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叶子
[ 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了35.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6.2%。 ]
新年的第一场会议、发布的第一份文件,往往是地方一年施政的“风向标”。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新年第一周里,包括上海、南京、苏州等在内的长三角城市纷纷举行新年第一会,并出台政策文件,其中数字经济、创新城市(300778,股吧)等成为热词。
数字经济成重点
数字经济在过去的一年里,不仅在助力疫情防控、带动经济复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正成为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我国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了35.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6.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7%。数字经济的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产业数字化增加值占整个数字经济的比重高达80.2%。
数字经济同样也是长三角城市的发力重点。1月4日,《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全文公布。意见指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科学有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化转型的几个不同层面中,经济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放大数字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五型经济”发展。
早在去年11月25日举行的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上海就提出,要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这也是首次提出了上海要“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论断。
上海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研究院首席专家贺仁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城市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信息化,而是通过数据要素的供给侧改革,释放数据要素生产力,实现对经济、治理、生活全方位革命性的重塑与创新。数字化要“化”出新能力、新场景、新模式、新机制。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构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蓝图指引下的高水平探索与创新实践。国际数字之都是要牵引长三角41个城市,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城市数字共同体。
“其中的经济数字化,关键在于上海科创中心,要为长三角各地区提供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研发支撑,并承担产业大脑的资源协调功能,与长三角各地区各行业工厂供给能力联动链接。” 贺仁龙说。
同样的,1月4日,江苏苏州“新年第一会”聚焦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提出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要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以上,数字经济领域有效发明专利累计拥有量达到7000件以上,PCT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件以上,加快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数字科创中心、数字智造中心和数字文旅中心,打造领先水平的数字融合先导区、数字开放创新区和数字政府样板区,率先建成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大会还发布了《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表示,当前数字化正在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核心力量。“对苏州来说,拥有3万多亿的工业底盘,但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新的问题一直存在,相比其他城市,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更加迫切。”
贺仁龙认为,苏州是制造重镇,侧重在经济产业数字化,大力发展制造业数字化,然后拓展治理与生活数字化。从苏州也提出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通用来说,未来将会逐步形成长三角数字化治理综合平台,实现优秀场景与应用的共建共享共用。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所在的浙江平湖,也在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召开了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并印发《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通过5年努力,实现数字产业“三个一百、一个翻番、三个倍增”的目标,打造长三角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区、数字赋能先行区。
随后的1月6日,平湖2021年第一个“大单”——总投资51亿元的“晶台半导体显示项目”签约落户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该项目总用地83.3亩,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08亿元、税收7.94亿元。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并且指出了两条路径:一是数字产业化,二是产业数字化。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总经理王高翔对记者表示,很多城市在开年之初均提出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主要是因为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全面渗透和深刻影响生产、流通、消费、进出口各个环节。”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看来,区域创新能力受到创新政策环境、人才流动、资本流动、技术水平、产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数字经济的崛起为区域创新中要素流动、协同发展、产业升级等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政府应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制定明确的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政策。
聚焦创新
“创新”也是2021年第一个工作周长三角多地聚焦的重点。
根据近日公开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到2025年,长三角要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规划》提出,在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方面,要一体化推进创新高地建设。比如,提升上海创新能级和国际化水平,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南京、杭州、合肥等区域中心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苏浙皖区域创新发展水平,与上海共同打造长三角科创圈,构筑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科技创新圈和创新城市群。
多地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创新也是关键词。
1月4日,南京市召开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发布《关于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这是南京连续第四年将“新年第一会”的主题定为“创新”,也连续四年发布市委“一号文件”支持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揭牌,一批创新产品应用场景需求清单集中发布、创新港项目现场签约。
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说,“十四五”时期,南京将聚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要在提升创新能级、培育创新主体、厚植产业优势、优化空间布局、聚集高端要素等方面形成“五大新突破”,抓住创新发展关键期。
同一日,苏南另一个城市无锡,也发布了《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太湖湾科创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太湖湾科创城正式启动建设。据介绍,建设太湖湾科创带,是无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区域拥有全市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70%的高层次人才、60%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柳卸林认为,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创新生态的竞争,是综合性的竞争。“区域创新范式在发生变化,单纯的科技驱动、市场驱动已失去主导地位,对制度创新、生态型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他对记者表示,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应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同时布局科教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