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市公司被罚49亿创天量,董监高责任险渐成“香饽饽”!警惕异化为烫手山芋!

2021-01-17 21:57:04 和讯名家 

 

曾经的瑞幸咖啡伪造交易案,在搅翻资本市场的同时,也搅热了董监高责任险。

2020年,随着新《证券法》实施以及瑞幸咖啡事件发酵,董监高责任险渐成“香饽饽”。

2021年开年,又有多家上市公司通过了投保董监高责任险的议案,包括博杰股份、信立泰(002294,股吧)、广晟有色(600259,股吧)。

1月17日,华懋科技(603306,股吧)披露临时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购买董监高责任险的议案。

面对监管处罚加重以及上市公司自身风险意识的强化,董监高责任险似乎要迎来春天。

不过,面对种种不可控、不可知的风险,险企需要自练内功,不要业绩追风,而重蹈信用保证保险的覆辙。

毕竟刚刚起步。

01

董监高责任险渐吃香

1月17日,华懋科技公告称,2021年1月16日召开了2021年第一次临时董事会会议、2021年第一次临时监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为公司及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购买责任保险的议案》,该议案尚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依据议案,华懋科技拟购买董监高责任险赔偿限额为5000万元,保费不超过40万元,最终以与保险公司签订的合同约定金额为准。

在此之前,博杰股份于1月16日披露拟购买董监高责任险,保额5000万元,保费不超过50万元;广晟有色于1月16日披露拟购买董监高责任险,保额1亿元,含税保费为34.6万元;信立泰于1月6日披露拟购买董监高责任险,保额1亿元,保费不超过60万元。

这只是上市公司自2020年以来热购董监高责任险的一个延续。

有统计显示,2020年新增投保董监高责任险的上市公司约170家,同比增长超过四成。尽管与整体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总数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至少看到了这些企业在风险控制和风险转嫁方面的变化。

例如,2020年发布购买董监高责任险公告的上市公司包括海航科技(600751,股吧)、五矿发展(600058,股吧)、淮北矿业多喜爱(002761,股吧)、天山股份(000877,股吧)、智云股份(300097,股吧)、创世纪、香山股份(002870,股吧)、希努尔(002485,股吧)、乾照光电(300102,股吧)、北巴传媒(600386,股吧)、北京文化(000802,股吧)、ST金刚、ST德豪、视源股份(002841,股吧)等。

据蓝鲸保险报道,整体来看,2020年,投保董监高责任险的A股上市公司特征发生变化,采购考量从基于海外风险管控的需求到A股风险敞口需求;民营企业、高新企业需求增长;IPO企业需求增长。

究竟何为董监高责任险?

董监高责任险,是指由公司或者公司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出资购买,对被保险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在履行公司管理职责过程中,因被指控工作疏忽或行为不当(其中不包括恶意、违背忠诚义务、信息披露中故意的虚假或误导性陈述、违反法律的行为)而被追究其个人赔偿责任时,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该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责任抗辩所支出的有关法律费用并代为偿付其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的保险。

02

追责“上刑”下的新变化

催热董监高责任险的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资本政策制度不断完善,监管问责不断强化。

尤其是新《证券法》自2020年3月1日实施,让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成本大幅提高。其中,新《证券法》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处罚,也从原来最高可处以60万元罚款提高至1000万元罚款。

分析人士介绍,在A股IPO全面迈向注册制的大趋势下,资本市场监管重心将逐步转向合规监管,证监会和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大幅增强,因为各种原因受到行政处罚的上市公司及高管数量激增,相关的处罚力度同时也在显著提升,上市公司高管群体面临的责任风险也不可避免地随之骤增。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20年4月,证监会因信披、公司内控等问题一次性处罚23名蓝丰生化(002513,股吧)批量高管人员,这些责任人被处3万-30万元不同的罚款,其处罚范围之广算得上历史罕见。

据悉,自新《证券法》正式实施以来,证券市场的监管问题呈现出明显两个趋势:一是对于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行为,相关责任人员被普遍追究刑事责任,此前因财务造假获刑事的比例并不高;二是在“上刑”的同时,附带的行政处罚也大幅加码,单个案件处罚打击范围也大幅延伸,不仅相关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处罚被扩大化,相关的责任中介机构相关人员也被一并纳入打击扩大化范围。

另据贝壳财经统计显示,2020年证监会开出96张罚单,罚款高达49亿元,其中有62张针对个人处罚,34张针对企业,以及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直接负责人员。被处罚对象共计324个,包括289名个人和35家企业。

面对如此严厉的处罚,没有几家公司不为之胆颤心惊。因此,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加强合规内控、治理结构、信息披露等要求外,开始通过保险来转嫁风险。

不过,董监高责任险并非万能“安全垫”,很多恶意、故意违规违法行为并非在保障之列。

03

警惕异化为烫手山芋

平安财险高端责任险事业部总经理沈乐行在接受蓝鲸保险采访时解释,有少数上市公司存在“成本优先、小额采购”或仅以价格作为第一选择,而忽视风险敞口的情况;同时在已发生问题后才采购保险的“逆选择”情况和希望通过商业保险转嫁行政罚款等不可承保事项的情况也偶有发生。这些情况给董监高责任险市场教育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加深风险认知,同时保险业也需做好产品宣传和产品设计,明确保障范围及不承保逆选择、故意违法行为和罚金罚款等。

面对正在兴起的董监高责任险市场,沈乐行提醒,由于当前董责险市场覆盖度的不充足,保险公司对理赔出险情况了解有限,进而出现部分保险公司采取低价策略,核心问题是对风险的了解不足。“以2019年为例,全市场仅5000万元左右保费,只要已投保的公司中有1家出险,将直接导致全市场保费因单笔业务被赔穿。”

沈乐行建议,为了能让市场长期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推升董责险整体投保率并适当地提升费率,这样该市场才能有更好的稳定性,也才可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也提醒,国内董监高责任险历史理赔数据相对有限,不够充足。针对后续发展,保险公司需加大对董监高责任险的承保控制,提高风险筛查、风险预防、风险控制能力,“不能光是挣吆喝”。其次,进一步完善定价的基础,不断探索完善费率机制等。

“风险定价合理,才能产生保险需求,但切忌盲目套用国际市场定价标准,要根据中国市场开展董责险精算定价,不能‘盲人摸象’。”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郝演苏在接受蓝鲸保险采访时如是表示。

面对正在催热的董监高责任险市场,不由得想起来信用保证保险曾经的表面繁荣景象。只要不出风险,各方皆大欢喜,一旦出事,往往保险公司只能吃不了兜着走。最近几年,信用保证保险成为了多家保险公司心中的痛。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