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今年,上海更是相继出台了相关措施,在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今年,上海迎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阶段性收官之年。按照要求,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国际金融中心可为货币国际化提供必不可少的市场平台,而货币国际化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货币条件。央行行长易纲曾在2019年陆家嘴(600663,股吧)论坛上明确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来一定是基于人民币资产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加速建设已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积极成效,上海正逐步形成包括交易、清算、结算、支付等在内的完整金融生态链,人民币计价体系初步建立。今年,上海更是相继出台了相关措施,在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时值2020年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召开之际,站在新起点上,市场更关注、也更期待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与人民币国际化如何携手前行。
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积极进展
随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积极进展。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SDR(特别提款权)权重货币、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且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需求显著增加。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总量增加至6.41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15657.01亿元,同比增幅达32.3%。
人民币投融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比如银行间债券市场加快对外开放,银行间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范围、发行主体类型及业务范围等不断扩大,准入管理流程逐步简化;资本市场中,近来MSCI(明晟)、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指数纷纷将A股纳入并不断提升权重;QFII/R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规则持续优化,并于今年5月取消额度限制。
“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兴业银行(601166,股吧)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记者称,“这意味着,资本账户开放的程度大幅提高,可通俗地理解为海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购买债券和股票不再有总量的限制。”
央行上海总部的信息显示,今年5月份,新增12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5月末,共有828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450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548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170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此外,黄金国际板功能也有所提升,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铜、镍等多个期货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原油期货成交量居全球第三位;同时,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价格”持续扩容,“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银”、“上海铜”等以人民币计价的基准价格相继推出。
更多改革创新正在路上
此前上海曾借助自贸区金融改革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稳步发展,在自贸区创新设立本外币一体化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率先建立宏观审慎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制度。到了今年2月,上海市政府联合多个部门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通过在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比如,便利新片区内跨境人民币的结算业务、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试点、试点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等。
再如,市场方面,继续扩大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备案入市,丰富境外投资者类型和数量;逐步推动境内结算代理行向托管行转型,为境外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多元化服务。
《意见》还特别提到要发展人民币利率、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研究推出人民币利率期权,进一步丰富外汇期权等产品类型。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兼学术委员会主席李扬对第一财经表示,这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大亮点。“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不仅能丰富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配置,还能有效对冲汇率波动的风险。对于货币而言,本币市场的深度是成为国际货币的关键。如果货币市场中没有衍生品,那么就意味着没有避险工具,不利于国际机构进行资产配置,进一步则不利于国际化。”
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更多改革创新还将推出。有观点提及,上海要加强在岸和离岸市场的互动发展,即支持离岸市场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除了香港以外,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悉尼等地区人民币离岸市场也在加快发展。下一阶段,上海需积极开展与其他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交流、互动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