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审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草案”)。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定在6%以上。而规划纲要草案,并未对未来五年经济增长设定具体目标,要求保持在合理区间,与此同时明确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备受外界关注的2021年宏观政策安排也已出炉。2021年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
其中,财政政策方面,赤字率从去年的“3.6%以上”下调至3.2%,看似有明显调整的背后,其实赤字规模和地方专项债规模相较2020年只是微微下调。不过,去年发行的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今年未能继续。
如何看待规划纲要草案经济预期目标的设定?宏观政策如何不急转弯?财税政策要如何扩内需?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
2035年远景目标是明确的
《21世纪》:不同于以前的五年规划,规划纲要草案对于未来五年的GDP增长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目标,而是要求“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况提出”,如何看待这个变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起草组表示,到2035年我国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番,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未来5年、15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增速?
高培勇:2021年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从现在到2035年要实现GDP翻番,未来15年年均GDP增速在4.5%左右。“十四五”规划虽未设定具体经济增长目标,但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远景目标是确定的。
到2035年远景目标是明确的,但未来五年不设定具体目标,是规划纲要草案很重要的特点,因为未来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很多,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既要朝着目标走下去,又不规定硬性目标,让发展进程富有一定弹性空间。
在2020年遭遇疫情冲击,外部环境发生极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2.3%,但今年经济增速可能达到8%左右,两年平均下来增速在5%-6%,合起来看这两年经济增速并不低。
就业成为第一位目标
《21世纪》:规划纲要草案未提具体GDP目标,但预计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在2020年疫情冲击下,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6%,未来五年“5.5%以内”的预期目标是否相对好完成?
高培勇:十八大之后,经济进入新常态,宏观政策的格局也进行了系列调整。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从原来瞄准GDP目标,转为以就业为第一目标。原来是先确定GDP目标,再来定就业、价格、国际收支平衡等指标。十八大之后,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更加强调就业。无论是“十四五”时期,还是到2035年,就业都是我们最在意的指标。
去年,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围绕“六稳”“六保”展开,“六稳”“六保”中排在第一位的都是“就业”。像“六保”中,“保市场主体”也是为了“保居民就业”,只有市场主体在,才会有就业。要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稳就业是绕不开的。
“十四五”时期将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这个预期目标是很可能实现的。过去一年那么艰难,都能实现平均5.6%的目标,今年无论形势多么严峻,相较去年应该要好过些,5.5%以内的目标是有把握实现的。
不排除更高增长的可能
《21世纪》:今年经济增长预期在6%以上,但市场机构预计基本在8%,甚至到9%左右。如何看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
高培勇:机构预期今年经济增长8%,是根据目前发展态势来预判的。去年我国经济增长了2.3%,低于前些年6%左右的正常水平。在去年较低基数的情况下,机构测算今年经济增速能到8%左右。
“6%以上”是留有余地的目标,6%是底线目标,不排除实现更高增长的可能。这考虑到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比如疫情的走向。如果疫情在今年持续趋缓,无疑是有利的;一旦出现波折,如果海外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增速,6%也是底线目标。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努力追求更高的经济增长,这样的考量是积极稳妥的。
财政政策是恢复进程中的“特殊安排”
《21世纪》: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包括赤字率3.2%,赤字总额、地方专项债相较2020年略有下调,但取消了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如何看待这系列安排?目前的财政政策算是恢复到常规年份了吗?
高培勇:当前宏观政策的定调,关键在于“不急转弯”和“可持续性”。目前的财政政策安排,是基于中国宏观经济逐渐转向常态化进程中的特殊安排。按照中国传统的布局来看,赤字率3%的水平,不会轻易跨越。
虽然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正轨,但经济恢复的基础并不牢固,世界仍处于深度衰退的影响中,这时宏观政策要向常态化转变,但又不能一下子回到常态化,仍要维持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所以,宏观政策保持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需要减少政策力度。
不急转弯,不是不转弯,是要转弯,但不要过激。政策的可持续性,对于财政而言,是要保证收入和支出大致平衡,实现可持续的状态。
因此,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安排中,赤字率定在3.2%,赤字规模、地方专项债规模大体维持不动,但都向下微调了些。抗疫特别国债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措施,今年停发。
图/图虫
减税降费政策有望持续
《21世纪》:规划纲要草案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篇中的“完善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政策体系”中明确:保持合理的财政支出力度和赤字率水平,完善减税降费政策, 构建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增加研发投入、调节收入分配、减轻消费者负担的税收制度。这对未来财税政策和改革提出了什么要求?
高培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大循环是政策的重心,需要以国内大循环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推动需求侧改革,也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需求侧改革时,实际是聚焦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需求,这背后需要调整GDP的分配结构。GDP的分配结构中,企业、居民、政府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既要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要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要做两方面工作。第一,降低政府收入占GDP比重,来增加居民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这意味着减税降费。未来几年,减税降费仍然是积极财政政策很重要的内容。第二,在支出环节,要增加对企业和居民的转移支出,发挥财政再分配的作用。从高收入群体、富裕地区多收钱,以政府之手,转移给低收入、不发达的区域,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一定力度。
所以,一方面减税降费会带来减收,另一方面又需要财政支出保持一定力度,维持合理水平的赤字率,显然是有必要的。财政通过收支安排,增加企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能力,来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