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底,由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和中信出版(300788,股吧)集团共同策划的《智能与智慧——人工智能遇见中国哲学家》出版上市。赵汀阳、张祥龙、何怀宏、贝淡宁、刘晓力、干春松、陈小平等17位哲学界、科学界的思想家从人工智能这一世界性热点话题切入,观照人类在当下高科技时代面临的全面困境,提倡人类自省、自觉的重要性。
《智能与智慧》为读者们展现了中国哲学家群体对当下智能革命的一次系统的基础性的思考与发问,也包括了人工智能科学家们对哲学家的思考予以的科学的建设性的回应与补充。
当前人工智能的迭代迅速和辐射广泛,促使人类不得不群体思考一些并不遥远的问题:人与机器的本质性区别到底是什么?人性的核心是什么?机器的本质又是什么?将来的生命形态会如何?人机关系的基本框架和原则是什么?机器在智能方面全面超越人类后,人类会对它们失去控制吗?人机的融合是人的异化还是进化?以人为本的各种哲学、伦理和文化框架对转型后的机器与人类还适用吗?而这些是我们提出具体伦理原则和制定伦理框架之前思考一些根本性问题。
工业化时代以来,以欧洲哲学为内核的西方文明引领了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西方思想塑造了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今天的世界秩序。而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形成,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领域,东西方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面对这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秩序的变化,东西方思想家应当共同贡献思想资源。
在此背景下,博古睿研究院自2017年起,邀请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和关注前沿科技的哲学家一起,对“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做了数次头脑风暴式的工作坊,并在此基础上编撰《智能与智慧——人工智能遇见中国哲学家》。书中,哲学家和科学家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如何冲击或补充我们对人和机器本质的理解?人机关系的前瞻?我们希望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学习或采用哪些人类的价值观?中国哲学的未来方向是什么?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即“中西学交融语境下的哲思”“人工智能带给儒释道的挑战与机会”和“科技哲思”,共计30.3万字。17篇学者文章覆盖了新科技时代的问题意识、前沿科技的思维方式,凸显了对非人类中心主义、唯变所适的方法论的推崇,以及对人类自省、自觉的重要性的强调。
主编宋冰在序言中谈到:“本书中大部分哲学家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带给人性和人类社会的长期性思考”,“当下人工智能对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已初见端倪。即便前沿科技的发展颠覆人类价值观、思维方式甚至我们组织社会的方式和方法仅仅是小概率事件,但鉴于影响的深度、广度,哲学界和思想界开始思考并提出新理念、新思想似乎是负责任的做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