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让全球健康体系建设与共治成为全球瞩目话题。
在近日于上海奉贤举办的2020浦江创新论坛特别论坛——首届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上,众多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界专家和精英展开跨界对话,深度探讨全球健康体系建设价值以及实现路径。
全球健康挑战形式严峻健康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2020年疫情的发生,让人们深刻意识到全球健康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在论坛致辞时表示,2020年,全球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疫情波及210多个国家地区,影响了70多亿人口。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打赢打好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是全球合作抗疫的当务之急。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深中国战略顾问、北京代表处代理负责人戴维仁也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全球正在遭遇严重的挑战。
他说,一直以来,全球关键健康指标稳步向好,五岁之前死亡的儿童越来越少,因分娩而死亡的女性数量也稳步下降,越来越少的家庭挣扎在温饱线,越来越多的女孩可以去上学。
“如今30年的稳步发展却突然陷入停滞,如果我们不能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开展合作,那么世界将面临急剧的倒退。”戴维仁说,盖茨基金会上个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新冠疫情使4000万人重新陷入贫困,全球儿童疫苗接种率原本已达到84%,而今却倒退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短短25周的时间让25年的努力付之一炬。
他进一步警告说,新冠肺炎正在迅速抹煞社会和经济平等方面取得的来之不易的进步,加深种族、地域、性别和财富鸿沟。当前人们面对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如何重启进步,让世界回归正轨。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此前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就疫情的健康挑战和健康管理发表深刻观点。
此次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上,薛澜教授发表了题为“风险治理导向的新冠疫情防控”主旨演讲。他指出,全球健康治理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局面。疫情发生后,往往是各种政府组织、专业组织、社会组织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是谁都没有完整的控制权,最终因为观念的不一致、利益的不一致,最终导致危机的解决难以达成统一的解决方案。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有力地证明薛澜教授教授的观点。事实上,不仅是疫情和流行病,全球健康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此间,有观点就认为,疫情终会成为过去式,但妇女儿童、弱势群体的健康等诸多全球性健康问题依然存在。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药物发展室主任俸灵林指出,中国人工流产的状况是,2018年预计实际的人工流产数量有1400万,这意味着国家每年孕育新生儿的数量和被终止妊娠的胎儿数量相近。重要的还有,流产对妇女健康影响非常大。因此有效避孕、维护妇女生育权等依然任重道远。
在众多专家看来,推进全球建设体系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只有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才能更好佑护人类共同的健康、安全与幸福。
以合作推进建设与共治
如何才能有效实现全球健康体系建设与共治?与会嘉宾给出了各国通力合作的实现路径。
戴维仁认为,全球挑战需要全球的解决方案,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平等、合作。他说,应对疫情需要科技创新,但仅靠产品创新是无法遏制疫情的。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成为大流行中岿然不动的堡垒。消除疾病威胁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每个地方都消除它。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缩小富国与穷国之间的疫苗鸿沟。
“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合作是如此至关重要的原因。”戴维仁表示,全球合作要加速开发、生产、公平获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以便能够共同战胜这一大流行病,使世界回到全球健康公平的轨道上。
薛澜也强调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他说,全球健康治理需要各个国家的通力合作:首先要加强全球卫生健康领域的科研工作。治疗的药物研制生产要大量合作,同时疫苗的研制生产配送,尤其是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要加强合作;其次要加强应对疫情的合作,要研究各个国家防控策略,加强防控策略的沟通,把不同国家好的做法整合起来制定策略;再者要协调制定各国人员货物的标准,各个国家控制的风险水平不一样,人员货物交流采取什么样的基本标准,需要探讨和研究。
中国疾控中心高级顾问Lance Rodewald表示,应对疫情,全球正在加紧合作。病毒无国界,保护全世界人民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全球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各国可以分享知识,分享免疫流行病学的知识和发现,以及疫苗的研发。接种政策等。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 秘书处助理执行主任聂晓伟称,疫情发生之后,该机构某资源环境研究所,创新性将资源环境未来的走向的数据模式分析方法应用到疫情分析和预测中。当前,这一方法已经对包括ANSO41个成员国家和3个科学机构进行了很好的疫情预测。
聂晓伟进一步说,应对疫情不光是医学领域的工作,更重要的涉及到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事情,需要跨学科的合作,需要全世界的科学界联合起来合作,共同抗击疫情。他建议,涉及全球的疫情,是对国际合作的一个考验,需要各国联手应对,要建立全球疫情的联防联控的应急合作机制;还要有突发公共卫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此外,包括病毒序列在内的疫情数据平台建设也至关重要。
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首席代表Craig Anderson也对科学界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他说,过去传统应对疾病的方法都是以各个学科单独开展的,如孤井一般。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健康问题是多重叠加的,所以现在的医疗体系必须是要非常有效的对多种疾病进行管理;要对健康体系进行重组,以保证对于多重疾病进行有效管理,因此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就更大了。
世界健康基金会中国区总监、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徐健蓉则以实践案例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是上海与世界健康基金会的合作共建项目,建院后,基金会将更先进的技术、知识、设备引进医院,如今医院的小儿肿瘤专业、小儿心胸外科专业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真正实现了护佑儿童健康的共建初衷。
PATH(帕斯适宜卫生科技组织)全球副总裁、首席科学官,世界卫生组织疫苗产品开发顾问委员会主席David Kaslow则在论坛上表示,注射疫苗是应对流行病的有效手段,但疫苗后期研发的局限性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我们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尤其是来自政府部门的承诺和努力,因为这些疫苗并不是高收入人群所面对的疾病挑战,他们可能不愿意或者很少来购买,而众多中低收入人群却需要疫苗。”David Kaslow指出,此外,在临床研究方面,还需要有创新的路径来获得资金并推广疫苗。
“接下来的疫苗十年当中,我们怎么办?我们的确面临很多限制性的因素,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我们都要考虑如何实现可持续、可负担得起的疫苗供应,来满足中低收入国家人群的求。”David Kaslow最后的发问引人深思。
他给出的答案则是——只有伙伴关系才可以让人类走向未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