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集体经济孕育乡村新产业——重庆渝北乡村振兴见闻

2021-02-05 14:29:09 新华网 

在重庆渝北区统景镇江口村,昔日的“巴掌田”如今成了大果园:全村1700多亩土地经过“零改整、坡改缓”等宜机化改造,零散地改成整片地,一条条机耕道延伸到田间地头,地里的柑橘树已是阡陌成行、郁郁葱葱。

过去的江口村,可是另一番景象。“村里大部分是坡耕地,种地效益差,村里多数青壮劳力都进城打工去了,全村一半以上土地季节性撂荒,农业产业长期不见起色。”江口村支部书记余才兵介绍,这几年政府下定决心,从改造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做起,创造农地规模集约经营的条件。

振兴乡村产业,改土是基础,改制是关键。“现在农民种地,不再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而是农民入股、集体经营,这种新型集体经济让乡村产业呈现出新的气象。”渝北区农业农村委干部秦国伦说。

重庆渝北区统景镇江口村宜机化改造后的耕地。新华社记者李爱斌 摄

从2018年开始,大盛镇青龙村500多户农民,家家签字同意,把土地交给集体股份合作社种植柑橘,大伙儿也尝到了土地由“分”变“合”的甜头。

“规模种地和散户种地可大不相同,我们合作社聘有12个专业农机手,从操作无人机洒药植保、收割机快速除草到使用拖拉机高效犁地,生产效率比散户人工操作,高出了四五倍。”青龙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黄志说。

不仅土地换了新种法,合作社经营方式也有大变化。“以前散户是提篮‘小买小卖’,现在经营规模大了,我们在合作社内专门成立了供销合作部,统一负责农资采购、农产品(000061,股吧)销售。”黄志说,规模采购,光是有机肥一吨就能节约上百元,经济效益就这样出来了。

如今,渝北区已有13个镇街50个村成立了集体股份合作社,1.5万多农户变成了“农民股东”,与村集体结成发展共同体。

此外,通过创新探索灵活多样的委托运营、合作联营等模式,渝北区村集体股份合作组织还主动与技术能人、社会资本合作,引资引智,让乡村产业发展活力焕发。

在统景镇长堰村,一家占地4000多平方米,实现饲料投放、温度控制、粪污处理智能化调控的肉兔养殖场刚投产运行,年产肉兔预计达6万多只。

肉兔养殖对长堰村来说,是个“无中生有”的新产业。这个优质项目能落地,正是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与技术能人抱团发展的结果。

毕业于西南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有14年肉兔养殖经验的沈代富,现在是长堰村肉兔养殖场的生产场长。“我们团队以技术入股,负责养殖场日常管理、市场营销,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则提供养殖场地、建设资金,双方各取所长、利益共享。”沈代富告诉记者。

重庆渝北区统景镇长堰村肉兔养殖场内,工作人员正检查兔笼的情况。新华社记者李爱斌 摄

远处有青山层峦叠翠、炊烟袅袅,近处有农家民宿,还能观赏桃花,玩休闲垂钓……洛碛镇大天池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打造,专业企业负责运营的“桃韵天池”农旅融合项目,一经推出,就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地。

重庆渝北区洛碛镇大天池村集体经济统一打造,由专业企业负责运营的“桃韵天池”农旅融合项目。新华社记者李爱斌 摄

“壮大集体经济,乡村发展就有了‘主心骨’,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也有了一展想法的舞台。”大天池村生态经济起步,田园魅力初显,让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的武仙丽主动返乡,成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名后备干部,既要客串“讲解员”,为游客介绍村里美景、历史典故,还要推动村集体建设项目落地。“乡村工作虽然忙碌,却很有成就感。”武仙丽说。

采写:李松、李晓婷、张生婷

视觉/编辑:江国成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