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解读 | 十大关键词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哪些金融政策信号

2021-03-05 13:20:49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一真 黄蕾 蔡越坤 胡艳明 姜鑫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报告中对金融方面的表述,也得以让我们观察2021年金融政策新动向。

关键词: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

报告原文: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

经观说:此次报告中退市机制与注册制改革同步强调,这是与去年不同之处。去年的报告主要强调“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目标已经实现,去年8月份创业板开始实施注册制,今年2月份,证监会批准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合并,为后期注册制的全面推广进一步铺平道路。今年,注册制改革将会在现有的试点基础的上,待评估后将在全市场稳妥推进。

注册制增加了A股市场的股票供给,监管也在同时强调退市机制的完善,有进有出,让整个资本市场健康地流动起来。A股市场“只进不出”、退市率大幅低于欧美成熟资本市场。去年底,沪深交易所同时公布退市新规,本次修订推动股价、市值等交易类退市指标发挥更大作用;侧重考量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推动“空壳企业”及时出清等。今年或将看到更多不再符合上市条件的绩差企业退市。证监会同时也在加快制定责令回购等配套投资者保护制度,确保既要“退得下”,还要“退得稳”。

关键词:加强债券市场建设

报告原文: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经观说:近两年来,债券市场的信用债事件频发,部分违约企业发生虚假信息披露,或者是欺诈发行,甚至是恶意“逃废债”的情况。因此,对于加强债券市场的法治建设非常有必要。

同时,债券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工作也将持续进行,如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互联互通与监管协调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和加强,如此才能打造一个健康成熟的债券市场,发挥其直接融资功能以服务实体经济。

关键词: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

报告原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加强对中小外贸企业信贷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深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

经观说:出口信用保险是承保出口商在经营出口业务的过程中因进口商的商业风险或进口国的政治风险而遭受的损失的一种信用保险。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董事长宋曙光介绍,在外部形势风险上升的情况下,实施积极的承保政策,2020年中信保总的承保金额突破了七千亿美元,增速15%,超过出口增速。其中支持出口超过58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2%,2020年支持客户14.7万家,其中新增客户4万多家,增长了58%,保障了大约1500万和出口相关的就业岗位。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使其紧贴并融入国家一系列推进外贸发展的重大政策和举措中,有助于充分发挥事前风险防控、事后及时经济补偿的保障作用,为实体经济和对外贸易保驾护航。

关键词: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

报告原文: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经观说:在强化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层面,继2018年开展金融控股公司试点后,2020年政策层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制度正式出台:2020年9月13日,《国务院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国发〔2020〕12号)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20〕第4号)发布,并于2020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目前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仍在不断探索,预计央行也将针对金控公司资本、并表管理、数据报送等监管问题制定更加细化的规章制度。

在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上,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表示,“我们也要求不管任何业态的金融业务,都要按照相应的规则规范、法律法规管理,不能有特殊的例外。”“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前提下进行。”

2020年是被市场称为“金融科技监管元年”,金融业和科技加速融合的过程当中,新业务、新技术大量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安全风险,传统金融监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监管需要,金融监管的方式不断探索,例如“监管沙盒”的创新模式应运而生。

关键词: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

报告原文: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经观说:此次报告中提出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体现出对于金融风险的重视和着力点,在机制和责任方面做好安排,将防范和处置金融方面的工作继续持续推进。

如2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实施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立足于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制度上预先筹划重大风险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因此,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有利于强化金融机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落实机构的主体责任和股东责任,将审慎经营理念贯穿业务全流程,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通过恢复和处置计划提前规划重大风险情况下的应对和处置措施,提早预判和处理可能面临的障碍,也有利于压实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实现快速有序处置,维护金融稳定。

关键词: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报告原文:要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

经观说:长期护理保险是专门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的重度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一种社会保险。全国已有49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报销水平总体为70%左右。

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长期护理保险在全国15个城市开始试点。几年发展下来,虽然总体发展顺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筹资渠道过于单一;护理标准难以统一、参与商业保险积极性不高面临亏损等。

因此,在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基础上,还需要在统一标准、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个体工商户等

报告原文: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

经观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银行敢贷、愿贷、能贷,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鼓励资金流向的重点领域,包括“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重点对象则由“小微企业”扩充到“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报告指出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

报告首提“推广随借随还贷款”。有业内人士表示,“随借随还贷款”可以使企业在授信额度内随时提款,有钱后随时提前还款,不用按固定授信额度提款和计息,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灵活便利,且可以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

报告原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经观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2020年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增速超过30%,其中5家大型银行增长54.8%。即2020年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值。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大型商业银行是发展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就增速而言,去年因为疫情影响,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的群体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需要银行提供更多的支持,目标需要定的高一些。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持续有力恢复,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自身盈利能力好转,资金流紧张压力有所缓解,虽然仍然需要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但迫切性比不上去年,因而结合实际情况适当下调目标也是合理的。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

报告原文: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经观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即主要聚焦于让中小微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

2021年银行则要更加注重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性问题。目前五家大型银行均成立了专门的金融科技公司。2021年银行将更加充分发挥科技和数据优势,让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明显增强。因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2021年银行的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将会继续增加。同时,对于综合融资成本的提法由“明显下降”变为“稳中有降”。

关键词: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报告原文:继续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强化公司治理,推进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

经观说: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瓶颈,也是近年来中小银行发展的重点话题。中国银保监会在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提出,“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继续推动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资本,推动大型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

2020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

上述政策推出后,各省份已纷纷发行相关债券,成为中小银行进行资本补充的又一渠道。

除了可转债方式补充资本金,今年1月,央行会同银保监会设计完善了转股型资本债券相关制度,支持中小银行通过发行转股型资本债券补充资本。转股型资本债券可以转为股权,让投资者多了一个成为银行股东的机会。

不过,专项债补充资本金在部分省市也存在落地难等状况,随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期待更多的创新措施帮助中小银行破解资本金难题。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