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产品中心思维,银行真正开在线上,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2020-10-26 11:31:03 和讯名家 

近年来,延续移动金融战略,持续发力移动端已是各家银行的基本策略。这让每年下半年都是多家银行发布手机银行大版本更新的重要时间段。

仅在7月份就有多家银行的APP有大动作。比如,工行针对县域客户,推出手机银行美好家园(博客,微博)版;江苏银行2020版手机银行APP突破以往的平台格局,简化用户的进入门槛;浦发银行(600000,股吧)APP新版本对理财、资产归集、账户查询等页面进行客户体验优化;保定银行正式推出新一代移动银行客户端4.0。

5G消息的探索、智能金融的应用、个性化定制的需求,非接触零售业务的服务,以及开放银行的场景拓展等都会是手机银行近期角逐的焦点,而支撑这些需求的,除了政策引导、制度规范,以及银行自身的软硬件积累以外,部分手机银行还得到了金融云的幕后协助。

在移动金融需求如此旺盛的当下,金融云在幕后能做什么?用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的话总结:帮助银行做好金融新基建,助力金融机构夯实内功,重塑、升级金融服务渠道,让金融服务体验是面向未来的。

腾讯金融云总经理 胡利明

银行具体如何在移动端深化数字化转型?商品交易高度依赖互联网和数据的新业务模式下,未来会有哪些新趋势?胡利明做了如下判断:

客户体验:5G和物联网的逐步兴起,客户的移动端体验会有更丰富的变化,即,终端的泛在化。除了手机以外,像眼镜、汽车、手表等终端体验会有很大变化,会有更多的交互方式,并逐步融入到金融场景当中。

产业端:各个行业和金融服务对接之后会产生数据,数据和实体融合,风控、营销、客户体验和智能化体验得以实现,产业智能也会嵌入到金融服务中。

基于这两点判断,胡利明认为,金融云应该在金融新基建和数字新连接方面发挥作用。金融新基建是帮助金融机构夯实内功,把技术的底座准备好。数字新连接是帮金融机构做整个渠道的重塑、升级,让金融服务体验是面向未来的。

金融云如何提升银行移动端的用户体验?

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在接受中国电子银行网采访时表示,部分手机银行的体验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主要原因是,对于很多银行的APP整体而言,看着很像是在兜售一个产品,是以金融产品为中心,不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而互联网公司做产品往往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基于这个问题,他认为,金融云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银行的移动端渠道进行改进。

第一,帮银行打造微信小程序矩阵。因为小程序矩阵特别轻便,方便运营,银行甚至可以构建自己的私域流量。通过小程序矩阵的方式,银行服务可以更便捷地触达C端的用户。用户不用下载APP,直接打开就能用,也不用更新,转化率会往往比APP高很多。

第二,构建虚拟银行营业厅。虚拟营业厅可以让银行通过虚拟的方式来做柜员的事情,相当于把银行真正地开在线上。

第三,在移动端搭建银行客户经理小店。开在移动端的银行客户经理小店可以把每个客户经理对用户的连接力量发挥起来,然后通过互联网运营和营销手段,将社交裂变的效果做到更好。

第四,一些新尝试和体验。虚拟人的应用和移动端的投资教育类小游戏,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做流量吸引和转化,用户体验不再生硬。

具体在银行应用方面,金融云还可以帮助银行做一次性开发,多终端发布,包括安卓、iOS、H5、小程序,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银行移动端产品的开发效率,还能有效提升用户体验。某家银行使用金融云之后,新上线的APP在一个月之内提升了30%的活跃度,半年多时间,活跃度提升了两倍多。

银行的就是银行的,谁也拿不走

与互联网公司合作,银行还在担心什么?开放银行到底开放的是什么?金融业敏感的数据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胡利明认为,在遵循制度合规,规则透明的前提下,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不会让自身的数据受到威胁。即使是开放银行或开放金融,其开放的是开户、存款、转账、理财、信贷等金融业务,而不是将数据贡献出去。之所以要将业务开放出去,是因为银行可以结合这些业务渗入到更多的场景当中,比如别人的APP,或企业微信等。

现在,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比较常见的合规做法是通过联邦学习的方式去做一些金融科技的创新。在这种方式下,银行的数据是不用出库的,也就是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建模和业务场景合作。这样做既可以保证金融和服务模式创新,做足差异化,又保证业务合规。

再者,因为金融云和银行之间主要是基于业务场景层面的合作,本身不涉及数据跨企业的情况,所以银行只要植根于自己的企业生态链或供应链金融业务即可保证自己的业务特色,不存在谁替代谁或消灭谁的问题。如此,银行的就是银行的,谁也拿不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子银行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