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是全国拥有咖啡店最多的城市。近3年里,上海新增咖啡相关企业1427家,其中557家与进出口业务相关
一面墙,中间凿出一个洞,就成了一家咖啡店的门面。位于上海永康路上的“熊爪”咖啡店最近火了。
当然,火的不只是独特的门面,还有那只会把咖啡从“洞口”递给客户的“熊爪”,以及这家咖啡店背后与残障人士相关的暖心故事。
这家网红咖啡店诞生于上海,绝非偶然——这是一座独具海派文化基因的城市,也是引领全国“首店经济”发展的创新沃土,既吸引了全球各大产区的咖啡豆云集于此,由此成为全国拥有咖啡店最多的城市,也让“首店效应”成为了魔都商业的新名片。
这里有全球最大的星巴克烘焙工坊,有几乎整条街都是网红餐饮店的永康路,还有展示了全球最贵咖啡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更让咖啡控们兴奋的,是越来越多元的咖啡品类和品牌,正在通过进博会及“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进入魔都,并辐射至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千亿市场。
3年新增近1500家
从2018年至今,进博会已举办了三届,溢出效应逐渐释放。
根据启信宝的统计数据,近3年里,上海新增咖啡相关企业1427家,其中,557家与进出口业务相关。
受疫情的间接影响,上海近1年里新增的咖啡相关企业数量为340家,不足近3年新增企业数量的三分之一,但近1年里与进出口业务相关的新增咖啡企业数量超过了近3年的三分之一,为188家。
桑哆仕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从在意大利经营咖啡厅的老板娘到回国创办进口公司的总经理,郑丽艳2018年的身份转变正是看中国蓬勃发展的进口市场。
“当时国外创业也遇到瓶颈了,想到国外有那么多好产品,我又可以找到资源,就回国发展了。”郑丽艳说,她此前在意大利定居了20年,但是回到上海后,发现这里的市场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
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外的消费者并不注重牌子和包装,只要口感好,个人喜欢就会去买。但回到国内经营一个国内并不知名的品牌,原来是那么难。”
让她真正打开局面,并发现上海人对于咖啡的消费力的,正是进博会。
作为第二届进博会的参展商,为了推广意大利进口的咖啡豆,郑丽艳特地花了6万多元,从意大利买了一台商用咖啡机和磨豆机运回国内,专为进博会的观众提供咖啡试喝。现场打咖啡的咖啡师就是她自己。
受益于在第二届进博会获得的口碑,郑丽艳的意大利咖啡产品,在疫情的影响下仍然收获了20%左右的增幅。
把埃塞俄比亚精品咖啡引入上海的ESSEQARO 咖啡项目经理沈华,借力的同样是进博会。
“第二届进博会时,我们只是展示了我们的品牌,当时产品只有一款挂耳咖啡,之后的一年里,是我们这个咖啡品牌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开发、形象设计、渠道探索的阶段。”沈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让他惊喜的是,在今年的进博会现场,他已对接上了一批优质的渠道商。
在6天的展期中,沈华送出了6000杯试饮的咖啡,并在线上的直播平台和线下的咖啡店里卖出了1200包咖啡豆,这是进博会带给展商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按照沈华他们的计划,今年初步销售了2个集装箱的咖啡豆及咖啡产品,2021年的目标则是8~10个集装箱的货量,按原料成本来计的总价值超过千万元。
已经连续三届参加进博会,并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赞助商之一的牙买加蓝山咖啡,也在进博会上收获了“质的提升”。
上海沃伦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文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牙买加蓝山咖啡的品牌自2007年就被引入了中国,而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对蓝山咖啡的品牌推广起到了最为明显的效果,也让徐文勇他们拥有了与平台和渠道对接及谈判的更大自信。
“很典型的是,不少咖啡粉丝们为了进博会和蓝山咖啡专程前来,希望近距离地接触、认识真正的蓝山咖啡。”他这样说。
由于牙买加蓝山咖啡每年的产量有限,因此对徐文勇而言,知名度和品牌度的提升比销量上的提升更为重要。为了普及咖啡文化,他们专门运营了名为“咖啡粉丝”的公众号,“粉丝数每年都在成倍增加”。
作为进博会“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之一,绿地贸易港的数据显示,该平台汇集了来自马来西亚、南非、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哥伦比亚、意大利等10个国家的近100种咖啡产品,包括咖啡豆、咖啡粉以及即饮咖啡等。
其中,来自巴西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成为了进博会期间贸易港销量最高的爆款;来自墨西哥的咖啡豆产品,则成了第三届进博会的断货王。
“我们在第三届进博会前进口的一托盘咖啡产品全部卖空了。” 墨西哥国家商会驻亚太区代表处首席代表山姆·马尔多纳多表示,品牌商正在考虑,一旦销量做大了,将计划出口墨西哥的生豆,在中国投资生产咖啡产品。
在距离绿地贸易港不远的另一家进博会常年展示交易平台——虹桥品汇里,国人也可以买到44个进口咖啡品牌、159种咖啡单品。在这里,总共27家咖啡供应商中,超过三分之一为进博会的参展企业。
魔都人偏爱咖啡豆
“我觉得上海对于咖啡的消费能力还是蛮强的。”同时把意大利咖啡豆、咖啡粉、咖啡胶囊和速溶咖啡引入中国市场的郑丽艳发现,在上海卖得最好的不是速溶咖啡,而是咖啡豆。
咖啡文化在国内的渗透率还不高,但上海的咖啡文化成熟度由此可见一斑。
马尔多纳多对于上海的咖啡消费市场也颇为意外。他表示,来绿地贸易港选购“进博同款”的上海市民中,不少是叔叔和阿姨辈的消费者,他们也更倾向于选购咖啡豆。
咖啡豆在上海的热销,让咖啡机也迎来了高速增长。意大利德龙家电有限公司在今年的进博会上,展出了全球首发的一款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冰咖全能机,一台售价超过6000元,在京东却轻松做到了月销150台的业绩。
用德龙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宗延平的话来说,和家用咖啡机每年30%的增长速度相比,商用咖啡机更是以倍数级的增速在国内爆发,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精品咖啡馆出现在了上海街头。
早在首届进博会结束的一年里,上海咖啡馆数量就增至7800多家。如今在大众点评网搜索上海地区的“咖啡”二字,则出现了近万个结果。上海滩的咖啡味正在因为进博会而变得越来越浓郁。
让进口商们颇为乐观的,除了咖啡文化在上海的不断渗透,还有居于全国首位的消费能力。
上海商学院、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上海商业发展报告(2020)》提出,2019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居全国城市之首。同时,2019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于全国首位,达到69442元,人均消费支出45605元,同样位居全国榜首。
海派的消费观,更追求独特品味与享受消费带来的个人体验。但这或许还不足以全面解释上海在商业和消费市场的魅力。
也难怪,上海的国际零售商集聚度达54.4%,国际高端知名品牌集聚度超过90%,大量来自全球各地的网红餐厅都率先在这里落地开花。
引领全国的上海“首店经济”,正在通过营造新的消费场景和美学体验,激发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潜在欲望和需求,也为全球的品牌孕生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这也即上海的“摩登”之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