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稿件和新媒体作品,解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敬请关注。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直指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而高质量发展则是我们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上,“坚持新发展理念”被进一步明确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再一次指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关乎社会发展全局,是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遵循,也是我国实现“强起来”特别是经济“强起来”的科学指引,展现了新时代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历史逻辑:新发展理念是实现“强起来”的重要遵循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特定的发展阶段催生出特定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科学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始终致力于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从我国的发展实践来看,发展理念变迁呈现出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路同向而行的特征。在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如何迅速巩固革命成果、集中力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站起来”历史任务的关键。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详细论证了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成为我国在“站起来”阶段科学的发展理念。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化了对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辩证关系的认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着眼于经济发展和“富起来”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白猫黑猫论”“先富带动后富论”等一系列独具创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理念。然而,改革开放在带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影响了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唯GDP的发展目标、单一的政绩观等都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发展困境倒逼着发展理念的深层次改革。
由此,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既是新时代我国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的科学指南,也是实现“强起来”的重要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区别于以往将经济作为单一衡量指标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在内生动力、方式方法、可行路径、目标任务等方面都为我国的发展规划了蓝图、确立了坐标、指明了方向。
二、理论逻辑:新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催生出的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指南。
新发展理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看做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主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是要解决为什么人、由什么人享有的根本问题。可见,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有深刻的民生意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也必然遵循着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对更好发挥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指导作用提出了高层次要求。
新发展理念是更好完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行动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完整体系,充分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但当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制度优势还尚未完全转化为治理效能,仍然存在着总体布局与子系统间相互割裂、合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发挥新发展理念在完善总体布局中的理论引领作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以创新发展理念激发结构优化的内生动力;以协调发展理念提升总体布局和子系统要素间的协调水平;以绿色发展理念增强总体布局的可持续运转能力;以开放发展理念促进总体布局的内外联动;以共享发展理念实现总体布局建设效益的全方位宽领域共享。
新发展理念是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指南。完善的治理体系与强大的治理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从治理体系来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治理体系尚未被完整构建;从治理能力来看,有的地区的党员干部对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入,存在着创新能力不强、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深化认识、增强能力,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对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指导作用。
三、实践逻辑:新发展理念是实现“强起来”的必然选择
从实践逻辑来看,实现“强起来”的目标,深刻理解并落实新发展理念是纾难解困的关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具有关键意义的过渡期,也是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期。
因此,首先,要通过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坚持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解决深层次结构问题,以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产业模式升级换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无论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还是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特别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都需要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近年来,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中国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从载人航天技术、蛟龙号、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化、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再到超级计算机、领跑世界的5G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绿色发展,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使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自然环境蕴含着巨大潜力的经济价值,通过升级改造高耗能、高污染、效益低的传统企业,支持发展保护环境、科技含量高、环保节能的新兴产业,从中获取综合效益,从而保证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未来方向,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对外开放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到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提升到99.1万亿。1980年,我国人均GDP约30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左右;2019年,按照现价美元估算,我国人均GDP大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中国人民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加要坚定不移推动对外开放,对内构建并完善相对公平的竞争制度,破除各种形式的垄断和歧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对外积极调整开放战略,实现内外联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其次,要通过新发展理念促进高水平治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对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方面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补齐治理短板,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在治理过程中兼顾区域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间的平衡关系,实现区域间的联动发展。
对于发展不充分问题,要清楚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若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要注重拓展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与外延,创新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仅要在共享发展中实现治理现代化,更要在治理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形成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的发展格局,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理念为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提供了科学思路,是实现“强起来”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紧紧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作者: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基地主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邵彦敏)
(动图:孔鹏)
相关阅读:
【实践新论】中国道路的世界性贡献
【实践新论】向上向善“大爱之情”化解全球抗疫价值纠结
【实践新论】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新型智慧城市
【实践新论】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关键之举
【实践新论】进一步开放市场 促进形成“两个循环”
【实践新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实践新论】疫情下的社会治理需要用好内生和自发的力量
【实践新论】战“疫”+战“贫”:新时代社会革命的加试题
【实践新论】弘扬抗疫精神 迈向民族复兴新征程
【实践新论】智理·制理·知理:城市治理现代化应有之义
【实践新论】“数字中国”是通向美好未来的金桥
【实践新论】探索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新路
【实践新论】切实用好消费扶贫之力
【实践新论】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是关键
[ 责编:李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