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盛和泰:保险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01-21 10:58:35 和讯名家 

 

编者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此,本刊开设“聚焦‘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专栏,约请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领导和业内专家,结合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解读,总结“十三五”金融发展成就,对“十四五”和2035年金融发展进行展望。

作者|盛和泰「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总裁」

文章|《中国金融》2021年第2期

近年来,随着外部发展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变化,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明确提出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作出重大工作部署,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但从实践看,当前在持续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我国内需潜力尚未被充分释放,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居民预防性储蓄负担过重、投资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存在障碍等问题,对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仍有较大制约。金融体系是构建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战略重器,保险业作为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发挥社会稳定器、风险减震器和经济助推器的功能作用,在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支持重点领域投资、畅通经济社会循环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所在,强化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对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具有重大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全球经济发展机遇,发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市场萎缩,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更使逆全球化趋势加剧。面对外部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坚持扩大内需有利于防范化解内外部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形成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充分发挥我国市场优势的内在要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和条件日益完善,内需潜力巨大。从消费群体的潜力看,我国有14亿人口,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具有消费总量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广阔空间。从产业发展的潜力看,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建设、产业升级、中西部发展都将不断释放投资潜力。坚持扩大内需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全球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的优势,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个体层面,商品和服务在内的消费需求,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有利于充分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企业层面,市场需求不足,会造成企业困难加大,影响人民的就业和收入预期,导致消费支出收缩,降低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坚持扩大内需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实现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盼。

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潜力所在,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居民消费扩容提质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充分挖掘内需潜力,顺应消费扩容提质趋势,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尽管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总体看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有很大潜力待挖掘。从全球十二大经济体的比较来看,中国的居民消费率甚至不及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5.3%(发达经济体一般在70%左右),其中居民消费贡献仅为39.4%,是我国最终消费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除了受储蓄习惯、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以外,居民不愿消费、不敢消费,预防性储蓄负担重也是重要原因,需要通过保障制度完善和金融体系支持,以持续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此外,挖掘内需市场巨大潜力,还需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通过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水平,培育新的有效消费需求。以保险业为例,我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保费收入国,但我国寿险保单持有人仅占总人口的8%,人均持有长期险保单0.13张,由于种种原因,在部分特殊业务领域,产品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如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分别高达2.7亿和1.2亿,这类人群的保险意识强,但保险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未来还需要尽快补齐产品供给短板,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消费需求。

二是重点领域投资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投资需求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供给结构具有关键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的投资积累还不够,尚存在许多重点领域亟须投资支持。如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公共服务与应急设施供给数量与质量方面存在短板,医疗卫生、教育、环保、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也存在供给缺口。此外,对于5G基站、特高压、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也需要加大投资力度,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主动性也需要进一步调动。

三是现代流通体系与统一大市场建设提速提质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从实际情况看,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还存在不少难点堵点,比如我国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2019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7%,这一比率远高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物流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国内信用体系建设等还不够健全,导致市场交易活动不畅通,企业交易成本偏高。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内统一市场建设,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资源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

准确把握保险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强化风险保障、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

发挥风险保障功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水平越高,消费动力越足,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实现“全覆盖、保基本”,但“多层次、可持续”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保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足,2019年我国保险密度仅430美元/人,而发达国家保险密度通常已达2000美元~3000美元/人,其中健康保障方面,美国健康险行业赔付支出占每年医疗卫生支出总费用的比重接近30%,而2019年我国健康险赔付占比仅3.4%,增长空间巨大。养老保障方面,我国养老保障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障)长期处于起步阶段,占比微乎其微,真正的养老保险产品很少,相比发达国家明显支撑不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确诊和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医疗费用支出主要由医保基金和财政补助负责,商业保险赔付金额有限。除社会保障体系缺口外,新冠肺炎疫情还暴露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市场主体普遍缺乏营业中断损失保险等风险转移手段,许多企业出现停工停产甚至破产。由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居民收入因而大量储备沉淀在相关风险防范上,不敢消费、不能消费的现象广泛存在。保险行业具备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参与健康保障、养老保障建设,以及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企业停工停产损失提供保险保障等,能使人们贫有所济、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灾有所救,如2020年上半年中国人寿(601628,股吧)捐赠保险保额1.2万亿元;旗下财险公司为农民工提供工资支付保证保险保障30亿元,开发“企安心”营业中断保险,通过保证保险为企业缓解资金压力87亿元,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改善人们的支出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推动居民消费扩容提质。

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保险资金具有周期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等特点,能够服务畅通投融资体系,有效带动社会资本,引导投资领域、扩大投资规模,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持,提升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截至2020年10月底,保险业总资产22.6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20.8万亿元。保险资金既可以直接服务国家战略性投资需求,如布局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兴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化,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创新企业和引领性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等,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从保险行业自身相关产业链着手进行延伸,如持续强化战略性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险资种子资金和领投资金作用,进一步助力拓宽社会办医融资渠道,有效增加群众需要的医疗服务供给。在此过程中,保险公司可以形成稳定的长期回报,缓解资产负债匹配缺口问题,形成多方共赢局面。如中国人寿一直致力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8家医疗医药企业,为解决长期建设资金来源压力大和短期公共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提供有力支持;2020年上半年牵头设立80亿元清洁能源基金,创新服务中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资管产品,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63亿元。

发挥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畅通经济社会循环。保险是天然具备社会管理功能的市场专业力量,能够大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支撑经济社会循环的规模、质量持续提升。比如人身险方面,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创新产品与服务,协助政府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等,以个性化、定制化、全程化的健康管理,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前端、把服务覆盖到全程,推动医疗治理体系的转型升级,促进社会整体健康资源的高效使用;可以布局多类型养老机构,协助政府打造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实现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模式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健康水平老人的养老需求。财产险方面,保险业可以进一步跟随法律的修订完善过程,丰富责任险产品种类,扩展风险覆盖面;提供保证类保险,助力国内信用体系建设,参与国家巨灾保险体系建设,积极承担地震、洪水等相关保险责任,在推动政府公共服务方式转变、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同时,提高国家整体风险管理水平,促使经济社会循环中稳增长和防风险实现长期均衡,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准确把握保险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顶层设计,强化支持和保障

一是进一步发挥保险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的作用。建议将保险服务政府职能转变纳入各地区发展规划,制定政府采购保险服务实施细则和目录清单。在民生与社会保障等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将相关责任交付保险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或提供专业化服务;在巨灾、突发疫情、流行病及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发展机制和模式,在提升行政效率的同时,引导保险业转型发展方向。

二是进一步完善保险制度体系。建议从法律上明确保险行业在多层次社会治理体系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职能与作用,将保险公司职责从经济补偿扩展到提供保险相关服务,给予健康、养老等普惠型业务更大力度税收优惠。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支持保险业通过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向健康、养老、汽车后市场等产业链延伸。

三是进一步夯实数据基础支撑。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综合数据库,对地理环境数据、人口数据、气象数据、灾害数据、土地确权数据等相关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和统一管理,支持巨灾保险、农业保险、环境污染保险、安全责任险等业务健康经营、迭代创新;加快基本医保等领域的公共信息平台、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医院数据与商业保险公司对接,为人身险公司提供公共服务,使数据真正成为保险企业的新生产要素。

四是进一步促进形成政策合力。建议由监管机构或行业协会联合各方力量,成立金融科技应用研究平台,引导和鼓励行业加快新技术应用,夯实科技基础能力,提升科技赋能。加快构建统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实现不同层次养老金融产品的便捷转换,推进养老保障三支柱之间实现真正有效衔接。

五是进一步推动将保险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建议参考发达国家做法,将保险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公民基础性、常识性教育,在学校及权威媒体中进行宣讲,让民众进一步掌握保险的原理和相关知识,引导和推动全民及早树立起正确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观念。■

(责任编辑 马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