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前线、保障一线……三位北京市政协委员的“抗疫答卷”

2021-01-21 11:27:33 和讯  北京日报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北京市政协委员们第一时间作出了选择。率领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在抗疫的前线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又一条重症患者的生命;奋战在保障救护的一线尽职尽责。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在投身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今天,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之日,在大会驻地,姜保国、李海潮、张誌三位委员讲述了他们抗疫的经历和背后的故事……

  姜保国委员

  “武汉的患者把我当成老朋友”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位医生,到抗疫的一线去,我责无旁贷。”在曾作为率队院长带领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身上,充满着“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

  姜保国在重症病房查房

  “每天睁开眼睛,就得拿出手机查看数据。每到傍晚,累了一天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病例的数字少一点儿,再少一点……”直到今天,姜保国还清清楚楚记得,2020年2月7日,他随北大人民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的那一天,湖北省较前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达到2000多例,情况令人心情沉重。

  “刚到武汉后的48小时真是令人难忘……”姜保国说,队员们放下行李,没顾上休息就投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普通病房的改造工程。到2月8日晚上9点,连续24小时的奋战,他们将普通病房改造成了一个有医护人员通道,分洁净区和污染区,能够适应传染病救治的重症病房。而从病房启用到50张床位全部收满重症患者,又仅用了24小时。

  “当时,面对知之甚少的传染病,心里也是没底儿,我能做到的就是必须谨慎再谨慎,严格相关的标准执行,最大限度地保证医疗队员的安全。”病房启用前5小时,姜保国悄悄赶到了现场。医护人员还没有来。他一间接着一间地查看病房,医护通道、护士站的通风设备,看了又看,一再确认没有问题才安心。

  “别担心,您的情况已经好多了。尽量不要活动,坚持吸氧,您没问题。”每天到隔离病房查房,姜保国都要亲力亲为。梳理每一位病人的情况。除了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外,更重要的是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许多重症患者都把“来查房的姜院长”当成了老朋友。姜保国说,“连续奋战了两个月,武汉成了我的第二故乡。看着重症患者们一个一个康复、回家,感到由衷的欣慰。”

  医护人员救治重症患者

  “这两个月里,我的队员们就是我的‘软肋’,看着他们冒着未知的风险从生死线上‘抢’回一条条生命,我既骄傲,又心疼。”起初,在重症病房照护病人的医护人员要穿着严密的防护装备不吃不喝工作上六七个小时。

  三四月的武汉,气温越来越高。每当医护人员脱下防护服时,无不是满身大汗。医护人员时常是刚走出病房,在等候交班的过程中,就坐在走廊里睡着了。

  看到眼里,姜保国真是心疼呀!他与团队商议,将原来6个医疗护理组变为9个医疗护理组,每组单次工作时长由6小时变为4小时,这样医护人员每次在病房内的负担就相对减轻了。

  “患者的健康,才是我们的返程票。”在武汉前线奋战了70多个日日夜夜,4月4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独立管理的重症病区“清零”,共收治101名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感染患者。2020年4月6日,姜保国院长带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圆满完成救治任务凯旋,在京结束为期14天的医学观察,全队零感染。

  李海潮委员

  “我无愧于一名呼吸科医生……”

  “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2020年2月6日,重温医学生誓言的那一时刻,犹在北京市政协委员李海潮的眼前。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大内科主任的他,面对这样的疫情,早已冲到了抗疫第一线。

  “我无愧于一名呼吸科医生……”时隔一年,即将参加市政协十三届四次全会的李海潮平静地说。

  李海潮做好防护准备进入病房

  那还是去年2月中旬,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9西重症病房中,有位病情严重的老人见到了他的主治医生——来自北京援鄂医疗队的李海潮。

  “在武汉的整整60天中,这位78岁的老人是使用呼吸机时间最长的一位。”李海潮回忆,在北京医疗队的全力救治下,19天后老人终于摘掉了呼吸机。当所有的病友和医护人员都替他高兴时,可老人自己却沉默寡言了。虽然一直都全力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但他的情绪越来越低落。相处久了,大家才慢慢了解到了真相——他太孤独了。仓促间入住重症病房,他与家人“失联”了。

  给老人讲故事,陪着他聊家常……李海潮和医护人员一边用各种办法,缓解老人的忧愁,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他的家人。

  数日后,当老人通过手机,听到老伴儿问候声时,沉默片刻的老人突然像个孩子一样,娇嗔、委屈、激动情绪交织在一起。见此,一旁的医疗队员眼中也含满了热泪。

  老人的情绪越来越好,话多了,还主动参与了力量和耐力的训练,他很快就康复了。

  在李海潮的援鄂记忆中, 印象最深的是64岁的张先生——一位最后离开重症病房的患者。因为患病内心痛苦的他情绪很不稳定,几乎十几分钟就要按一次呼叫器。

  “我们医疗队还有个‘话疗’班,两位老家在武汉的北京医疗队医生用当地的方言,承担起了与患者沟通,做心理疏导的任务。”李海潮解释,“听到乡音,患者的内心感觉特别亲切。张先生的情绪稳定下来,治疗工作也顺利展开了。”

  北大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凯旋

  看着一位位的患者康复之后走出医院,李海潮感慨万千:“别看与患者拉一拉家常,有时候会对呼吸机的治疗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患者心绪平静了,呼吸平稳了,氧耗量降低了,治愈的过程就缩短了。”

  在武汉抗疫最紧张的那两天,也是他们生活最困难的时候。队员们只能吃白米饭和水煮菜,对于体力消耗巨大的年轻队员们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至今,谈到当时的情景,李海潮说,那时,虽然苦,我们的心也时刻被温暖着,情况刚一好转,当地街道、酒店联手送来了鸡蛋、牛奶、方便面……零食、水果搬进了驻地……我们和武汉人民的心早已连在了一起。

  今天,就要开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了。李海潮委员想到了更多:在未来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中,社区卫生中心应该发挥重要职能。“将社区卫生中心和二三级医院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联防联控网络,会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为此,我们需要加强社区卫生中心临床医师和公卫医师的人员配置及相关医防专项能力的提升。”

  张誌委员

  “再多的难题咬紧牙关扛过去”

  从公布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仅仅5天第一代检测产品研发成功,100分钟内就能得到检测结果,又过了5天,准确率更高的双靶标第二代产品也推出了……市政协委员、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誌说,“对于我来讲,‘抗疫’早在2020年1月初就已打响。”

  市政协委员张誌指导团队开发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

  张誌告诉记者,产品研发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规模化生产才能真正助力抗疫。当时,正是年关在即,形势紧张。争分夺秒生产试剂盒,成为当务之急。金豪公司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他亲自担任了应急小组组长,技术、质量……一道道关口严格把守,在关键岗位上的员工也被陆续召回了。

  “远在三千公里外呀!我们有的员工连续奔波4天,返京后一天也没有休息就投入到生产中……”说到这,张誌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鼠年的春节,过得尤为特别。方便面成了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正月初一,所有员工等来的“拜年信”是一封动员令。

  “人生难得几回搏呀……希望我们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这是你们的人生财富,也是我们对国家的贡献!”张誌在动员令中对员工吐露心声。

  1月28日,第一批30万人份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生产完成,并通过中国疾控中心验证。50万人份备产也准备就绪,确保供应。

  从考核检查、申报材料到进入应急通道,从研发、量产到验证,持续奔跑84天后,去年4月3日,金豪公司终于取得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我们每天都像是在走钢丝,每天都是高度紧张。”回望这段与病毒赛跑的时光,张誌感叹,有太多无解的难题,有太多的委屈,只能咬紧牙关扛过去。

  张誌还记得一个细节,那段日子,团队经常加班到十一二点,没饭吃的时候也无法叫外卖,“我们吃了两个月方便面,几乎把超市所有的品牌都吃遍了!”

  作为政协委员,张誌说,“我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捍卫者!”应对疫情,除了守岗尽责,也积极建言献策,曾提出了关于返京人员核酸筛查、生产可重复使用口罩、分时错位循序复工等多条意见建议。

  去年,金豪公司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研发的量子点抗体检测试剂,也获得国家药监局生产批文;公司生产的核酸检测试剂,在十几个省份的招标集采中中标,并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阻击病毒扩散织密防护网络。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