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论述的一脉相承。“全面”二字内涵丰富,既体现了乡村振兴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又指向下一阶段将往扩面提质方向发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其中,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我们应坚定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红色文化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其中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和革命优良传统等精神内涵,是乡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源泉。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一要加强对革命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事迹精神内涵的宣传弘扬,为广大农民群众确立标杆、树立榜样。二要大力创作以农业农村为背景的红色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引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共鸣,使他们在接受视听艺术享受的同时受到文化的滋养。三要大力开展以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为主题的文明示范村等乡风文明创建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切实把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和农民精神家园建设好、使用好,走好文化兴村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拓展红色产业链条,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合理利用,能够促进城乡红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延伸红色文化乡村产业链,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在这一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制定完善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找到红色文化资源合理挖掘利用与乡村振兴的对接点,夯实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比如,可考虑引入各方资源要素,参与红色文化相关产业的开发运营,用整体性、一体化的思路整合现有资源;重点抓好高层次红色教育培训项目建设,拓展提升红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等。
加强红色遗迹设施的保护利用,走好生态兴农路。许多革命老区地处偏僻山区,经济基础薄弱、生活条件落后。但同时,这些地区又往往可能拥有自然生态优势、革命历史文化优势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等。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加强对红色遗迹等建筑、设施的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助推乡村绿色生态发展,以“红色+民俗”“红色+生态”“红色+美丽乡村”等特色化的建设和发展模式,打造宜居宜业的红色文化生态特色村,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依托红色基因传承,加强基层党建引领。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传承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的各类资源要素,要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理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体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条例,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确保乡村振兴各方面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红色文化教育,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持续强化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对于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要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创新工程研究基地研究员 邓凌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