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爆发以来,尤其是农村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产品滞销让农民朋友叫苦不迭,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洪湖市约有17091吨鱼、1000吨莲藕出现了滞销;湖北省潜江市约有30000吨小龙虾虾苗、8834吨成品虾出现了滞销……然而这只是这次疫情中滞销农产品(000061,股吧)的两个缩影,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产品滞销波及到了各个品类:广西的百香果和沃柑;四川的猕猴桃和丑橘;陕西的苹果;重庆的脐橙;山东的蔬菜……
应季的农产品几乎无一例外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产品滞销对农民造成了沉重打击。这能难得到我们聪明的中国人吗?许多滞销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上架即“秒光”,例如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和淘宝主播
组成的“小朱配琦”,迅速成为现象级“带货组合”;而人民日报则创下单场2.26亿元的为湖北带货新纪录;在陕西,总书记在淘宝直播间点赞的柞水木耳成了爆款,一夜卖出24吨……
近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其中提到:“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这样一来,通过电商直播卖货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如果让农民都入驻电商平台,不也是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创业的好方式吗?如意算盘打得好,到了实际中可还真不一定!
我们虽然看到了“小朱佩琦”、人民日报、总书记点赞这类优秀案例,但是实际上,在当前农村电商中,依然存在诸多典型困境,阻碍着农民“触电”:首先是认识问题,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电脑普及程度依然不高,即便拥有电脑,也仅仅只是用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等,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山区,甚至都未能普及智能手机,大部分农民不知道如何利用电脑和手机“开店”,农民心中电商相关的意识薄弱,整体氛围欠缺,无疑这给农村电商的建立及发展带来了最大的困难;其次是认可问题,电商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加上农民习惯了面对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方式,这种风险便在农民心中放大,又加上农民每年的收入十分有限,难以承担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十分惧怕风险,因而不敢去尝试电商这一新型的交易方式,一些农民认为依靠传统渠道解决销量问题就行了,自己身边也没有做电商的朋友,自己也不愿意尝试电商。
快手、抖音、淘宝、拼多多等平台纷纷开展“抗疫助农”、“吃货助农”等频道,“触电”成功的农民真是尝到了甜头,那么能不能让原先不认识、不认可的农民也享受到这样的电商红利呢?当然可以!
首先,要解决农民观念落后与自身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信息化、电商的宣传,让农民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比如传统的刷墙或拉横幅,或者是组织农民观看观看带货直播等方式,迅速普及电商知识,提高电商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契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并引导农民亲自操作,让农民参与后能学习到有用的技能。
其次,通过建立农村电商示范村镇及相应产业体系,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通过联系引进电商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社等第三方群体,为其提供操作空间和发展平台,打造电商完整产业链,解决供货、销售问题。村委进行入户宣传,增强农户对第三方群体的信任,提高农户的参与农村电商的意愿,促进村里经济增长,通过对外宣传和示范效应,带动更多村真正深入地参与电商。
再次,要选准特色农产品,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
在种植手段不合理、技术条件欠缺时,农地肥力会因不合理开垦而下降,农户抵御灾害的能力削弱,从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保证农产品的产量、质量是参与电商途径的前提条件。
最后,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电商企业、引进电商人才
发展电商的重点之一在于包装、宣传、销售等营销环节,这就需要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支持、补贴政策,引进电商企业和电商人才,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电商企业和电商人才的良性发展终将惠及作为产品供给方的农民,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启真阁。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