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钟灵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百度,我们有多久没在互联网话题榜看到这家公司的名字了?
有人嘲笑,“百度再不加速,就看不到AT尾灯。”
事实上呢?远离热搜的百度,股价从低点一路飙升220%。
与吉利联合造车,高盛、瑞信等知名投行纷纷押注看好,人称女版巴菲特的凯瑟琳·伍德,旗下三大基金近期更是重仓百度股票……
能打的百度回来了,似乎成为共识。
这个时刻,李彦宏只在公司里分享了一封去年11月投资者寄来的信。
当时百度股价正处洼地,不乏唱衰。
“市场上99.99%的投资者都不比你更懂百度,而且绝大部分的声音对你来说都是噪音……
股价不是衡量百度存在价值的尺子,对于百度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而现在股价翻了2倍,花旗、摩根大通仍在调高目标价格,李彦宏反而没有过多表露,只是把这封信拿出来,几乎是全文通读给内部人听。
有人嘲讽,有人选择重新审视,也有人选择坚定看好。百度的现状,也是李彦宏的处境。
这些年来,李彦宏略显沉默。
他很少对外界表达自己的声音,几乎没有接受杂志媒体的深度专访。直到有一次,他在《财经》(博客,微博)采访中袒露,其实他经常有表达的冲动,只是担心表达会被误解,语言会被随意解读,甚至成为一些人攻击百度的利器,所以他选择不表达。
这位曾处于漩涡中心的企业家,说自己其实很害怕,害怕时间长了以后自己会麻木,习惯只和周围特别熟的人沟通。
百度背过包袱。作为曾经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百度经历了各种起起伏伏,错失移动风口、股价腰斩、产品和商业模式饱受争议。
百度也在不断变化。组织架构调整、内部文化革新、AI投入初见成效,股价走出低谷开始呈现U型增长的势头。
曾被捧为天才,也被舆论踩踏,这就是李彦宏所站的位置不得不承担的。
“百度任何的好和不好,归功和归罪都应该是我。”舆论的压力、公司的前途,全都得靠李彦宏去面对和支撑。
程苓峰在文章里写到,“强者是做事的那群人,承担着做得多就错得多的风险。”
所有崛起的企业,必然遭遇质疑,必然经历批评,再好的公司都不可能是直线一条。
你愈是足够强大,人们对你愈加依赖;你愈是足够有影响力,人们对你愈有期待。
刺耳的声音不是最可怕的,没人批评才值得畏惧。
辉煌是资产,教训更是企业的财富。
5年前,有人用“夕阳产业”形容微软,说这是一家给电脑打补丁的公司。
甚至还有著名投资人保罗·拉格汉姆出书《微软已死》,试图给这家巨头盖棺定论。
今天,微软市值一度突破1.8万亿美元,成了大家口中屹立不倒的巨象。
能蹚过泥地的,都有真本事。百度亦是如此。
百度是否错过一些机会?是否几次和红利失之交臂?答案是肯定的。
有人可惜它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有人遗憾它没做大内容生态。
直来直往、简单,是这家公司的个性。早在十几年前,“彩信”业务最挣钱,但李彦宏拒绝了,把钱和精力都投进技术里。
当百度靠着这股犟,成了中国最大中文搜索引擎并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员工又问李彦宏:“百度上市了,我们有钱了,现在应该能做更多的事情了吧?”
李彦宏还是没有松口。多年以后在《二十度》纪录片里,李彦宏这样说道:“百度从第一天起我就跟大家说,你信不信技术能够改变世界?如果你能改变世界,那你就值了。”
在《南方人物周刊》曾经的报道中,前百度市场总监、必要商城创始人毕胜点评过李彦宏。
“他是个富翁,(但)他仍然很朴素,不喝酒不抽烟,下班就回家。我有时候和他说你得有点乐趣,要不活着多没劲呀。他却说这样挺好的。”
这样的评价,李彦宏不回避。
“简单可依赖”,这是百度上下常说的一句话。接触过李彦宏的内部员工,包括外部,也都用“简单”来形容他。百度前副总裁梁冬回忆起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产品部门开会,大家围在一起争论技术产品问题。
这时候李彦宏刚好经过,推门进来,“结果现场没有一个人站起来给他让座,也没有一个人回头看他。”
听了一会儿,这个创始人感觉到自己也插不上什么嘴,就又悄悄地走出去了。
李彦宏曾公开表示,自己是个没有脱离产品思维的掌门人,平时最享受的时间就是独自坐在电脑前,思考与产品和技术相关的问题。也正因为他这样的性格,百度20年来一直在技术方面保持专注。
人难两全。
有时候过于专注,则显得傲慢,无意中伤害了部分用户;有时候过于埋头苦干,则错过了一些趋势。
这是硬币的另一面。作为技术信仰者,李彦宏和百度大步领先过,也踟蹰过,探索的过程并不容易。
百度做得足够好了吗?还不够。
李彦宏曾给百度全体员工写过一封信,信的最后是这么说的:
“百度经历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到来,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目标,无论于人、于公司,都是最为重要的。”
任何一个大公司都有破口,都有进取的空间,但这不是低估一家企业的理由。
不要只关注企业流量有多大,更要看蓄水池有多深。
百度的蓄水池是什么?就是技术。
1996年,李彦宏在几尺办公室,发明了“超链分析”技术专利。这个技术天才,奠定现代搜索引擎基础。
2016年,百度处在舆论漩涡中心时,他前往硅谷与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见面。
学者们问他,百度每年AI研究投入多少预算?李彦宏说了一句话——需要多少就给多少。
还是那个字——“犟”。
从搜索到AI,李彦宏认定的技术趋势,砸起钱来毫不手软。
这不是嘴上说说而已。马化腾曾在深圳IT峰会上说:百度是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动作最大的公司。
世界上第一个深度学习研究院,谁成立的?百度。
世界上首个大规模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谁做的?百度。
全球范围内第一个无人驾驶开放平台Apollo,谁搭建的?还是百度。
据媒体统计,近十年百度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常年维持超过15%的研发投入比。
技术专家史密斯讲过,每一个创新者都身在一个很不友好的环境。
长期巨额投入,一度孤军作战,支撑百度的是什么?是李彦宏20年没变的商业逻辑,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
“即使是五年、十年见不到什么商业回报,但如果觉得在更长的时期内,能够对这个社会、人们产生正向影响的话,我们还是能够做得起。”李彦宏说话历来不拐弯抹角。
创业是荆棘,而非头顶上的花环,但还是有人不曾改变航向。
也像那位个人投资者,给李彦宏的信中所言:
“自上市以来的十余年,你基本没有卖过自己的股票。掌舵的船长能与乘客患难与共,这在我眼里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个技术出身的创始人坚信:世界创新,会逐步进入“中国时间”。
就像当年已经在硅谷工作的李彦宏受邀回国参加国庆50周年观礼。小镇出来的高考状元、北大学霸,也见识过美国繁华,这个年轻人热血沸腾,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回国创业。
哪怕背负着舆论,他也未尝改变自己的底色。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李彦宏身上,看到那个信仰技术的年轻程序员。
“中国时间”,即将到来。李彦宏又一次判断对了技术大势。
中国正在从搭便车的人,变成捎人一程的革新者。
经济学家张维迎也高度概括过,今天如果没有一个企业家群体在那折腾,就不可能有创新。
现在的百度什么水平?
小度智能音箱出货量,中国第一;
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0000项,中国第一;
搭载小度助手的智能设备,激活量已超过4亿台;
百度大脑日调用量超过1万亿次;
百度造“芯”,自主研发出中国第一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昆仑”。
有人问,百度造车,是不是蹭热度?
他们的无人车Apollo,测试里程已经超700万公里,累计60万行代码。当年徐霞客游遍中国写下的游记丰碑,也不过60万字。
这就是网友口中“不思进取”的百度。王煜全老师也在《创新生态报告》中写到:
“位置看淡,不服就干。我们和任何国家之间,都已经不是谁上游谁下游、谁输谁赢的关系。我辈中人,不应该在这个层面上纠缠。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历史级的机会……”
很多事情兴衰轮替,只有科技一直向前。
我们今天穿的衣服是10万年前发明的;
吃的稻米是一万年前驯化的;
计算机里套用的是来自4000年前的勾股定理;
飞的跑的使着300年前的牛顿力学。
科技,才是真正的复利。总有人得去做这件事。
真正的信仰,就两件事:想清楚、坚持住。
中国不缺创新的动力,不缺创新的金钱,甚至不缺创新的人才。
创新的意志,才是最稀缺的。
曾经碳纤维在中国是卡脖子的技术,只有美国和日本能做。今天,这种中国航天航空材料,不再靠别人了。这花了多少年?中国建材足足研究了12年,并且前10年都是不赚钱的。
同时,作为打火机大国,中国每年产150亿只打火机,但控制火苗高度的垫片至今都没有攻克,全得从日本进口。
尊重和地位无关,是靠自己挣来的,需要苦熬的地方太多太多。
百度不是没有遗憾,但正如李彦宏所说,“不论当年我对互联网的信仰,还是今天我对 AI 的信仰,都没有一丝丝改变。我仍然认为 AI 是堪比工业革命的大浪潮,它一定会彻底改变我们今天的每一个行业。”
下一个时代,是人工智能的时代。百度等来了自己的战场。
此战不易。
行军在少有人走的夜路上,头颅得低下,腰杆要挺直。
熬住了,才能看见光。
排版 | 张启玉
审校 | 张溪冉 轮值主编 | 曾会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正和岛。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