为“饲料用油”。[详细]
□ 问题一:标准缺失 从外观、色泽上看,用地沟油炼制的食用油与正常的食用油很难区分。国家对地沟油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定标准,如果按照现有的食用油标准,甚至会得出地沟油符合标准的荒谬结果。 [详细]
□ 问题二:监管不力 在警方侦破的这起地沟油案件中,在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我们都没有看到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的身影。涉及多个环节的地沟油犯罪往往成为监管盲区。[详细]
□ 问题三:出口不畅 只要有餐厨垃圾就会有地沟油,地沟油原本可以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等化工品的原料,但格林公司为什么要冒险生产食用地沟油呢?“因为我们生产的生物柴油根本卖不出去。各地的加油站不收,我们的产品就没有销路。”柳立国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