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疫情之下做好自己和员工的“心灵守望者”?
采写:本刊记者 庄文静 责任编辑:李靖本期“管理百家”特约观察家:赵然(中央财经大学心理系教授、企业与社会心理应用研究所所长、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主席)
重大危机事件之下,打垮你的很可能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你心里的“伤痕”。
随着新冠肺炎的蔓延,你是不是每隔五分钟就想刷一下手机,总怕自己错过了什么消息;你总是反复地洗手、喝水、坐立难安,焦虑、悲伤、无法安心工作……
在疫情之下,个人和组织该如何摆脱负面心理状态?组织又该如何通过EAP(员工帮助计划),更好地帮助员工获得心理健康呢?
本期“管理百家”特邀中央财经大学心理系教授、企业与社会心理应用研究所所长、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主席赵然,为疫情之下的组织和个人,送来“心灵的口罩”。
1
疫情下的情绪,是一个这样的变化过程
《中外管理》:危机事件中心理、情绪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赵然:在这次疫情来临时,从大年初一凌晨到初十,我接到了8个心理援助邀请,其中有4个是覆盖全国的服务。而此次疫情中接受EAP服务的,不仅有一线医护人员、公务人员、服务业人员等,还有更多普罗大众。在春节期间的热线干预中,我发现80%以上是普罗大众,他们也出现了种种应激效应。
当人遇到重大危机事件时,心理状态通常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拒绝、否认。“这也太匪夷所思了”“别人能感染我?我身体一直很健康”……一开始,人的心里通常是拒绝的。但随着大量事实的披露,发现这件事情很严重时,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愤怒。“怎么会有人这么不负责任”“为什么要吃野生动物?人类受到报应了吧!”随后就是深深的悲哀,所谓“盛怒是难以言表的悲哀”,随后进入了第三阶段——讨价还价。“疫情能不能快点儿过去”“能不能少死点儿人”,其实都是在无力掌控事件时的一种幻想。当这些想法都被现实“击碎”时,就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接纳现实。这时,很多人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比如:抑郁、极度焦虑,甚至诱发躯体的不适反应。最后,适应性良好的人就进入了第五阶段——愿意努力地应对。表现为不再消极以对,而是愿意主动学习和做好防护,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
比如:许多一线医务人员和公务人员,他们的身心状态极度疲惫,可尽管夜以继日地工作,还会有很多愧疚情绪。有对病人,也有对家人的愧疚,而这种愧疚也与每个人原有的“心理创伤”有关。他们悲哀、无助和极度的压抑,使他们处在巨大的情绪压力、身体压力、工作压力之下。
《中外管理》:人们通常认为,应激反应通常是被动、偏负面的 。如何让它产生积极效果?
赵然:应激是由危险或出乎意料的外界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疫情作为一个重大应激源,不同人会产生不同的应激心理反应。
应激预警信号通常表现四个:生理信号——头疼、肌肉紧张、胃痛、心悸;情绪信号——烦燥、消沉、丧失信心、产生疏远感;精神信号——注意力缺乏,对即使无关紧要的事也优柔寡断,健忘;行为信号——失眠、烟酒瘾加大、坐立难安。
在上万个疫情相关的咨询热线中,最常见的问题是焦虑,大概占到50%,而焦虑的背后是恐惧,是对于未知、失控的恐惧;还有20%的咨询者表现是敏感、多疑、担心被感染;还有企业经营者担心企业会受到影响。在咨询者中有30%有严重的睡眠障碍。
同时,有人出现“强迫性”状态:反复地量体温、洗手,强迫自己喝水,甚至会有一些躯体化症状。
应该说,这些焦虑、担心、强迫、悲观等情绪,是一种正常反应,也正是因为人有对未来的担忧,才会让自己更加警惕、采取更多保护措施。
2
戴好“心理口罩”的四个步骤
《中外管理》:那么,在疫情之下,人们该如何调整心理状态?
赵然:首先,我们要知道有哪些因素在影响人的应激反应:第一,认知;第二,应对技巧;第三,个性。
也就是说,如果你对疫情有科学的认识,还有很好的自我保护手段,可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又会情绪管理,同时有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那么你就能游刃有余地面对疫情带来的现实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自己和团队度过危机呢?
第一,获得安全感。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有一个定义,就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因此,第一步要了解新冠肺炎的防护知识,这是最重要心理“安全阀”。很多时候,人是因为未知才恐惧;第二步要主动获得控制感,主动掌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内容、节奏,做好计划;第三步,就是进行自我情绪与身体调节活动。
同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制造控制感”。
以往,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控制感,我知道明天7:30出门,9点前就能到公司;我知道明天会有三个会议;我知道每月15号发工资;我的孩子明年就升小学……“控制感”给人带来的是安全感。
因此,我们要给自己制造控制感,掌控可控的事情。比如:每天列出工作事项,完成后打勾;团队成员每天进行一个视频学习,还要把学习心得上传分享;规定自己多长时间要学习一个新技能,哪怕是学做一道菜、看一本书……
第二,获得平静感。
要树立战胜灾难的信念,在获得平静感方面,我特别强烈的建议大家:停止刷手机,停止刷负面新闻。不妨开始做个“断舍离”,把家里的每一个房间重新清理一下,清理房间的同时,也是在清理负面情绪。另外,要处理好睡眠问题,这是直接和情绪相关的因素。此外,还可以通过冥想、瑜伽、跑步、听音乐等方式,获得平静感。特别是,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有过度紧张和焦虑情绪,首先要接纳它们,与紧张、焦虑情绪共处。
第三,获得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效能感。
如何获得自我效能感?我们要让自己身处安全的地方,做好自我安全防护;获取科学知识;能掌握自我情绪以及调整方法,那么自然就减少了负面了情绪。
在社会效能感方面,我们可以积极帮助他人,加入一个远程助人组织,或者参与慈善活动等。从中可以发现更多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
第四,获得联结感,激活社会支持系统。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如果一个人可以有更多的社会联接、组织联接,并且能在组织中创造价值,那么自然会获得自我价值感。有一个现象,不少企业由于疫情不得不进行远程办公,结果社群沟通更为顺畅和频繁,甚至工作效率还更高了。
同时,疫情之下,正是一个提升自我联结的契机。我们可以认真规律地生活,我们看到朋友圈 有许多人在展现亲子活动,还有许多人厨艺大增,还有人在学习新技能,或者阅读写作,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我有一个社群叫做“亲密关系私董会”,20几个同学在网上讨论:自己心目当中的亲密关系是怎样的?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建立亲密关系的高手?如何去维护亲密关系?大家在做一件事情,会让人在获得控制感的同时,还找到了一种支持。在这样的闲暇里,你跟家人、朋友、伙伴、团队有一种持续的内在联接或支持感,会体验到更大的幸福感。
3
团队领导者,怎样做员工的“心灵守望者”?
《中外管理》:作为团队的管理者,怎样在疫情之下做员工的“心灵守望者”?
赵然:很多时候,人们在危机时刻忘记了关注自己的内心,而一味地被客观现实所干扰。在疫情之下,“员工帮助计划”就是要成为个人和团队的心灵守望者。
作为团队领导者,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激活社会支持系统,利用社群沟通、远程会议,与员工定期及随时沟通;二是尽好领导职责,照顾好团队。比如:特殊时期用不一样的工作政策和福利待遇,让员工感到组织支持,增加对组织的依赖度;三是让工作和生活简单可控。
疫情之下要关注自己和他人——你的目光投向了什么地方?是投向那些“令人烦恼的过去”,还是去投向“百花齐放的过去”?你是将目光投向“惶惶不安的未来”,还是“心驰神往的未来”?
此时,不妨让自己和员工拿出纸和笔,写下在疫情过后要去做的事情和想实现的愿望,静候你们期待的未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外管理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