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消费方面,2020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恢复滞后。其中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月收窄1个百分点,回升力度放缓,主要由于高基数背景下汽车零售同比大幅回落8.2%。
进入6月份,消费市场复苏加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26亿元,同比下降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9%,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相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总额11.4%的降幅来说,6月份的消费数据恢复明显。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其中二季度增长3.2%;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56亿元,同比下降11.4%,二季度同比下降3.9%。相对整个经济形势的恢复来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恢复力度较弱,下半年消费市场恢复还任重道远。
食品烟酒消费增长最快
2020年上半年,居民在食品烟酒方面的消费增长最快,增速为5%,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1.9%。食品类刚需消费在居民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增加,恩格尔系数重新回到30%以上。
食品类消费是2020年上半年最核心的刚需消费。尽管2020年上半年餐饮消费市场不太景气,但居家办公和做饭的人在变多,以米面粮油为代表的民生必需品消费始终保持增长。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618期间在各大细分品类中,粮油调味产品增速位居第一,进口食品、饮料冲调、茗茶、休闲食品分列2-5名。
对于具体品类的消费增长,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沈建光分析称,6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跌15.2%,跌幅继续收窄;化妆品、通讯器材、家电、办公用品等同比明显回升,饮料、烟酒维持高增长,或与6月购物节刺激有关。上半年线上消费增长较快,实物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3%,占社零总额比重进一步升至25.2%。
随着五六月份经济社会活动的恢复,化妆品和服饰消费增速明显。从细分品类的消费数据复苏情况来看,6月份化妆品、食品、饮料类消费增长较快。其中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速为20.5%,相对今年1-2月全国化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4.1%的降幅来说,有明显恢复。另外服饰消费复苏明显,6月份的服饰消费同比去年下降了0.1%,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一个影响化妆品消费的变量就是年中大促。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的618电商大促中,化妆品都是其中的核心品类。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在年中618和年末“双十一”囤化妆品,所以今年6月份化妆品零售额20.5%的高速增长中,电商促销起到了不小的拉动作用。
尽管2020年上半年,中国的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零售分别同比下降23.6%、14.1%和14.4%。但以化妆品为代表的品类,借助电商直播等网红带货的路径,消费恢复迅速。
哪些行业加快复苏?
沈建光认为,上半年中国经济面展现出了较强韧性。展望下半年,供给、需求恢复并不平衡,中国经济复苏力度或有所放缓。在消费方面,2020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恢复滞后。其中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月收窄1个百分点,回升力度放缓,主要由于高基数背景下汽车零售同比大幅回落8.2%。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上半年教育文化娱乐、餐饮以及旅游消费等行业复苏还是很缓慢。不过近期一系列利好消息陆续释放,上述行业或将迎来快速恢复。
6月份餐饮收入3262亿元,同比下降15.2%。北京朝阳区一家中高端餐饮门店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截止到6月上旬,他们的门店客流量已经基本恢复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但近期客流又有所减少,因为市民有意识地减少了堂食聚餐。
教育文化娱乐方面,按照国家统计局划分的八大类消费支出中,2020年上半年降幅最大的是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上半年很多线下培训机构暂停营业,电影院没有开门,线下娱乐演出活动减少,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上的消费也自然会减少。
不过,7月中旬,包括电影院、线下教育培训机构复工的利好消息陆续释放。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发通知称,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另外7月份以来,国内多个地区陆续公布了部分可以恢复营业的线下教育培训机构名单,线下教育培训也在有序恢复。
旅游市场方面,7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通知称,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去哪儿网总裁勾志鹏对此分析称,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旅游产品,跟团游将带领整个旅游行业实现全面复苏。
从对影响消费市场较大的汽车类消费来看,2020年上半年,汽车类零售额同比下降15.2%,降幅比1-5月继续收窄,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5%,占比继续呈现回升态势。6月,汽车类零售额同比下降8.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依然高于上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11.2万辆和1025.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6.8%和16.9%,降幅持续收窄,总体表现好于预期。
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多个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另外,消费者“购买私家车辆,减少公共出行”对市场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近三个月汽车消费开始释放,但能维持多久还需观察。
(作者:周慧 编辑:包芳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