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密集调研带量采购 第二批耗材集采重点确定

2021-03-02 07:05:21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郭晋晖

  [ 药品和耗材带量采购是医保部门对医保基金进行结构调整的举措,现在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逐年增加,只有通过集采把价格降下来,才能腾出基金空间去做别的事情。 ]

  [ 国家医保局还表示,为加强医用耗材医保支付管理,正在研究起草相关文件,逐步完善医保医用耗材管理。 ]

  [ 2020年11月开展的首批高值耗材集采选取了冠脉支架,基本上,半数以上的中选企业降价幅度达到了93%,进口产品的降价幅度达到95%。 ]

  “十四五”开局之年,药品带量采购走向制度化、常态化的同时,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也将驶上快车道。

  春节之后,国家医保局高层密集到地方调研药品和耗材带量采购落地情况,并就下一步深入开展高值医药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听取部分省份、联采办和专家的意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6日下午就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协同推进“三医联动”、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等内容被此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列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

  国家医保局局长胡静林在四川调研时表示,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国家和地方上下联动,坚定不移推进医药集采改革。

  骨科为第二批医用耗材集采重点

  2月22至23日,胡静林赴四川开展调研,实地考察了华西医院、华西口腔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关于骨科和口腔科医用耗材的采购、管理和使用情况。并就深入开展高值医药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听取了四川、江苏、内蒙古、天津等省(区、市)的思路,以及医疗机构的意见建议。

  2月25至2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调研了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检验中心、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了解骨科耗材生产流通情况,听取企业意见建议。

  陈金甫在天津主持召开专题研讨会,听取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落地情况,研究下一批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

  从国家医保局这两位局长的调研行程均将骨科作为重点中可以看出,骨科耗材将成为下一批耗材带量采购的重点品种之一。

  此前业内已有明确的消息称,第二批医用耗材采购清单主要包括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除颤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六大类,涉及产品信息1万余条,具体到规格型号约32万条。

  高值医用耗材,指的是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临床使用量大、价格相对较高、群众费用负担重的医用耗材。

  坚持临床需求导向,优先将价高量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常用品种纳入集采范围是耗材集中采购的基本原则。2020年11月开展的首批高值耗材集采选取了冠脉支架,基本上,半数以上的中选企业降价幅度达到了93%,进口产品的降价幅度达到95%。在保证历史用量的情况下,按照原来约定的历史量,节约费用达到117亿元。

  陈金甫曾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公开表示,冠脉支架集采验证了集采机制对治理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改革利器。在高值医用耗材领域国家医保局会持续,甚至会适当加快改革的速度。

  地方集采陆续落地

  价格虚高、带金销售等问题在医用耗材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也是国家治理医药腐败重拳出击的领域。在国家医保局启动国家集采之前,已经指导地方进行了多轮地方集采。

  去年末,国家医保局在回复委员代表的提案建议时称,按照中央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的决策部署,2019年7月国家医保局积极指导和推进安徽、江苏实现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破冰,去年4月又指导京津冀等北方9省开展人工晶体联盟采购,同样在4月重庆等4省份开展吻合器、补片等耗材联盟采购,在高值耗材领域探索完善采购方式,为更大范围内开展集采积累了经验。

  云南省医保局称,已经先后开展10批次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格最高降幅达98.38%,平均降价60%左右,预计云南省每年节约采购资金23亿元,有效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费用负担。

  2020年末,山东首次开展的全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开标,其中5类高值医用耗材,竞价产品平均降幅82.59%,最高降幅95.6%。

  清华大学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廖藏宜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药品和耗材带量采购是医保部门对医保基金进行结构调整的举措,现在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逐年增加,只有通过集采把价格降下来,才能腾出基金空间去做别的事情,比如用于抗癌药、罕见病等群众非常迫切的需求。

  国家医保局还表示,为加强医用耗材医保支付管理,正在研究起草相关文件,将在突出临床价值,强化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评估的基础上,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功能定位,逐步完善医保医用耗材管理。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