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人物画像看 2021大消费行业新趋势

2021-02-22 07:28:05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乐琰 栾立 林志吟

  [ 2020年在疫情中度过了,新年被寄予“牛气冲天”的厚望。餐饮、大交通、旅游、文娱、食品等都在逐步复苏,今年春节文娱和餐饮等市场的火爆,也让业者信心倍增。 ]

  [ 第一财经记者在春节假期深度访谈了几大消费类产业的业者,从这些业者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处行业在过去一年的困惑,也看到了他们对于未来的希望,而一些行业发展趋势正在冒头。 ]

  [ 比如2021年,游客更加重视出行的安心安全,越发追求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和体验,原奶产业日趋规模化,体外诊断产业将高速增长。 ]

  [ 今年春节假期,在春秋旅游总出游人次中,本地游占比为80%(往年只占5%)。 ]

  [ 2021年1月14日~20日一周,国内主要产区原奶价格已经上涨至4.26元/公斤,接近2014年2月原奶历史价格最高点。 ]

  [ 2018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超过600亿元,2019年市场规模超过700亿元,未来5年有望保持15%以上的较快增速,远超全球6%的增速。 ]

  2020年在疫情中度过了,新年被寄予“牛气冲天”的厚望。餐饮、大交通、旅游、文娱、食品等都在逐步复苏,今年春节文娱和餐饮等市场的火爆,也让业者信心倍增。

  第一财经记者在春节假期深度访谈了几大消费类产业的业者,从这些业者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处行业在过去一年的困惑,也看到了他们对于未来的希望,而一些行业发展趋势正在冒头。

  复工的导游

  与国内游商机

  春节假期,是春秋旅游导游吴荣俊上班的日子,虽说是加班,但吴荣俊却感到很幸福,因为比起2020年春节的旅游退团潮,2021年的春节能带团就说明市场在恢复。

  “我从业20多年了,以前我带出境游团队,一般走俄罗斯线路。去年发生疫情后,所有的出境游基本都停止了,至今也未恢复。随着跨省游的复苏,我们的主力就放在了国内游。今年春节,各地提倡就地过年,因此,我们主打的都是本地游产品,比如我在春节假期内所带的团队,都是上海本地旅游团,游客则是就地过年的‘新上海人’。”吴荣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内短线游是目前旅游行业的新商机。

  今年春节假期,在春秋旅游总出游人次中,本地游占比为80%(往年只占5%)。除去散客自由行、自由度假系列,春秋旅游的春节7天假期中,每天有多个且各种形式的跟团游活动,包括微游、骑行、徒步、亲子和采摘等等。

  一年365天,在过去几年,吴荣俊每年有200多天都在带团,疫情发生后,他一度无团可带,好在如今国内游复苏,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他主要开始了本地“微游”的带团任务,虽然目前无法恢复到一年200多天带团的水平,但每个月都有一些团队生意,已算不错。“我觉得今年开始,只要疫情控制稳定,旅游市场还是比较有希望的,至少国内游板块业务可以获得极大复苏,更多本地游、定制游等细分产品的商机会到来。”吴荣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吴荣俊是千千万万旅游从业者的缩影,也折射出旅游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同程旅行大数据显示,在各地“就地过年”的倡议下,相比往年的异地“长线游”,今年大家倾向于短期、周边的“微度假”方式,城市周边的温泉游、亲子游等备受青睐。春节假期前三天,森林山岳、历史遗迹、古镇村落、主题乐园、温泉滑雪等景区出游需求强劲。受“微度假”方式影响,同程旅行平台上的本地用车需求呈上涨趋势。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三天,用车需求上升最快的城市分别为:武汉、苏州、宁波、广州、东莞、南昌、合肥、重庆、南京、三亚。

  文化和休闲旅游,成为不少消费者生活的新刚需。马蜂窝旅游大数据显示,2020年,在离岛免税政策和休闲度假资源的双重加持下,三亚成为国内旅游热度最高的城市。同为历史名城的西安和长沙,旅游热度也出现大幅增长。其中西安旅游(000610,股吧)热度位列全国第四,长沙也首次进入全国热度榜前十。

  从消费人群年龄构成上看,越来越多的00后年轻游客成为了旅游消费决策者。公开数据显示,00后游客已经占据了游客总数的14.5%。在影响旅游消费决策的因素中,“安全”因素超过了美食、购物等众多传统消费决策热点,跃升为旅游消费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与安全卫生紧密相关的酒店和交通,影响力紧随其后。

  与此同时,“云旅游”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旅游业线上化发展稳步推进。疫情初期,从武汉的樱花,到故宫的建筑,旅游直播成为宅在家中的人们“抵达”全世界的全新方式。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在线旅游资产指数”(Travel Property Index,简称“TPI”) ,为中国在线旅游资产的可积累、可衡量、可增值提供了系统化参考坐标,成为旅游业复苏的关键指标,也加速了未来旅游业的线上化发展进程。

  疫情让更多新型旅游目的地崛起,而“中国新秘境”成为了今年新兴目的地崛起的标志,更多中国游客开始关注人少景美的新兴旅游目的地。随着个性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年轻的中国游客还将在中国大地上发现更多新鲜的旅游目的地和个性玩法。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旅游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的一年。回顾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旅游业一度陷入停滞。但是,中国旅游业在经济内循环的大背景下,依然成为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排头兵”。基于2020年的中国旅游消费大数据,马蜂窝对2021年的自由行消费趋势进行了预测——2021年,中国游客对出行的安全品质要求持续升级,夜间旅游和中国“新秘境”将成为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马蜂窝旅游最新发布的《2020全球自由行报告》中显示,国内游和周边游仍将是2021年旅游市场的主旋律。中国游客逐步恢复出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短途城市周边游。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杭州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周边游目的地普遍受到游客关注。马蜂窝旅游大数据显示,延庆、安吉、桐庐、顺德、从化、都江堰、北戴河、井冈山、武隆和崇礼成为国内最热门的周边游目的地。

  2021年,游客更加重视出行的安心安全,越发追求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和体验。这对国内旅游服务质量、新型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以及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供应链方面,大量拥有丰富经验,尤其是高端旅游服务经验的出境游旅行社将业务重心转向国内,他们对于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也将带来巨大的帮助。供需两端的发展方向与中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旅游产品品质和服务的提升也将成为2021年市场发展的必然。此外,相比常规的日间游览,夜游从时间维度拓宽了旅游资源的延展面,为目的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目前的夜游项目仍主要集中在灯光秀、大型演出和夜游船等方面,相似度较高。相比游客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夜间消费需求,2021年的夜游市场仍存在更多提升空间。

  消失的收奶人

  与原奶产业规模化

  消费领域,乳业备受关注。中国北方是主要的奶源产地,产奶旺季奶源往往过剩,而由于气候和养殖条件受限,我国南方原奶资源相对缺乏,于是催生了一批收奶人。每逢缺奶季,他们便开着冷罐车在北方牛奶的主产区收集中小牧场的原奶,卖给南方的乳企,从而赚取差价,王明(化名)则是众多收奶人中的一个。

  2015年以来,国内原奶供需平衡被打破,价格一降再降,中小养殖户纷纷出局,不少收奶人也随之退出,王明的生意还好,旺季时一天仍有20吨左右的收购量,让他还在一直坚持。

  王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20年最难的是疫情期间,由于当时防疫带来封村封路,收来的牛奶无处可运,又不能长期保存,只能运往喷粉厂作喷粉处理,但当时需要喷粉的车辆太多,喷粉厂不断压价,收购价格一度低到1.8元/公斤左右,刨去运费,再给到奶农1.5元/公斤,自己几乎赚不到钱;而且就这样还要排个2天队才能卸车喷粉,算总账是赔钱的。

  虽然那段时间很艰难,但随着疫情的好转,王明又开始重新收奶,2020年8月,王明却暂停了散奶生意,转去做土方运输。

  如果说疫情的影响是突发事件,但真正改变王明想法的,还是行业的变化。他告诉记者,每年10月之后也是国内牧场产奶旺季,散奶的销路又会受影响,而且新的消费趋势下,低质量普通散奶的销路正在越来越窄。

  2018年以来,随着中小养殖户的退出,国内奶牛存栏数大幅减少,国内乳企开始对上游乳企进行跑马圈地式的集中并购,并且开始自建牧场提升原奶自给率。除了伊利、蒙牛加速收购国内原奶上市公司外,一些头部的区域乳企,如光明乳业(600597,股吧)和新乳业(002946,股吧)都通过异地并购或自建奶源的方式,来解决公司所在地原奶供应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高端乳制品更受市场欢迎,增质提价也成为乳企的主流操作,因此乳企更需要高品质的原奶,而品质较低的普通散奶已经无法满足乳企的需求。

  “一些小牧场的散奶品质不好,达不到大厂的收奶标准,只能卖给南方的小乳品厂。”王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但近年来,乳企市场品牌集中度快速提升,小型乳品厂也举步维艰。统计局数字显示,2016年,国内规模以上乳企有627家,而到2020年9月,这一数字减少到563家。

  疫情之后,出于对健康的考虑,国内乳制品消费快速增长,特别是低温鲜奶消费的快速增长,低温奶消耗了大量的新鲜原奶,也导致国内原奶再次供不应求,奶价不断上涨。2021年1月14日~20日一周,国内主要产区原奶价格已经上涨至4.26元/公斤,接近2014年2月原奶历史价格最高点。

  国家奶牛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预测,目前国内原奶产能上依然有缺口,2020年国内商品奶产量为6.8万吨/天,但是下游乳制品企业的需求量为7.4万吨/天,每天仍缺6000吨,2021年这一缺口会缩减到3000吨,到2022年产需才会达到平衡。而随着低温奶的快速发展,未来原奶需求量也会同步增长。

  2020年两节旺季,乳企加大力度收奶为春节市场备货,河北、山东部分大型牧场的优质原奶的价格被炒到5元甚至6元/公斤,这也让一些收奶人小赚了一笔。

  王明显然不愿意错过这波行情,2020年底,他的朋友圈里再次出现了奶牛的身影,而定位显示他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一家大型牧场里。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次是去考察牛场的,还没有正式运作,但他已经决定过完年就重出江湖。

  不过这次王明并不打算“吃百家饭”,他告诉记者,自己研究下来,普通散奶总量规模不够,质量良莠不齐,价格不高,而大牧场的质量和价格都有保证,这次他打算在一些大中型规模化牧场身上打主意。

  但对王明来说,他“重出江湖”的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尚不可知,因为大多数大中型牧场都和大型乳企有长期合作,旺季时能否外售原奶还不好说。

  加班的核酸检测员

  与体外诊断产业高速增长

  春节前,核酸检测成为热词。核酸检测行业人员英子(化名)连续两个春节都在加班,对于她来说,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这样的工作节奏早成家常便饭。“成了工具人了,现在不加班,都有些不习惯了。”

  在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以核酸检测为代表的分子诊断凭借准确率高和反应快等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核酸检验也成为了疫情检测的“金标准”。

  英子表示,这次疫情极大提升了检验医学及体外诊断产业的地位,尤其是带动分子诊断这个体外诊断细分领域的发展和进步。“经过这次疫情,体外诊断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关于传染性疾病的诊断也备受重视,尤其是在核酸检测方面,检测技术更新加快。”

  疫情催生的核酸检测需求,不少体外诊断的上市公司业绩也频频报喜,如圣湘生物(688289.SH)、达安基因(002030,股吧)(002030.SZ)、之江生物(688317.SH)、明德生物(002932,股吧)(002932.SZ)、硕世生物(688399.SH)等皆预告2020年净利润翻倍。

  体外诊断(即“IVD”),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实验方法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样本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疾病或机体功能等数据,进而辅助疾病的预防、检测、诊疗、预后以及健康管理的产品和服务。

  体外诊断按其原理或方法可分为分子诊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微生物诊断、血液诊断、POCT等多个细分领域,其中分子诊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是目前体外诊断主要的三大领域。以分子诊断为例,其检测原理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在感染性疾病、血液筛查、遗传性疾病、肿瘤诊断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在业内看来,这次疫情成为了体外诊断行业新的一个发展转折点,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联证券表示,随着我国人均医疗支出水平、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提高,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进入快速健康发展阶段,诊断产品的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2018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超过600亿元,2019年市场规模超过700亿元,未来5年有望保持15%以上的较快增速,远超全球6%的增速。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体外诊断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左右,但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仅占全球的10%左右,人均每年的体外诊断支出还不足2美元,而成熟市场每人每年支出在25~30美元,日本超过30美元。虽然经过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有所提升,但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总体来看,我国的体外诊断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国联证券分析。

  在国联证券看来,国内的分子诊断行业仍有很大增长空间。“国内分子诊断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规模小且集中度低,原因是分子诊断涉及的临床需求多且杂,各家都有其擅长领域,难以做到全面覆盖,暂未形成垄断格局。”

  今年1月,之江生物在科创板上市招股书中表示,疫情推动了基层医疗分子诊断行业的发展,未来随着国家不断出台完善我国医疗体系的相关政策,通过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配置要求,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在缓解基层医疗检测资源不足的同时,分子诊断的渗透率和发展空间将得到快速提升。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