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最新|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六大看点 GDP目标亦喜亦忧 新基建上位

2020-05-22 13:42:46 证券市场红周刊 

文 | 牛锋

编辑 | 承承

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倍受瞩目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炉。由于本次“两会”召开时间推迟两个月,各个部委对2019年的关键数据已做披露和解读,所以此份《政府工作报告》增量信息较为有限,内容更为“浓缩”。看点在于,市场对GDP目标亦喜亦忧,货币政策引导符合预期,赤字率与特别国债处于预期下限,新基建上位,创业板注册制,房地产税未出引导,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税推出需再择机。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一、关于GDP 目标,政府工作报告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二、关于货币政策指引,将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三、关于财政,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四、 关于新老基建。1.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万亿元, 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 “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2.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3.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

五、 关于区域战略,要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

六、关于农业,要着力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力防治重大病虫害。深化农村改革。恢复生猪生产。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压舱石”GDP目标符合定性判断

不符合定量预期

GDP目标引导令市场喜忧参半。因经济持续下行,在去年(2019年)的政府报告中,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6%~6.5%)。今年,因突发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强烈冲击,经济大势并不乐观,对GDP目标并没有给明确区间。

华宝基金投资总监副总经理李慧勇在接受《红周刊(博客,微博)》记者采访时就表示,GDP目标是定盘星,是压仓石。当前局势与以往不同,此前我国经济经历的是“换挡期”,逐渐由求量转向求质。但今年全球经济步入衰退几乎是确定无疑的,但程度的确还无法确定,给我国带来避无可避的压力与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影响,“所以,面对这种形势,继续追求质量而非速度的‘六稳’‘六保’、努力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既有继承也更优先。其次需要量化指引,保持今年经济增速好于世界经济势头就是可取的。”

表1 此前5年政府工作报告宏观目标定调与本次部分预期

来源:WIND,证券市场红周刊综合

至于CPI,业内对其目标的预期分歧不大,或较去年提高了0.5到1个百分点。在全球工业需求可能会在中期滞留在负增长区间,保持居民消费是对抗通缩实现GDP目标的支撑。“CPI目标会适度上升。‘猪肉、原油’对货币政策的压力已成为过去,特别是随着国内疫情平稳,我国的农产品(000061,股吧)供给日益稳定,CPI 目标超预期的概率不大,物价不会大幅波动。”李慧勇如是说。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强调了稳定农产品供应。

2016年、2019年GDP目标修复性引导,成为那两年A股先抑后扬的基础大背景,如今,政府对GDP目标的引导令市场喜忧参半,引起二级市场短线情绪波动,从今日盘面表现看,沪指早市一度下跌了0.8%。

表2 前5年GDP目标指引与A股走势对照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货币政策引导符合预期

在过去的两年中,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货币政策的定调变得更为灵活,对M2及社融规模已不给出具体数字,取而代之的是“合理增长、与名义GDP增速匹配”。

李慧勇指出,自疫情以来,跟踪经济形势的中央政治局高规格会议的频次更高,观察货币政策变化的频率已完全不像过去以季度为观察周期了。过去的“换挡期”要求货币增速和 GDP增速相一致,现在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则会保持比GDP增速略高一些。

表3 此前5年政府工作报告货币、财政政策定调与本次部分预期

来源:WIND,证券市场红周刊综合

赤字率和特别国债处于预期下限

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了今年拟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赤字率与特别国债安排处于市场预期下限。

最大焦点是赤字率,其涉及“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问题。为应对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复苏,机构此前也普遍预计政府可能会大幅提高政府赤字,赤字率很可能超过传统意义上的3%安全线。但是提高赤字规模后,如何筹资成了最敏感问题,毕竟雪藏已久的特别国债终究也只是临时性为财政“补血”的措施,大笔加码的地方专项债也不属于新的增量。

最近,业内关于我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刷屏。因宏观压力上升、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等原因,财政收入明显下滑,发债筹资面临困难,现有的货币调控手段已不能满足所需,大家认为央行不如“大刀阔斧”去直接购买国债,但问题在于,可如此一来则相当于央行直接QE了,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相关规定,央行不得认购或包销国债,即央行不能在一级市场上直接认购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但可以在二级市场接受金融机构的抵押并释放资金。

表4 财政压力沉重:今年1-4月的财政收入加大对支出的拖累

来源:WIND,证券市场红周刊

就此,李慧勇认为,赤字率安全线为3%是上世纪90年代,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提出的。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赤字率不超过3%就是稳健,而超过3%就不稳健。一切皆以需要而定,(财政)需要扩张就扩张,反之亦然。市场不必对“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过度解读,实现赤字率不成问题。至于主要用来弥补财政资金缺口的特别国债,上次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了,细节在于发行额度批次和额度而已,不会有悬疑。

地方政府专项债目标低于预期

新基建重要性提升

政府报告指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略低于业内预期。

李慧勇认为,按照我国的财政惯例,地方债在“两会“程序之前提前下达,规模不得超过当年额度,“两会”之后就根据情况部署。此前,机构普遍认为专项债有较大提升空间,如兴业证券(601377,股吧)研报就认为赤字率提升,特别国债更可能是弥补财政资金缺口,这都有助于消除财政紧张对基建资金面的拖累。从2018年开始,不计入一般公共支出的专项债是基建投资最主要的增量资金来源,从今年专项债用途来看,将会大幅提升基建领域的投入,预计投入资金将处于1.8万亿元至2.4万亿元之间,对基建投资的拉动为6%~9%,是2020年基建最主要的增量资金。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本次将新基建建设置于了“三支箭”之首,具体提到“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 “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

值得注意是,新基建此前并不像老基建那样拥有专项债为后盾。就此,李慧勇特别指出,今年要稳经济,既要稳住消费也要靠投资,基建是主要的抓手,包括“三支箭”,第一支是传统的“铁公基”,第二支是 “旧改”了,第三支就是新基建,可以预期这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但国家对新基建的扶持不能以对老基建的扶持标准去看待。对于盈利属性明显更强的新基建,要尽可能的以市场化运作为最优,鼓励企业去做。对于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的新基建产业,才需要政府亲力亲为,国家设立相关新基建大基金,分期去投。“但这不属于地方债一类的财政行为,而是一种产业行为。”李慧勇如是说。

中信证券的研报也认为,“十三五”即将收尾,“十四五”期间将至,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主题。在这个框架下,产业结构更多向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转型,以新基建作为抓手,大力发展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车联网、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新经济业态。今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今年要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擘画蓝图。

全面注册制推出可能加速

房地产税未被提及

在今天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资本市场投资人最感兴趣的全面注册制和房地产税推出的问题。对于注册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李慧勇认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更多的取决于其自身的基本面和成长性,而不会随上市制度的调整而变。核准制时,上的慢一点,但好公司依然是好公司。科创板的成功实现了资本市场验证,为创业板施行以及时信息披露为特征的注册制打下基础,我觉得推出注册制预期不变,正当其时,这种更多元化的上市标准,以后肯定要扩大到中小板和主板,让优质公司的价值获得资金,加速淘汰不好的公司。

虽然房产税在本次报告中未提及,但李慧勇认为,该税种是一个有利的财政税收工具,也是有效楼市调控工具。房地产税必然是要征收的,迟早要推出。但我认为短期内还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出台还不够成熟,其牵涉到千家万户,而且曾经在重庆和上海试点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所以大概率采取一个非常审慎的态度、在一个更合适的时机去推进。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