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不畏疫情遮望眼,行稳求进方致远

2020-02-07 16:28:07 财经网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李峰

  2019年12月以来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冲击,特别是部分企业和个人生产生活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对一季度的国民经济形成了一定下行压力,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甚至也有一些不必要的恐慌。我们认为,短期的冲击难以避免,但理性地看、中长期看,应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大趋势不会改变。这一方面是在前期“非典”冲击及应对中,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在应对疫情的公共政策制定及执行方面有了更多的经验,相关技术、专业人才、物资储备、生产能力方面较非典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疫情的应对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可以预计防控疫情的斗争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

  一、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未变

  此次疫情是典型的事件型冲击,对经济的短期影响显著,但长期影响会渐趋消退。历史经验表明,消费和服务往往是受疫情影响最为集中的领域。从消费、投资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看,尽管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体波动性不大,表现出较强的韧性。此外,近十年我国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值已占到GDP一半以上。因此,相比于2003年的非典,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从预测数据看,疫情在2-3月将达到高点,预计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会增大,其中消费和服务业影响较大。

  从长期来看,决定我国经济长期趋势的驱动因素并没有改变。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人均GDP已处于中等高收入国家行列,未来要想跨越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再提高是唯一的可行路径。这正是近年来我国系统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逻辑之所在。由此来看,决定我国未来经济长期趋势的不是需求端的涨落,更不是类似此次疫情的随机事件因素,而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四十年高速增长后如何通过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可持续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未来我国经济远景取决于当前的深化改革进程。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系统性风险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技术创新等广义生产要素领域改革正在持续深入推进,这些为我国经济在长期得以行稳致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站在全球格局演进大趋势的角度来审视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才能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二、多部门出台应对疫情举措,未来宏观政策调整空间充足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定调今年“稳”字当头。当前疫情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一季度经济增速出现回落是可以预期的。我国总需求受到疫情短期抑制的情况下,宏观政策上将会合理增加灵活性,以应对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为更好发挥金融对疫情防控工作和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2月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通知内容包括五部分共30条措施,重点是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化对重点医用物品和生活物资生产企业的金融支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正常的金融服务需求,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维护经济稳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持;2月3日,央行开展1.2万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放资金,确保流动性充足供应,并下调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货币政策在流动性管理、引导社会融资成本等方面的调控变得更为弹性,未来也有望引导利率下行。同时,发改委、工信部等也出台了多项举措,要求相关企业扩大产能,保证疫情物资充分供给、大众生活物资价格平稳有序。此外,财政部要求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未来在稳增长方面,也有扩大赤字率的空间。综合来看,宏观政策在应对疫情短期冲击、稳定经济上有充足的调整空间。

  三、需进一步强化基建投资在稳定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在此次疫情影响出现之前,市场对2020年的制造业与基建投资相对乐观,尤其是制造业投资,而房地产投资不被看好。主要原因是,外需有望改善会带动制造业投资回升。1月中美达成阶段性贸易协议,市场对中美贸易预期开始企稳。同时,2019年7月以来,美欧在货币政策上先后开展降息和量化宽松,中国则进一步加大了在基建投资领域的力度,去年11月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先行指标开始改善,全球需求表现出回升迹象,利好我国出口。这些都是带动我国制造业投资扩张的积极因素。但是,当前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与投资预期形成一定制约,也对出口增长短期内形成压力。由此来看,出口与制造业投资增速预期的回调使得未来基建投资在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变得更为突出。去年以来,地方专项债在基建投资领域使用的灵活性不断增加,包括2019年6月开始允许将专项债券作为重大公益性项目资本金,随后又将专项债可作为项目资本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与民生领域相关的10个领域。同时,2019年11月国常会提出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明确可以通过发行权益型、股权类金融工具筹措资本金等措施。为对冲疫情的经济影响,未来基建投融资机制上可能会有更多支持政策出台。

  四、发挥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支持实体经济恢复生产

  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再次就疫情防控工作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组织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企业复产用工保障力度,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积极推进在建项目。金融系统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确保金融服务畅通,支持各地疫情防控,主动作为,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要发挥国有大行等金融机构的担当作用,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优惠服务。一方面大力支持当前疫情防控相关企业的融资需求,积极支持防控疫情急需紧缺的医药、医疗、防护等生产流通企业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抓紧摸排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为旅游、餐饮、航空、公路、铁路等可能会波及的企业所需的金融服务及流动性资金需求做好准备,提供必要支持。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制造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保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合理增速,落实综合融资成本压降要求,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占比。

  其次,大力保障特殊时期的金融需求,做好社会民生服务。保障基本金融服务畅通,及时满足疫情物资采购相关单位和企业的大额现金需求。确保支付清算通畅运行,建立银行账户防疫“绿色通道”,加大电子支付服务保障力度,切实保障公众征信相关权益,畅通国库紧急拨款通道,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最后,保障金融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金融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保障,制定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稳妥开展金融市场相关业务,要保持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的金融机构的正常业务往来,加大支持力度。对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以及疫情较重地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债券发行,建立注册发行“绿色通道”。对拟投资于防疫相关医疗设备、疫苗药品生产研发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建立登记备案“绿色通道”。

  总的来看,金融机构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积极作为,合力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保障防疫项目资金需求与日常金融服务,对疫情相关行业、重点地区加大金融定向支持力度,加强重点领域信贷服务。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判,提前考虑疫情平息后生产建设恢复的需要,进一步增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力促实体经济稳速提质、结构优化。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